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貼士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7日
沖廁丨美大學實測沖水不關馬桶蓋 尿液糞便微粒8秒內噴高達1.5米 更可懸浮數分鐘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不少人都開始有沖廁要蓋馬桶的意識,但總有人因為貪方便不願實行。美國日前一項研究指出,在每次沖廁時,都會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水滴顆粒,以每秒2米速度噴出,最快可在數秒內噴上1.5米高處,成為潛在傳播病原體。 尿液糞便8秒內噴上1.5米高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教授John Crimaldi日前(12月8日)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在沒蓋上馬桶情況下沖廁,可造成細菌散播。 研究團隊利用綠光鐳射及攝影機,拍下非肉眼可見的尿液或糞便微觀粒子,從片中可見,馬桶沖水後會噴出一股氣懸膠體羽流(aerosol plumes),這些微觀粒子平均噴發速度超過每秒2米,而在沖水後8秒內更可沖至約1.5米高處。 粒子可懸浮數分鐘 較輕的粒子可懸浮在空氣長達數分鐘,有機會傳播大腸桿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諾如病毒和腺病毒等。團隊在人類糞便中亦驗出新冠病毒,但目前尚未有證據證明會經廁所氣溶膠有效傳播。而其他研究則指出,病原體在沖廁數十次後仍存在於馬桶。 微粒噴上天花後會進入房間 John Cr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4日
冬天濕疹發作消委會教8招紓緩 凍飲、朱古力千萬不要食?衣著原來都有講究
在香港,不少人都受到濕疹問題困擾。濕疹患者皮膚會乾癢、紅腫,甚至出血,而秋冬天的乾燥天氣會令皮膚更易出現痕癢。最近天氣轉冷,想要避免和改善濕疹問題,消委會就以中醫角度建議患者可改善不同生活習慣例如戒口、保濕護膚、多運動等,並分享了一些日常護理貼士,即看下文了解消委會8招應對濕疹。 甚麼是濕疹? 濕疹又名異位性皮膚炎,是香港常見皮膚疾病之一。患者皮膚會乾癢、紅腫,甚至出血,影響外觀和日常生活。消委會指從中醫角度,濕疹可分為3大類,包括濕熱型、脾虛型以及血虛型,而每類濕疹的症狀與對應用藥都不同。 濕熱型濕疹:屬於急性濕疹,常見的症狀包括水疱、丘疹、紅斑、腫脹、糜爛、灼熱感、痕癢劇烈、滲液較多等 脾虛型濕疹:屬於亞急性濕疹,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痕癢、有鱗屑、搔見滲液、神色疲倦、胃口差、腹脹便溏等。 血虛型濕疹:一般是慢性濕疹,常見症狀症狀包括粗糙變厚、乾燥、脫屑較多、滲液較少、面色蒼白。 濕疹護理8大貼士 消委會建議患者可從不同生活習慣例如戒口、多運行去改善濕疹問題,減低惡化機會,並提出以下8招濕疹護理。 濕疹護理貼士|【1】朱古力、凍飲等9類食物要戒! 消委會指,從中醫角度濕疹來看,患者多受「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2日
花灑頭長期不洗污糟過廁所水 細菌恐滲入皮膚 一件物品可殺菌去污
大家每天洗澡都會使用到花灑,但你又知不知道,原來看似乾淨的花灑可能是細菌來源!英國有研究指出,花灑噴頭位置容易累積污垢並成為細菌溫床,長期不洗細菌更多如廁所水,甚至會令含菌的自來水滲入我們的皮膚、頭髮等,造成細菌感染。有專家就於其Facebook專頁分享到,利用一樣物品清潔花灑頭,便可輕鬆去除大部分污漬。 花灑頭長年不洗易藏菌 我們每天洗澡都是為了清洗污垢,但原來從花灑頭流出的乾淨清水可能暗藏細菌。根據英國《鏡報》報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一份研究指出,由於花灑頭經常接觸暖水和潮濕,導致噴頭位置成為水中微粒、細菌和黴菌積聚的主要地方。報告指平均每三個月,花灑噴頭位就會積聚水垢,而沒有清潔的花灑頭含菌量隨時比廁所水更高,而這些含菌自來水甚至會滲入我們的頭髮、皮膚、五官等,增加造成細菌感染的風險。 一個方法有效清潔 花灑是浴室的必備設施,因此定期清潔很重要。台灣家務專家陳映如於其FB專頁建議,可使用「過碳酸鈉」將污垢分解並清潔花灑。過碳酸鈉又俗稱固體雙氧水,是一種無味的白色無機鹽。將過碳酸鈉溶於水中,可形成碳酸鈉和過氧化氫(雙氧水),達至殺菌、漂白、去污漬等功效。 清洗花灑頭5步驟 那麼花灑頭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02日
天氣凍起床千萬別立即出被窩 醫生警告易心肌梗塞、腦中風 想保命必做一個動作
本港近日氣溫急降,早晚溫差大,一不小心便容易生病,尤其是三高、患心血管疾病及長者,特別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有醫生分享天氣寒冷時必須要注意的8大重點,提到起床後應做3個步驟,以預防腦部及心臟血管意外發生,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冬天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 台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在其醫院網站指出,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雖然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生。