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搜查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05日
一線搜查|電工A牌難申請 僱主憂工人跳槽拒簽工作證明 業界:十年經驗都唔肯簽
《一線搜查》早前報道過有維修學院聲稱不需要經驗,只需報讀2萬多元的課程及做義工,便可以在一年內取得政府的電工A牌。有關報道播出後,引起社會極大迴響,《一線搜查》再接獲有業界人士投訴,指申請A牌程序有問題,能否成功申請要視乎僱主是否願意簽署工作證明,有部分人士已經有5、6年相關經驗,惟僱主因擔心僱員成功申請A牌後要求加薪或跳槽,而拒絕簽名,形容僱主掌握著他們的生死大權。 曾師傅透露,身邊有行家已經工作5年,但老闆只願填寫基本的電力工程證明,拒絕發出工作證明。「要填寫好仔細嘅文件,有啲僱主可能未必肯寫畀你,即係你『卡住』係到,即是你拎完證書,但係冇一份符合機電署嘅工作證明,機電署都唔會批畀你,攞唔到牌㗎。中間嘢大家都唔知,可能佢表現真係唔得,或者佢操守唔合乎電力安全等。」 他指出,電工行業涉及很多安全問題,現時制度下,僱主要負起很大責任去確保申請A牌的人士符合資格。「電工是專業職員,相對其他職業,如果稍有不慎,很容易危及個人及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現有的制度中,申請人必須要有5年工作經驗,但如果僱員有相關固定電力裝置的經驗,作為僱主係應該寫(工作證明)畀僱員。」 香港機電業工會聯合會主席張永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04日
一線搜查|東華東院巴士站「冇瓦遮頭」 長者眼科手術後被迫暴曬等車 運輸署一個原因拒裝上蓋
港島東醫院聯網早前將區內眼科服務重整,區內的日間手術,如青光眼、白內障等撥去東華東院處理。不少長者主要靠兩條巴士線前往東華東院,但巴士站偏偏「冇瓦遮頭」,在烈日當空下,長者做眼科手術後被迫暴曬等車,叫苦連天。有長者就希望加建巴士站上蓋,並在車站設置時間預報系統。 不少長者前往東華東院需要乘搭5B路線或8H路線的巴士線,雖然去程可以在前門下車,但回程時就要走約5分鐘路,在大球場門口等車,而且全程沒有任何阻擋物,如果錯過巴士開出,更要在巴士站暴曬等候。乘客吳先生:「呢條路,不論落雨定好天,巴士嚟到都唔係即刻開車,要10分鐘至15分鐘先會開。8H路線會等耐少啲,5B(班次)就密啲,但都要停車。啲人(乘客)就好辛苦,冇瓦遮頭,好天曬、落雨淋。」 乘客張太太就指:「個人已經唔舒服啦嘛,如果唔係都唔使睇醫生,年紀又大,曬太陽或落雨就好唔方便。」張先生:「梗係辛苦,我哋兩個80、90歲人啦。」而另一位乘客梁先生就指車次比較疏,「而且夏天時候,架車嚟咗,但司機要休息,變相我哋要係呢曬,架車又未開,變咗影響我哋健康,太陽太熱,自己都會覺得唔舒服。」乘客Ester:「坦白講,嚟得睇醫生,一係睇眼科、一係長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31日
一線搜查|唐樓冷氣機狂滴水 累鄰座大廈變水上樂園 住戶求助近三年無改善
