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知識
- Digital Tech
- 2023年02月19日
刮痧越深色排毒越多?感覺越痛越好?錯! 即睇刮痧6種皮膚顏色所代表身體狀況
刮痧、出痧、痧象|不少人都喜歡「刮痧」,例如藝人鄭秀文Sammi便多次於Instagram大讚刮痧能紓緩疲勞。「刮痧」會令皮膚表面紅腫「起痧」,經常有人說顏色越深、代表身體排出毒素越多,也有人指「越痛越好」。不過,消委會早前發表報告指出,「刮痧」引起的皮膚顏色深淺大致可分為6種,代表著身體不同狀況,顏色深不代表排毒多。 刮痧為何對身體好? 消委會報告中指出,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利用特定的器具和介質(如刮痧油、潤膚霜),在人體經絡上反覆刮動及摩擦。透過不同手法和動作,刺激經絡令皮膚毛孔張開,並導致皮膚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 中醫理論指,人體大部分疾病都是氣血不通造成,「痧」是一種病邪,因此「出痧」便代表將毒素及邪氣排出體外,並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改善氣血平衡,達致防治疾病的效果。 刮痧越深色越好? 提到刮痧,不少人都相信刮痧後皮膚呈現越深色,代表排出毒素越多,然而,消委會報告指出,人體經絡在刮痧後所產生的「痧象」,與刮拭部位和方向、操作手法、力度和時間長短等,都有密切關係。刮拭後皮膚顏色越深,並不代表排出毒素越多。消委會列出6種「痧象」所代表的身體
- Digital Tech
- 2023年01月18日
兔年2023| 農曆新年乍暖還寒 體虛要進補 中醫教煮泥鰍補血湯
香港連日寒冷,天文台預料要到1月22日兔年大年初一,最高氣溫才會回升至20度以上,但到了初二及之後數天,最高溫度都只得18度。天氣乍暖還寒,《有線健康》邀請註冊中醫李灼珊,分享冬季的養生補血貼士。 秋收冬藏 冬季宜進補 還有幾天,就是送虎迎兔農曆新年了!但香港的天氣總是冷幾日、暖幾日,早晚溫差大,體虛的人士可能一日內經歷夏季和冬季,穿什麼衣服成為最大煩惱。「中華中醫中心」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這季節除了穿衣「寧多莫少」,更重要是養生補血,對抗一早一晚的寒氣。 「我們中醫,有所謂秋收冬藏,其實是一個自然界定律,而自然定律也是中醫養生的基礎。」李醫師說,「冬天在自然界是陰盛陽衰,這時,人體內亦同樣陰盛陽衰,所以是一般體質較虛弱人士進補的最佳時機。」 泥鰍補血效果好 冬季進補的關鍵是「食補」,即利用食物的性質去補身體的虛,從而糾正人體陰陽的偏差,例如用羊肉、狗肉(中醫學上狗肉對補虛很有用,當然香港是禁止食用的,也有其他肉類可代替)、水鴨、烏龜、水魚,甚至家常食用的牛肉、白鴿、雞、魚……等,只要和溫補的中藥材一起燉湯,便可有進補的效用。 而魚類之中,李醫師特別推薦以泥鰍補血,比其他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25日
改善失眠|「長新冠」瞓得差?中醫教DIY中藥泡足+穴位按壓助氣血流通
失眠問題困擾許多人,除了因為壓力,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新冠康復者都指有失眠情況,是其中一種「長新冠」後遺症狀。註冊中醫何慧潔從中醫角度解構失眠可能成因,又會提供中藥泡足及穴位按壓等方法,助你改善失眠問題。 【以下為註冊中醫何慧潔撰文】 踏入五月,社會上的新增新冠感染數字明顯回落,但診室仍充斥著飽受「長新冠」症狀困擾的病人。除了咳嗽氣喘、腸胃不適之外、失眠亦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長新冠」的後遺症狀。另外,除了新冠病人及康復者外,近年由於疫情及社會經濟環境轉變,不少人由於心情不佳,亦有睡眠的問題。 中醫稱「不寐」 失眠,中醫稱之「不寐」,在古籍中稱為「不得眠」、「目不瞑」。患者可出現難以入睡,或睡眠容以中斷,醒後難以再入睡、嚴重者甚至會徹夜不眠。失眠可經由外感不解,影響營衛氣血不衡,使五臟六腑功能失調,陰陽不交,而成本病。 中醫治療失眠,並非單純予以安眠的藥物,以是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了解病人失眠的病因、症型等再以辨症論治,再處方合適的中藥給病人,期望不只治標,而治本,解決患者失眠的真正成因,從而為患者的失眠找出斷根的方法。 除了服用中藥外,按患者情形,選用合適穴位治療針灸亦能改善失眠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10日