不過踏入秋冬之際時,因氣溫的變化容易造成心血管收縮,引起血壓不穩,因此會更容易出現腦血管破裂,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所以適逢寒冷冬季,都要特別小心,尤其是「三高」人士(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心血管疾病及長者。 8大保暖貼士 有見及此,面對氣溫下降,必須要做好保暖措施,同時要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及健康。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團隊在已故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醫生的Facebook發文,分享天氣寒冷時必須要注意的8大重點,當中包括起床後應做3大步驟,以預防腦部及心臟血管意外發生。 1. 起床3步曲 天氣寒冷,半夜或早上醒來,不要立即下床,首先應先在被窩動動手腳,然後才慢慢起來,再穿上衣物保暖。另外在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熱水,這讓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01日
保溫瓶清洗|齋用水沖超錯 隨時菌從口入 醫生教2大正確清洗方法|附消委會5貼士
寒冷天氣下,不少人都會使人保溫瓶。但你又知不知道,長期使用的保溫瓶未有正確清洗的話,它的內壁或會長出黏滑猶如鼻涕般的生物膜(biofilm),隨時菌從口入!有醫生就分享了2個正確清洗保溫瓶的關鍵,看下文了解清楚以避免健康受到影響。 🇯🇵更多東京住宿推介: 東京近100間酒店推介 新開幕/溫泉旅館/滑雪/1分鐘到JR🤩 東京6間$400以下酒店👍🏻按摩浴池+3分鐘到JR山手線 新宿、新橋都有🤩 東京13間新酒店👍🏻全部新裝修,更加有溫泉、桑拿,鄰近JR🤩 保溫瓶用清水沖未夠乾淨! 寒冷天氣下,保溫瓶是不少人必備的保暖恩物。然而許多人以為保溫瓶僅裝開水,用清水沖一沖內膽就足夠乾淨,但其實並非如此!早前。台灣家醫科醫生陳崇賢於其Facebook專頁分享到,其實保溫瓶長時間使用下,它的內壁或會長出一種黏黏滑滑的東西,不正確清洗水瓶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長期沒洗乾淨會長黏液 陳崇賢指,長期使用沒有足夠清洗乾淨的保溫瓶,它的內膽會長出一種叫生物膜(Biofilm)的黏液。生物膜是一種由微生物所分泌的黏液,常聚集於生物/非生物的表面,通過微生物形成並滋生細菌。台灣長庚大學生技系助理教授林美惠曾於網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25日
一線搜查|BBQ食物接觸火焰更快熟?食安中心警告:或有潛在致癌物|附5大燒烤安全貼士
踏入秋冬,除了打邊爐,相信不少人都會三五成群相約一起燒烤BBQ。不過食安中心提醒,燒烤時除了要留意食物是否徹底燒熟外,亦要避免將食物直接接觸到火焰和將油脂滴到炭上,否則會令食物增加更多的潛在致癌物「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以下5大安全貼士,可降低BBQ時攝入致癌物風險。 食安中心在Facebook發文指,燒烤十分講求技巧,除了要將食物徹底燒熟外,同時亦要減低食物在燒烤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包括「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及「雜環胺」(HCAs)。 PAHs、HCAs如何產生? 經常有人說燒烤會致癌,其中一個原因正正就是在燒烤食物的過程中,會產生PAHs及HCAs。而部分PAHs及HCAs已被證實或懷疑具致癌性。 那麼PAHs是如何產生?食安中心指出,燒烤時,如果食物的表面接觸到超過攝氏200度的火焰,食物中的油脂便會受熱分解,從而產生PAHs,而當油脂滴到炭上面,升起的煙則會將更多的PAHs帶到食物上。除此之外,如果炭或柴火等燒烤燃料在未充分燃燒下,亦有機會形成PAHs。 至於HCAs,食物的蛋白質成分,特別是肌酸或肌酸酐,在高溫烹調時則會形成HCAs。 5大貼士減少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20日
帶子、扇貝內臟含毒素 食安中心:2大部位不宜食用!嚴重可致命
帶子、扇貝等貝殼類海產,不論是打邊爐、BBQ或海鮮蒸氣火鍋,都是必備食材之一。雖然這些貝類海產鮮甜美味,但體內很易積聚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若吃錯部位或烹調不當,都有機會中毒,嚴重甚至可致命。食安中心提醒,帶子和扇貝有2大部位不宜食用,並分享了5大安全吃貝殼類海產的貼士。 帶子、扇貝內臟易積聚毒素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由於帶子及扇貝的生活環境和覓食習慣,其體內(尤其是內臟)或會積聚各類有害的物質,例如重金屬、貝類毒素及微生物污染等。如果進食受污染的貝類海產,則有機會出現「痳痺性貝類中毒」,本港不時都有零星個案和事故,當中主要及帶子及扇貝。 2大部位不宜食用 相信不少人都愛吃扇貝的裙邊,但由於引致「痲痺性貝類中毒」的最主要風險因素,便是進食帶子或扇貝的內臟,因此食安中心提醒,食帶子、扇貝時要飛邊「走內臟」,包括消化腺和生殖腺,煮熟後只吃肉(即是閉殼肌),所以最好還是避免吃裙邊了。 進食受污染貝類 有機會中毒 食安中心指出,進食受污染的貝類,例如扇貝、帶子、蜆、青口、蠔等,都有機會導致中毒,當它們攝取的藻類產生毒素,便會產生貝類毒素,包括「麻痺性貝類中毒」、「下痢性貝類中毒」、「神經性貝類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26日
咖啡這樣飲隨時患食道癌 醫生警告4類人士少飲為妙 加牛奶喝不傷胃原來超錯?
