內地試行「國家網絡身份認證」 清華教授批猶如監視器 有學者指減個人資料外洩
【有線新聞】內地試行「國家網絡身份認證」,網民自願申領「網號」、「網證」後,目前可以在10個政務和74個互聯網應用程式作實名認證使用。有人擔心上網權利會被剝奪,但亦有意見認為可減少個人信息洩漏。
近期公安部推出「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應用程式,憑七種身份證明文件例如港澳居民可用的回鄉證,用手機讀卡人臉識別、輸入實名登記的內地手機號碼便獲發「網號」、「網證」。網民申領後可以在多個網絡平台試點用作身份認證,毋須向個別平台提供個人資料。
當局上月起公開徵集意見一個月,指「網號」、「網證」制度可以減少互聯網平台過度收集資料,加強保護個人信息。市民張小姐:「因為不是說避免平台過度收集嗎?經過國家認可的應該不會暴露太多涉及個人隱私的。」
政策在社會引起關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發文反對,形容是為每個網民安裝監視器,擔心日後不認證就難以享有相應的網絡服務,例如發言、評論等,文章已被刪走,在微博亦被禁言。有內地法律學者說政策採取自願原則,是否使用「網號」、「網證」不影響上網權利。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這是多慮的。我們日常正常上網本身也是不需要實名制的,就像我們瀏覽一些網站,你作為一個訪客,只是初步的一個相關訊息閱讀服務,本身也不需要實名制的要求。即使推行網號、網證制度同樣也不會影響個人自由上網和自由『衝浪』的權利。只有在網絡平台向個人提供深層次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對個人身份進行檢驗和驗證,這個時候網號和網證制度才會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功能。」
李懷勝認為,國家比起一些小型網絡平台、尤其初創平台,更具技術保護網絡安全,能減低個人資料外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