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港大:新造影技術辨手術需求 非入侵性、成本平一半 不良影響風險降三成
【有線新聞】不少冠心病患者透過「通波仔」改善血管堵塞情況,目前有新技術,利用血管造影,檢測病人的真實缺血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做手術。港大研究證實新技術準確,希望引進本港。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收窄或閉塞,導致供應心臟的血流減少,除了藥物治療,不少人會選擇「通波仔」,不過原來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進行這個手術。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除了看血管阻塞的情況,亦要考慮血管是否出現缺血、血流不足夠的情況,傳統會有FFR(血流儲備分數)指標,評估血管阻塞的位置,是否會導致出現缺血。傳統會放一條導絲到血管內,量度狹窄的前後血壓,好像坑渠堵塞了,將坑渠底與渠頭的壓力對比,分數在0.8以下代表嚴重閉塞。」
不過這種檢查都是屬於入侵性手術,有科研團隊就研發了新技術,利用血管造影,直接估算閉塞位置前後的血壓,過程非入侵性,成本亦都平一半。
港大用這種技術,為1,300多個病人評估,發現有效辨析缺血情況,透過結果,決定是否進行「通波仔」,將引致不良影響的風險降低三成。
姚啟恒:「放支架進身體內,未必是當進補,最大問題第一放支架會有風險,放置不當可能會弄破血管,放了在一個不正確的血管,或者在沒有病變的血管放支架,其實會增加病人日後的風險。」
團隊說港大深圳醫院已經正使用這種技術,希望醫管局盡快引入到本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