喝咖啡雖然好處多,但一不小心飲過量,可能會導致胃酸倒流、心悸、血壓升高,甚至食道癌!怎樣才算適當份量?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於其YouTube頻道分享到,原來空腹喝咖啡及加牛奶都對胃部不好。詹宜學亦特別提醒4類人士,應減少咖啡因攝取。即看下文了解喝咖啡注意事項,以及食道癌病徵、預防方法。 咖啡因適可而止 詹宜學於其YouTube頻道指出,咖啡中含有一種能夠促進腸胃蠕動的物質,幫助排便和減少便秘,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他引述研究顯示,飲咖啡能促進腸道內好菌的增加,減少糖尿病、心臟病等出現。 想要通過飲咖啡獲得以上種種益處,前提是要適量攝取咖啡。若過量飲用咖啡,當中咖啡因會使食道與胃交接處「賁門」的括約肌鬆弛,增加胃酸逆流到食道的風險,導致「胃酸倒流」。長時間不注意,更可能會造成食道病變和癌化。此外,過量咖啡因亦可能造成心悸、血壓升高。 咖啡因建議攝取量 那麼到底喝咖啡多少才算適量?詹宜學引述台灣衛福部公告表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建議現煮咖啡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杯,飲用罐裝咖啡則可參考標籤上的咖啡因含量。此外,詹宜學還特別提醒以下4類人士應注意咖啡因攝取量,包括咖啡、可樂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17日
一線搜查|港男同巨型瀨尿蝦打卡被擊傷 手掌傷口超長要縫針|食安中心5貼士提防食肉菌
香港人愛吃海鮮,但海鮮如果處理不當,不單進食後可能不適,連接觸都有可能受傷,如果感染食肉菌更足以致命!近日網民購買如人手臂般大隻的瀨尿蝦開餐,捉住瀨尿蝦打卡拍照時,卻被瀨尿蝦擊傷,於手掌造成長長傷口,要入院治療並縫針。 欲捉住打卡被擊傷 10月16日,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香港街市魚類海鮮研究社」上載一則帖文,寫道:「引以為鑑,瀬尿蝦的殺傷力不容忽視。我只可以示範一次! 」從網民上載的照片中看到一隻手臂般長的巨型瀨尿蝦,和一隻縫了針的嚇人傷口的手掌,原來他在處理瀨尿蝦時受傷。此巨型瀨尿蝦,因身上斑紋名為「斑馬瀨尿蝦」。事主提到自己本想捉住牠拍照,並已戴上開蠔手套,但還是不幸被瀨尿蝦的雙臂所傷,遺下超長傷口。 斑馬瀨尿蝦-海洋中最強攻擊手 根據網上資料,瀨尿蝦又稱「螳螂蝦」,因其前臂攻構造與螳螂相似,同樣擊力強,被稱海洋中最強攻擊手。牠的雙鉗呈螳螂臂的鎌刀狀,更可以用「螳螂刀」打碎肉蟹殼覓食。街市及酒樓經常會見到斑馬瀨尿蝦被獨立「包裝」在膠樽內,原因瀨尿蝦生性兇猛,如果整批瀨尿蝦存放,往往會互相攻擊,導致支離破碎。 網民分享受傷經歷 帖文引來大批留言討論,不少人祝福事主早日康復。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14日
陰道感染|單親爸養4女拮据 限女兒月經用3片衛生巾 終患婦科病|附消委會6建議