一到夏天,家家戶戶都會開冷氣消暑,不過香港冷氣機滴水擾民投訴個案居高不下。有讀者向《一線搜查》反映,鄰座唐樓有多部冷氣機同時滴水,冷氣機水更沿帆布滴至自己所居住的大廈大門,導致大廈走廊長期有積水,外牆亦長滿了青苔。他又大呻事件纏繞近3年,曾向多個部門投訴,然而一直未見改善。 讀者陳先生(化名)表示,鄰座唐樓有多部冷氣機長期滴水,導致居住的大廈走廊有積水,非常跣腳,形容每日經過如同溜冰,而晚上情況更加惡劣,「因為人齊,大家返晒屋企,(冷氣機水)係咁滴,我哋大廈就好似水上樂園咁。」他又指,自己現時居住的大廈有不少長者,部分人需用拐杖及輪椅,而小朋友及孕婦行經亦非常危險,坦言最擔憂會有人受傷,「呢件事唔可以等,我驚有咩事影響其他住戶鄰居。」 為了解決問題,陳先生居住大廈的管理處亦有向涉事唐樓發律師信,然而由於該唐樓屬三無大廈,律師信至今仍放在信箱,未有人拆開。沒法聯絡涉事唐樓,管理處亦沒法跟進,陳先生只好向區議員求助,惟對方只將事件交予食環署,便未有再理會。 「你有你講,佢有佢做」陳先生坦言問題轉交食環署後亦未有成效,兩年仍未解決問題,他於是在今年7月再向新上任的區議員求助。他亦批評政府部門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5日
一線搜查|油麻地繁忙路段驚現碰瓷黨 二人「滾動擺位」惹熱議 的士司機:卑鄙
【有線新聞】碰瓷黨近年在香港街頭湧現,近日網上再廣傳一段離譜碰瓷影片,兩名疑似騙徒光天化日下慢慢「滾出去擺位」,躺在一輛已完全停下的士前約數米。影片引起廣泛討論,網民均指現今香港車輛安裝行車記錄儀(車CAM)極為普遍,碰瓷詐騙只會淪為網上笑話。 事發現場為油麻地窩打老道同彌敦道交界,影片中可見一輛的駛至該處時,前方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子協助一名持拐杖、坐在地上的黑亡男子,移至馬路中心,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假裝被車輛撞倒。影片其後可見有一輛消防車途經,白衣男子見到後相當警覺,更嘗試拉起黑衣男子,但對方仍然不願意起來。 車行人士:「很新奇,因為這種情況只會在內地看到。」受訪市民:「他滾出去。根本(車輛)還未到達,還有一段距離。」受訪市民:「非常沒有良心,會連累到駕駛者。」的士司機:「卑鄙行為。」 騙徒可能認為這一場戲演得天衣無縫,但碰瓷過程遭對頭方向另一車輛的「車CAM」拍下,再上傳社交平台群組引起廣泛討論。《一線搜查》去到現場實地視察,事發位置正處於油麻地消防局對面馬頭,下午時段一向車輛比較多,非常繁忙。車輛在十字路口駛入這條馬路時,車輛速度都比較快,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碰瓷黨設計的陷阱。 社交平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4日
一線搜查|旅行社夥竹館推麻雀深度遊 打破神秘面紗 麻雀館三代傳人大爆三大禁忌
政府積極推廣「無處不旅遊」,今年年初推出的「本地特別旅遊鼓勵計劃」,鼓勵業界開發更多特色的主題產品,以推動旅遊業長遠及可持續發展。有旅行社與麻雀館合作,以文化入手,舉辦另類的深度遊,讓大眾更加了解香港的麻雀文化。 1956年,港英政府以一副麻雀牌的總數為發牌上限,批出最多144個麻雀或天九牌照,從此麻雀館正式合法化。不過,香港人對麻雀館的印象或多或少受港產片影響,有人覺得神神秘秘,有人覺得烏煙瘴氣。 走入館內的第一件事並非坐下「竹戰」,而是先了解麻雀館文化,整個深度遊全程大概需要3小時。三代都經營麻雀館的張家寧表示,希望今次可以打開大門,改變大眾對麻雀館的既定印象,兼保育麻雀文化。 