產後進補注意!產婦坐月燉鹿茸即出事?中醫提醒進補前注意一件事
女性生育是頭等大事,對身體構成巨大負擔,中國人傳統產後會「坐月」(又稱「坐月子」),讓剛誕下嬰兒的媽媽休養生息,尤其是補充營養。然而,瘋狂進食名貴補品不代表有益,更可能有害!《有線健康》邀請了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倪詠梅,分享產婦坐月進補注意要點。 女性每次生育,都是一次大傷氣血的過程,雖然近代流行剖腹產,出血量少很多,可是從中醫角度看,肚腹被剖開,寒氣入侵,亦會影響胞宮氣血。因此中醫很注重「坐月子」,月子坐得好,不單餵人奶變得輕鬆,身體及胞宮的修復也會更好,有些人甚至生育之後身體比以前更好。 有孕婦進補後流出惡露 不過,進補不是把名貴補品都塞進肚子就好。最近有位月子中的太太,原本「惡露」(惡露是產後遺在子宮內的胎盤殘餘組織、黏膜和血液等組成的混合物)已經退得七七八八,可是這幾天卻突然渾身煩熱、下腹抽痛,更流出鮮紅惡露。把脈後發現脈象帶有明顯熱象,問她最近吃了什麼,原來是聽同事說月子期間要吃燉鹿茸,而這位同事親身經驗吃了鹿茸後的確身體不再怕冷、臉色也紅潤許多,於是推薦她食用。可是吃了兩天之後就整個人都不舒服了。 仔細問了她的病史,原來她生這一胎時並不順利,曾經大出血。未生育時工作繁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07日
秋天湯水|立秋要清熱養陰 中醫推介10種食物+1款湯水清熱潤肺
2022年8月7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這一天預示著酷熱的盛夏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香港近日連日下雨,相信你都感受到涼快了不少。《有線健康》邀請註冊中醫何慧欣,分享立秋後的保養心得。 立秋後10種食物推介 從大暑連日暑曬,氣溫到達了頂峰,但這幾天經過連場大雨後,氣溫有所回落,就迎來了「立秋」。黃帝內經提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我們順應四季變化的自然規律,來到秋冬我們就應該注重保養陰精。在入秋初時,氣溫仍然高,仍以清熱為主,佐以滋陰潤燥為副,可以多選擇以下材料入饍:生蓮藕、蘿蔔、枇杷、雪梨、雪耳、百合、蕃茄、馬蹄、椰子、柚子。 除了上述10款食物,何慧欣醫師又推介了秋天清熱養陰之選 雪梨雪耳百合蓮子湯(4人份量) 功效:清熱潤肺,滋陰養心 材料:雪梨3至4個、雪耳1個、鮮百合(2個)、蓮子10g 做法: 【1】把所有材料清洗乾淨,雪梨去皮去核備用,雪耳浸泡後去根備用。鮮百合清洗乾淨後,撕塊備用。 【2】六碗水煲滾後,可以把雪梨、雪耳及蓮子加入,大概煲30分鐘後,加上鮮百合再煲15分鐘即可。 【3】雪梨及百合本身有鮮甜味道,可以不需要加糖。 (全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03日
母乳|「塞奶」痛過生仔!中醫分析5大原因+2招改善
有過「塞奶」經驗的媽媽都會說:「塞奶痛過生仔!」母愛偉大,餵哺母乳是媽媽想對孩子好,但媽媽可能就要承受塞奶之苦,究竟塞奶有哪些成因?又可以如何改善或避免?中藥又有沒有幫助?《有線健康》邀請了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倪詠梅,分析塞奶成因及改善方法。 其實,「塞奶」即「乳腺炎」,中醫稱之為「乳癰(音:翁)」,是很多初生嬰兒母親面對的問題。患者的乳房會因為乳汁堵塞而又脹又痛、乳汁難以暢順排出、甚至摸到一粒粒硬塊;一旦發炎,更會發燒發冷、感到異常疲倦、周身骨痛等感染症狀。 塞奶之痛,要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明明人人都是這樣哺乳的,為什麼有些人最終會塞奶導致乳腺炎呢? 從中醫的角度看,塞奶可分為外因和內因: 外因: 【1】不小心讓寶寶咬破乳頭,令乳房受感染; 【2】沒有定時排空乳汁,令乳汁積存,日久化熱成為膿腫; 【3】按摩乳房時方位不對,用力過猛,反而令乳房受傷,影響乳腺通暢。 內因: 【4】燥熱——中醫認為,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為氣血所生化,產前產後大量進食辛燥補品、肥膩食物都會導致胃熱旺盛,乳汁偏向濃稠易結塊,較難排空,易於發炎。因此一旦出現塞奶徵兆,就要停服魚湯、豬腳薑等補品。 【5
- Digital Tech
- 2022年07月22日
大暑湯水|天文台預測酷熱天氣持續 中醫推介2款清熱袪濕湯水
