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7日
施永青:預算案需恢復樓市信心 上半年樓價仍要尋底
【有線新聞】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政府財赤與地產行業息息相關,預算案需要恢復樓市信心,預期上半年樓價仍然有機會要尋底。 政府很大機會連續三年錄得財政赤字,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地產行業與赤字息息相關,市場下行令發展商銷售困難,市民亦決定轉買為租,認為預算案需要恢復樓市信心。施永青:「政府賣地收入、發展商利得稅、市場印花稅都大幅減少,這是造成赤字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改變赤字,與其『左吸右吸』,不如如何令大家對房地產市場恢復信心,這是策略上如果做到的話是最易見效。」 他認為樓市需要逐步收復失地,下半年才有機會上升,「我希望上半年找到支持位止跌回穩,下半年如果證明利息繼續減,才會令樓價有進一步上升。希望第一步先收復失地,然後才上升,上半年仍然在試低位。」 他又指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四處點火」,估計對付內地的力度較預期小,亦有利香港的投資環境。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7日
預算案|田北辰倡政府部門凍薪一年 料可節省90億
【有線新聞】實政圓桌就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建議,包括2元乘車優惠設資助上限,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凍薪一年。 立法會議員(新界西北)田北辰:「全體問責官員、公務員、行政會議、立法會、區議員今年一律凍薪,明年如何再算,今年凍薪效果可節省90億。公務員凍薪共渡時艱絕對正確,外面社會會否加薪,不是看公務員是否加薪,而是看市況,市況好就會加。」 實政圓桌又建議為2元乘車優惠計劃封頂,10元或以下車費才享有兩折優惠,10元以上車費由二元改為兩折封頂,每月津貼限1,500元。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6日
預算案|「C15+」議員建議公務員凍薪 倡二元乘車限乘搭次數
【有線新聞】立法會「C15+」議員約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交財政預算案建議,有議員建議公務員凍薪,亦有議員提議二元乘車優惠限制乘搭次數。 選委會界別陳紹雄:「畢竟要限制支出的話,可能要從支出,是否每月支出設上限或設出行次數上限?我建議政府考慮,不妨可以用500元、1000元或2000元作一個參考去計算。」選委會界別林筱魯:「減薪不會令整個消費信心,投資信心沒有了,所以我自己覺得是有空間去凍結數字,亦都應該嚴控編外聘請和外判工作,亦都可以凍薪。在我自己的建議中,其實可以期限三年,希望財赤平衡後可以撤銷。」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6日
大學撥款擬調整 中大:願共渡時艱 但不希望影響發展
【有線新聞】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指財政緊絀下,未來三年會調整大學撥款,中大指願意共渡時艱,但不希望影響發展。 中大校長盧煜明:「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競爭不會等人,即是我們不進則退,加上我們有很多創新理念。將來真的要調整大學資源,希望都不影響新想法、項目,保持香港競爭性,保持我們成為國際教學樞紐的可能性。」 中大舉辦新春團拜,除了盧煜明及蔡若蓮,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多名議員校董都有出席。會上亦宣布成立由數學家丘成桐擔任院長的致真交叉數學科學學院,下學年起會提供八年制數學課程,完成可獲得學士及博士學位,將會全國招生,初期收10名本地生及30名非本地生。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6日
預算案|鄧家彪:不贊成公務員減薪 但可檢討福利 倡高官議員參考疫情期間捐薪
【有線新聞】財政預算案還有約三星期就發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在本台節目說,不贊成公務員減薪,但可以檢討現有公務員福利。對於有意見要求高官和議員減薪,他說要審慎處理,可以考慮參照疫情期間捐薪的做法。 財政預算案本月26日發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在本台節目《議員同你傾》說不贊成公務員減薪,不過可檢討公務員福利。鄧家彪:「工聯會是勞工團體,我們並不會對任何行業提出減薪或裁員。最近有些例子,我作為議員也覺得不應該。啟德體育園操練,很多地區人士、市民應邀或自發參與操練,怎會有車馬費?但公務員就有。這個既然是責任,也是難得參與盛事的機會,其實為何要花這些錢?」 對於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認為,高官、議員更應率先共度時艱。鄧家彪說要審慎處理,以免觸發減薪潮或裁員潮。「當時新冠疫情都影響香港很多,當時立法會一眾議員捐出薪金一個月出來,去例如公益金失業支援基金等,這些是比較好的做法。因為不會觸發減薪。說高官減多少薪金,其他私人市場都減,不會的。」 至於二元乘車優惠,工聯會建議公共交通營辦商將長者票價擴至60歲,減少政府補貼金額。「香港政府擁有批出路線專營權的權力,這個真的考驗政府如何與專營巴士公司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5日
預算案|G19議員倡部門經常開支兩年內至少減5%