張家寧的家族經營麻雀館超過半個世紀,身為麻雀館董事總經理的他坦言,受到電影或電視媒體方面的影響,不少人對麻雀館的印象是「藏污納垢」、「龍蛇混雜」,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改變大眾對這個行業的形象,包括改善經營模式。而今次亦想藉著麻雀深度遊,讓更多人在不用賭博的情況下認識麻雀及麻雀館的事物,從而改變大家的既定印象。 他又大爆麻雀館三大禁忌事項,包括客人進入後不要拍他人肩膀、不要看書或雜誌,以及避免佩戴太陽眼鏡,前兩者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3日
一線搜查|跳彈床場所規管模糊 入場前要簽「生死狀」?大律師:通常無效
香港室內遊樂場缺乏監管,《一線搜查》日前報道指一對新加坡夫婦去年帶同小朋友到北角一間彈床樂園遊玩,期間太太發生意外,導致腎臟爆裂,需要緊急切除保命。另外亦有一名17歲青年玩跳彈床期間出意外,導致頸部著地,至今仍然癱瘓。有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都認為室內遊樂場存在安全隱患,政府應該盡快著手研究立例規管。 去年6月,李太太與丈夫帶同小朋友到北角一間彈床樂園遊玩,期間李太太發生意外,腰的一側撞至池邊保護層邊緣,送院後發現右側的腎破碎,要即時切除。涉事公司回應事件時指,當時已經很快作出調查,亦與警方合作,強調當日並無任何疏忽。發言人又指,公司對環境的安全有一定高標準,亦會不斷審查設施及安全措施。該公司亦拒絕透露場所發生事故受傷的數字,但就強調受傷情況並不常見,而且大部分僅屬於小意外。 至於涉事公司規定所有人士入場前要簽生死狀,大律師李健志表示,在出現關乎人事傷亡的情況,即使有免責條款,亦並非一定免責。他強調,法庭在考慮免責聲明是否有效時,並非單單視乎口頭承諾或簽署等這些簡單因素,更會視乎環境因素、細節,以及事主是否了解免責聲明內的內容,或聲明會否過於廣泛而不能夠達乎合理標準的驗證,「一般免除咗死亡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22日
一線搜查|室內遊樂場意外頻生 新加坡旅客跳彈床撞爆腎 17歲青年慘成癱瘓 議員促監管
近年香港出現很多大大小小室內遊樂場,不但吸引成年人去玩樂,亦是小朋友「放電」的好地方。惟去年6月,一對新加坡夫婦帶同小朋友到北角一間彈床樂園遊玩,期間太太發生意外,導致腎臟爆裂,需要緊急切除保命。事主夫婦質疑政府至今未有行動規管有關場所,有立法會議員就建議政府檢視遊樂場所牌照。 「就是撞到那一刻,我真的就是不能呼吸,特別的痛。」女事主李太太憶述事發經過時表示,當日帶同女兒到該彈床樂園遊玩,期間她在吊橋跳落時,腰的一側撞至池邊保護層邊緣。她初時只感覺到痛楚,但半小時後出現頭暈,最終由救護車送院。 李先生就指,當時太太血壓一度低至20,送院後進行電腦掃瞄發現是內出血,「那個醫生很慌張地跟我說沒有時間討論,馬上要動手術,而且叫我有心理準備,有百分之二十的概率會死。」 翻查兩人提供的醫療紀錄,上方列明當時李太太因右腰位置挫傷入院,在緊急手術中發現右側的腎破碎,要即時切除。李太太最後留醫10日,而肚位置亦留下7.5吋疤痕。 太太出事後,李先生曾經重返現場仔細研究太太出事的位置,發現有多處保護層未有做好維修,出現空心情況。《一線搜查》記者事後前往涉事的室內遊樂場,發現在入場前需要簽生死狀,上方列明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18日
一線搜查|為避工人凌晨卸貨噪音 太和邨婆婆改瞓客廳 領展:晚上11時後停貨運升降機