7月23日星期六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是全年最熱日子。根據天文台9天天氣預報,下周依然連日天氣酷熱,氣溫將高達攝氏35度或以上。《有線健康》邀請註冊中醫何慧潔講解大暑天氣下可能引發的不適症狀,以及推介2款中醫湯水。 以下為註冊中醫何慧潔的應對大暑貼士: 大暑來臨,是夏日的最後一個節氣,同時亦標誌首著全年最熱的時間到了。這段時間香港的平均氣溫可達30度以上。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的日子,亦是三伏天中的中伏前後,中醫說:「暑必夾濕」,這段時間天氣炎熱難耐,但又常常伴有大雨、雷暴以及颱風的出現,產生濕熱交蒸的氣候特點。這些氣候特點,導致特別多見以下幾種夏日常見病: 推薦閱讀:天氣酷熱|冷氣機唔夠涼?調低溫度原來做錯!日本節目教2分鐘速降溫秘技 【1】皮膚濕熱問題 夏日期間門診中來看暗瘡、頭瘡、毛囊炎,這類與濕熱、感染相關的皮膚問題的病人明顯增多。《內經》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者,通於夏氣」,即所有的「疔瘡癰癤」都與心有關。心臟,在五行學說中屬火,亦是夏日的主氣,火邪使皮膚在夏日更易出現紅腫熱痛的問題,類似現代醫學所說的炎症。夏日的火熱之氣迫使皮脂外溢,皮膚油脂增多、更易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22日
女生為何會血虛?該吃甚麼補血? 中醫推介參茋歸芍益血湯
甚麼是血虛?女生又為何往往有血虛問題?《有線生活》邀請了註冊中醫倪詠梅講解血虛成因,她還列出了血虛人士該吃甚麼食物,以及推介一款簡易湯水「參茋歸芍益血湯」。 以下為倪詠梅醫師撰文: 血是身體極重要的物質。血為陰,氣為陽。血可以營養滋潤全身,筋骨、毛髮、臟腑都需要血的滋養才可以發揮正常功能。中醫認為「心主血」,心血不足會帶來一系列心臟不適、心神不安的徵狀。 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會出現血虛呢?首先,女子天生比較吃虧,因為女子一生以血為本,月經、懷孕、生育、哺乳都需要大量用血,消耗比男子大得多,因此貧血多見於女性。另外,都市生活壓力大,中醫認為「思傷脾」,而脾胃負責消化水穀以生化氣血,故此平日多思慮的人,無論成人還是青少年,都易損傷脾胃,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好好消化,最終形成貧血。現代人食無定時,而且愛吃生冷損傷脾胃,亦是原因之一。 最不值得的就是為了減肥而盲目節食,最後身體是瘦下來了,可是血亦隨之不足,形成血虛體質。當我們年紀漸長,腎精虧虛,亦不能生精化血,因此更年期的女性亦是血虛的「常客」。而大病久病,血液性疾病如地中海貧血等,亦是形成血虛的成因。 血虛應該吃什麼呢? 肉類:牛肉、羊肉、雞肉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15日
血虛不等於貧血 中醫列22個血虛徵狀 有3個或已響警號
甚麼是血虛?如果本身有貧血,是否就一定同時有血虛?中醫角度如何看虛呢?《有線生活》邀請了註冊中醫倪詠梅講解血虛問題。 以下為倪詠梅醫師撰文: 中醫診症,總是脫不了陰陽、氣血;曾看過中醫的人士,往往也曾被中醫說過有「血虛」的問題。有時候病人會說:「醫師,我有做運動,跑步打波不成問題,不可能有血虛吧?」 尤其當有病人貧血,經中醫診斷為血虛,更常常有這樣的疑惑:「醫師,我剛做完體檢,血色素正常啊!怎可能是血虛啊!」其實,貧血和血虛的徵狀雖然近似,但兩者並非完全一樣。 45-64歲女性多貧血患者 首先,香港雖然是一個先進城市,貧血的人士比大家想像中更多。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2014-2015年的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之中,有1.3%自稱被西醫確診患有貧血,當中患病率以45-64歲女性最高,其次為25-44歲女性。衛生署估計,真實數字應該會更高。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或紅血球數目過低;而中醫,則會從脈診、舌診、望診及其他身體表現來診斷。很多時候,血虛的人在體檢上並未出現貧血的指標,可是在體質及身體表現上已表現出陰血不足的「血虛」狀態。一些長期的不適,如頭暈、疲勞、眼花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04日
