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獲贈近500件鼻煙壺作館藏 香港藝術館:冀市民認識清代獨有工藝
【有線新聞】香港藝術館早前獲已故收藏家冼祖謙遺孀捐贈近500件鼻煙壺作為永久館藏,館方期望市民透過近距離欣賞這批珍品,認識這個清代獨有的工藝。
這些一個個比手掌還要小的鼻煙壺,配上不同的七彩圖案,好像傳統山水風景、花鳥動物,還有人物肖像,每一個都小巧精緻。早期的鼻煙壺多以玻璃為主要材質,康熙在1696年成立玻璃廠,燒製各種玻璃品類,包括單色玻璃、套玻璃等。到乾隆時期,玻璃廠已經能夠燒製出近40種顏色,再配合千變萬化的工藝,令玻璃製鼻煙壺通透而色彩艷麗,因而大受歡迎。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文物)伍啟俊:「乾隆皇帝延續康熙、雍正在工藝上的嘗試,不僅採用各式各樣的物料,在工藝上更加精益求精。到了嘉慶時期,有別於乾隆比較繁複的裝飾風格,製作易於量產的單色玻璃或者模制的瓷玻璃。到晚清民間更加開發出內畫鼻煙壺。所以鼻煙壺能夠在不同時代回應當時時代的需要,由清初一直延續至晚清,是一個時尚的風潮。」
這件是清宮御製的鼻煙壺,工匠用琺瑯彩料在葫蘆形的壺身上,繪上月季、海棠等花卉圖案,並以黃地襯托。伍啟俊:「這件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小巧別致、色彩柔和而淡雅,可以說是中國畫琺瑯工藝的結晶。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彩料,琺瑯彩料其中一個特點,它燒制前後顏色一致,而且能夠混色,再加上它有覆蓋力,所以能夠帶給中國工匠藝術表現上新的可能性。」
除了玻璃外,玉器亦經常用來製作鼻煙壺,不過玉器本身非常堅韌,工匠要通過繁複又費時的工序先能夠將美玉雕琢成鼻煙壺。伍啟俊:「相比青玉、白玉,墨玉更加珍貴。這件鼻煙壺,工匠更加運用俏色巧雕的技法,考驗工匠要隨形就勢,根據墨玉本身的天然紋理以及白色色層,調整它的構圖,將紋理融入構圖中。」
藝術館期望市民能夠透過近距離欣賞這批珍品,了解鼻煙壺涵蓋各式各樣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