【有線新聞】立法會版塊G19議員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面,提交預算案建議,包括加大削減部門經常開支幅度,兩年內至少減5%。 G19提出多項共同倡議,包括全面檢視公營、資助機構、基金收支和績效,取消過時服務、回撥過剩儲備,並改革公務員增薪點制度,獎勵表現優異者。他們又建議檢討各類政府收費,例如咪錶、公營醫療收費,以及研究將更多體育博彩規範化,打擊非法外圍及避免稅收流失,優化推動及資助盛事機制,容許資助演唱會等。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5日
預算案|A4聯盟倡維持2元乘車優惠適用年齡
【有線新聞】立法會A4聯盟提出25項財政預算案建議,包括維持2元乘車優惠適用年齡。 A4聯盟認為2元乘車優惠計劃可以鼓勵長者及殘疾人士外出,參與社區活動,應該根據樂悠卡使用數據調整,並且加強打擊濫用。又建議容許居屋住滿10年放售予綠白表申請者,業主亦可獲得白表資格。至於開源方面,建議讓累積一定消費額的旅客獲得出入境禮遇通道,同時開拓演唱會經濟、宗教經濟,並與大灣區城市共同開發郵輪經濟等特色旅遊。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5日
預算案|工聯會促為低收入僱員、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
【有線新聞】工聯會就財政預算案提出要求,促政府為低收入僱員及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希望政府是否有具體落實時間表和路線圖,相信特區政府在承諾中一定會按照承諾推動有關工作。另一方面也想說,為低收入代供強積金預算計算過大約十多億,但受惠人數是數十幾萬,這是一個『小錢辦大事』,應使則使,這是對基層勞工很大幫手,另一方面亦是對於低薪僱員如何完善退休保障很重要支柱。」 工聯會的鄧家彪又提到今年5月1日起強積金制度有重大改革,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相信可提升僱員忠誠度,長遠改善僱傭關係,工聯會將到各區講解注意事項及推廣積金易平台。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4日
預算案|稅務學會倡增富人稅 惟對改善財赤作用不大 另引累進式子女免稅額等
【有線新聞】香港稅務學會就財政預算案提出建議,同意增加「富人稅」,不過認為對改善政府財赤作用不大。 稅務學會建議降低薪俸稅最高邊際稅率,由目前17%減低至16%,並將入息剩餘500萬以上的標準稅由目前16%提高至17%。學會同時建議豁免首次置業印花稅,目標為650萬以下住宅物業,受惠買家必須連續三年居住。又倡引入累進式子女免稅額及撫養子女免稅額,又建議為新興創科行業如電子商貿及跨境電商等行業提供稅務優惠,吸引海外公司落戶香港,提高香港競爭力。 香港稅務學會理事黃幹淘:「確實富人稅或者說是標準稅率,我們認為可以加一點,但對現在經濟狀況,若大家有認識,一直以來香港稅制相對狹窄,比較大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土地及印花稅。薪俸稅及一些高收入人士標準稅率,雖然本會建議可以略為提高,採取能者多付大原則,但幫助始終有限。」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4日
預算案|張炳良倡公務員凍薪、籲高官共度時艱 有議員指調整人手善用公帑
【有線新聞】財政預算案月底公布,有前官員指財赤已成為結構性問題,建議公務員凍薪,呼籲政府與市民共度時艱。 本港面對財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政府會大力節流。曾經做過問責局長的教大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在報章撰文,指面對經濟轉型、生產力改變等因素,財赤已變成結構問題,政府要重建財政紀律,呼籲高官與議員與民共渡時艱,例如公務員凍薪及精簡架構,但不宜「一刀切」縮減社會服務,因為會引起怨氣。 連日都有政黨向政府提交財政預算案建議書,議員認為調整人手可令公帑用得更精準。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鄧家彪:「例如勞工處二千多名公務員同事,有六百多名做就業服務,這些與執法無關,我們最期望勞工處關注欠薪問題,例如近年最關注職安健,巡查也好、執法也好,這些都需要更多人手、更高效益,做就業服務的是否應該交給第三部門去做?」 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邵家輝:「舉例減少8%開支,會否分開兩年,每年4%在不同部門或者署方面,讓他們自行研究,不論項目是否需要縮短做、或者不用做、或者人手多了沒有減、或者要減省,甚至在薪酬方面自行調配。」 至於利得稅應否調整,邵家輝指要小心考慮,否則香港人才有機會被外國搶走,而將低收入人士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4日
預算案|東九龍居委會促巴士公司分段收費維持2元乘車優惠
【有線新聞】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提交財政預算案建議。 委員會促請政府督促巴士公司推行分段收費維持長者兩元乘車優惠,同時減少政府補貼的支出。節流方面建議短期應凍結公務員薪酬,紓緩財赤壓力。同時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基建項目發展時,考慮將基建債券的零售部分額度由200億元上調至400億元,開放更多市民參與。
- 有線新聞
- 2025年02月04日
預算案|陳茂波指教育醫療有節約空間 彭鴻昌:要善用資源可循科技著手
【有線新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教育、醫療開支有節約空間,但有病人組織代表擔心,以往政府亦曾因財赤削減醫療開支,結果影響服務質素和醫護士氣,若要善用資源可循科技方向著手。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用現有資源能否應付新增的服務需要呢?令資源運用更加有效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現在有很多地方都有應用,可否用這些新科技去降低成本或縮減醫療程序,讓開支得到一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