濕疹戒口5類食物 培養3大習慣 中醫:忌吃蝦蟹牛羊、應早睡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每逢轉季、乾燥或太潮濕都會反覆復發,一旦發作,皮膚痕癢紅腫更令患者苦不堪言。日前,消委會從中醫角度出發,探討濕疹的治療方法,當中提到除了透過中藥治療,患者亦可從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著手,例如戒口、早睡等,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中醫指,濕疹患者大多受「風、濕、熱」等「病邪」困擾,除了戒食發物之外,黏滯的食物難消化、生冷食物易傷脾胃,濕疹患者亦只宜淺嘗。以下幾類食物,包括:肉類、海鮮類、蔬果類等,要特別小心進食,甚至應盡量戒食。 濕疹患者戒口清單 1. 肉類 牛肉、羊肉、鵝肉 2. 海鮮類 蝦、蟹、貝殼類、鰻鮮、鱔魚、魚生 3. 蔬果類 竹筍、茄子、韭菜、芋頭、荔枝、龍眼、榴槤、菠蘿、芒果、蜜桃 4. 飲品 酒、牛奶、凍飲 5. 其他 糯米、辣椒、胡椒、朱古力、煎炸食物、含酒精的食物 培養3大生活習慣 濕疹患者除了要注意飲食,亦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不但有助控制病情,更能改善整體健康。 1. 早睡 中醫理論指出,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經絡運行至膽肝經的時段,這段時間應處於熟睡狀態,身體才能進行排毒和修補等工作。因此濕疹患者宜養成早睡的習慣,確保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否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03日
端午節食糭4類人要小心 中醫推介一湯一茶消滯解膩 2招助淺嚐
一年一度端午節當然要食糭應節,不過無論是超多餡料的鹹肉糭,還是蘸上砂糖食的鹼水糭,以及五花八門的新派糭,共通點都是好易食滯!註冊中醫何慧欣提醒有4類人食糭要謹慎,又提供一湯一茶配糭食可以消滯解膩。 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糭,美味背後原來隱藏危機。註冊中醫何慧欣表示,所有糭都要用糯米,糯米性味甘溫,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的功效。但糯米性質黏滯,難以消化,不可以一次過進食過多,老人、小孩、脾胃虛弱人士及腎病人士慎服。 4類人忌多吃 她續稱,痛風、高膽固醇、高血壓及肥胖等4類人士,應盡量少吃糭子,尤其最受歡迎鹹肉糭。鹹肉糭由糯米、綠豆、五花腩及鹹蛋等等製成,五花腩及鹹蛋黃屬於高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在中醫角度中屬於易生痰濕之物,容易聚濕成痰。此外,鹹肉糭已經添加了很多油和鹽,不鼓勵大家再加額外的豉油或醬料食用,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鹼水糭與新派糭 鹼水糭材料看似簡單,但製作時在米中已經加入油份,進食時又會蘸上砂糖,所以如果多吃鹼水糭很容易令脾胃造成負擔,食物積聚在脾胃,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除了傳統鹹肉糭外,還有很多不同的糭子,添加不同的餡料,金華火腿、蝦米、眉豆、冬菇等等,這些亦是高嘌呤的材
- Digital Tech
- 2022年05月28日
濕疹|3大濕疹類型症狀、治療方法 消委會:中醫治理有效率高達8成
濕疹,即異位性皮膚炎,本港有近3成的兒童曾患有濕疹,是常見皮膚疾病。雖然不會傳染,但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痕癢,嚴重甚至出血滲液等,影響日常生活。日前,消委會從中醫角度出發,探討濕疹的成因及治療方法,並表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觀察,更顯示中醫治理濕疹的總有效率高達8成。 内在成因 消委會從中醫角度解釋濕疹的内外成因。在内而言,脾胃有運化作用,負責把營養和津液帶到全身,對人體非常重要。如脾胃虛弱,會使運化功能下降,令體內的濕氣難以排走,形成內濕。另外,肺主皮毛,當身體出現肺虛情況,濕氣病邪會鬱阻在皮膚,誘發濕疹。 外在成因 在外而言,香港氣候炎熱潮濕,春夏季雨水多且濕氣重,令濕氣容易與人體内濕交雜。當濕氣滯留於體內,再加上飲食不當,例如過量進食生冷、燥熱、濕熱食物,濕疹便容易發作。另外,工作壓力大、心情等都會導致肝氣不舒,引起易醒、失眠等問題,使作息紊亂,加重身體負擔,有機會誘發濕疹。 濕疹3大類型 在中醫角度,濕疹大致可分為以下3大類型,其主要症狀及用藥也有分別: 1. 濕熱型(常見於急性濕疹) 症狀:皮膚有水疱、丘疹、紅斑、腫脹、糜爛、灼熱感,痕癢劇烈,滲液較多 治療方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