女士們每月都要花錢購買衛生巾迎接「每月煩惱」,台灣就有一名女生因下體痕癢到婦科求診,醫生發現她的私密處黏滿紙巾,細問下得知原來她每次月經期間,每天只用3片衛生巾,而原因竟與她的爸爸有關。下文為你講解常見婦科病的病徵,並附上消委會關於使用衛生巾的注意事項。 單親爸生活拮据 限女兒用3片衛生巾 台灣慈善組織彰化家扶中心近日指,有一名育有4個女兒的單親父親,因為收入不穩定,生活非常拮据。由於想節省開支,該名單親爸爸限制了4名女兒,每月月經期間,每日只能換3塊衛生巾,女兒無辦法之下只能不停墊紙巾代替,防止經血滿溢漏出。 紙巾代替M巾致患上婦科病 在長期使用紙巾代替衛生巾的情況下,其中一名女兒下體出現痕癢到婦科求診。經醫生檢查發現,女生的私密處黏滿紙巾。因沒有沖洗乾淨,導致紙巾黏在陰道的皮膚上,造成過敏並患上婦科病。 常見婦科病-陰道感染 根據衛生署資料,陰道感染是最常見的婦科病,當中以念珠菌性陰道感染最為常見。念珠菌喜歡濕和暖的環境,於我們的口腔、消化道及女性陰道等,都有一定數量的念珠菌存在。常見病徵包括外陰痕癢紅腫、陰道內灼熱等。 若遇以下情況,可能是受感染之徵狀: 陰部痕癢 陰道內灼熱 小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01日
䟴腳有害原來一直誤會了!研究稱䟴3分鐘等於行20分鐘路 還對健康有「神奇功用」
俗語有云:「樹搖葉落,人搖福薄」,所以當大家䟴腳時,長輩就會立即阻止,認定這是折福行為。事實上,英國、美國、日本都有研究顯示,䟴腳除了可促進下肢循環,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外,更可以舒緩壓力,對身心有益。 英國研究:四肢搖晃比靜坐不動較健康 英國里茲大學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凱德(Janet Cade),對䟴腳行為花上12年時間作研究,發現當女士坐下時,四肢抖動搖晃或有節奏地擺動的話,會較持續靜坐不動幾個小時的人健康。 特別是一眾打工仔和OL,每天動輒都要坐上8小時,下肢很易會因為血液不流通而導致患上心血管病,但䟴腳其實是一種反覆踮腳尖和小腿反覆收縮的動作,所以有助減低患病機會。從心理學上,䟴腳亦能夠舒緩壓力、減低緊張及焦慮。 美國研究:䟴腳能夠促進下肢循環 密蘇裡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Jaume Padilla,找來11對年輕男女做研究,發現如果腳部在3小時內不時抖動,血流量就會隨之上升,相反沒有抖動,血流量便會下降。所以,䟴腳能夠促進下肢循環,軟化血管壁,對抗長久坐下帶來的健康問題。 日本研究:䟴3分鐘等於行20分鐘路 不止歐美國家,連鄰近的日本也有對䟴腳作研究。日本中京大學指出,䟴3分鐘腳
- Digital Tech
- 2022年09月24日
8大食物發芽能不能吃?薯仔發芽含毒素吃完下場慘 蒜頭發芽更有益 花生食用有1點留意
相信大家都知道,發芽薯仔含有大量毒素,進食後會導致肚瀉、嘔吐等症狀。不過除了薯仔外,有哪些食物發芽後不能食用?又有哪些可以安心進食,甚至更加有益?即看下文。 發芽後可以食用: 【1】芋頭 芋頭只要切掉發芽部分就可以進食,不過營養價值會降低,味道亦會因此而減淡。 【2】番薯 番薯芋頭只要切掉發芽部分就可以進食,澱粉質會下降,甜度亦會同時減少。 【3】薑 薑只要切掉發芽部分就可以進食,不過要留意有沒有腐爛的跡象,如何有就不宜食用,因為代表有可能產生黃樟素。 【4】大蒜 大蒜發芽會增加抗氧化功效,特別在發芽後第五天,大蒜的抗氧化能力最高,不過味道卻會因此而減淡。 【5】紅蘿蔔 紅蘿蔔只要切掉發芽部分就可以進食,不過營養價值會降低,味道亦會減淡。 【6】洋蔥 洋蔥只要切掉發芽部分就可以進食,但原有的營養會流失,味道會減淡。 發芽後不可以食用: 【7】薯仔 發芽薯仔千萬別食,因為當中的生物鹼含量會增加,導致產生「龍葵素」,進食後會令人中毒、肚瀉、手腳無力。即使像其他食物般切掉發芽部分,也不能完全確保毒素被消除。 【8】花生 發芽花生某程度上是可以進食,重點是要留意有沒有黑點或發霉,因為它們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