噪音問題令人心煩,更影響睡眠質素。《一線搜查》日前報道指受到商場商戶的卸貨工作影響,太和邨部分居民自4年前開始飽受深夜嘈音困擾,甚至有街坊賣樓搬走。有區議員就表示,曾經與政府部門、領展及商戶開會討論,並提出部分建議,然而至今半年仍未見改善。 「夜晚聲音太刺耳,久唔久突然響一次,根本瞓唔到覺。」大埔區議員羅曉楓表示,過去曾經做過家訪,了解到部分住戶的房間位置正對著商場停車場的卸貨區,有婆婆甚至受噪音影響沒法在睡房睡覺,每晚要在客廳入睡。 噪音來源主要是領展轄下的商戶,包括菜檔、肉檔等店舖,深夜時工人卸貨時的扔貨聲音、雪藏的鏟冰聲等。羅曉楓指出,曾與當區區議員出席會議,與環保署、房署、領展及商戶等人員商討解決方案,當時提出部分建議,包括規管卸貨時間、加設隔音屏障或隔音布等。然而半年以來,情況並無改善。他期望領展能夠規管工人卸貨時間,整體上配合正常人作息時間。 而現場所見,停車場亦有貼出告示,勸喻相關商戶及卸貨人士在晚上9時至翌日早上7時不要發出噪音,以免影響居民入睡。不過似乎告示阻嚇性不足。 太和邨街市的營辦商回應時表示,由於他們並非該停車場及卸貨區的管理者,建議向相關管理公司查詢。至於領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17日
一線搜查|太和邨深夜卸貨勁擾民 街坊質疑領展、街市承辦商管理不善 職員勸阻反被兇、居民賣樓求安眠
太和邨居民自4年前開始飽受深夜嘈音困擾,原來是來自商場商戶的卸貨工作。一班邨內居民向《一線搜查》反映,每晚12時就會開始傳出落貨聲,就算開冷氣關上窗戶也聽到,不少人因而經常失眠,甚至有街坊直接賣樓搬走。雖然居民多年來都有向管理的領展投訴,但問題不但沒改善,搬運工態度變得更差。 據受訪居民提供的影片可見,商場停車場的卸貨區晚上客貨車、貨車出出入入,倒車的聲響此起彼落,搬運工亦會出動唧車推貨,不時傳出金屬碰撞的嘈音,甚至會突如其來的「砰」一聲,嚇人一跳。居民直言就算關上窗戶也會聽到,而且持續至兩、三點仍在落貨,相當滋擾,令人無法入睡,更會影響第二天工作狀態。 有居民向攝製隊反映,太和邨以前規定停車場於凌晨時分不准商戶上落貨物,不過這項規則似乎在四年前便取消了,以致居民現時每晚也受到貨車上落貨物的噪音滋擾。有受到滋擾的居民表示,起初有向管理處職員求助,對方也有出言規勸搬運工,但未見成效。有職員其後更向居民反映勸阻不了,「嗰啲送貨嘅人更加惡呀,鬧返佢哋(職員)轉頭,甚至乎想用唧車撞佢哋。」 「我有個街坊頂唔順,賣咗層樓」、「嗰啲卡板砰砰聲,同埋嗰啲車係好響,真係頂唔順」居民直言他們早早就有向食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16日
一線搜查|西貢水療按摩院無聲無息結業 清空fb、ig 苦主怒斥無良
本港消費市道復蘇緩慢,不少美容院、健身中心或按摩院無聲無息結業。《一線搜查》接獲其中一名苦主的投訴,指在西貢一間水療按摩院購買了約5千多元的新套票,然而店舖在未有通知的情況下突然結業,怒斥店家無良。 Mary在兩年前被社交媒體廣告吸引,與丈夫光顧一間位於西貢新開業的水療按摩店。「喺IG吸引我哋,見到環境好靚、好多KOL打卡,所以我哋去咗呢個地方。」Mary指,曾多次光顧該間水療按摩院,每次消費約2,000多元,職員亦很有耐性、服務周到。 與所有美容院一樣,舊套票仍未用完,職員又再推銷新套票。「佢誘惑我嘅地方係即時再續套票,就可以冇使用期限。佢話如果下次再續,就要喺3、6、9個月內完成療程。」Mary說,預早買套票價格會較正價優惠,相當有8折左右,因此被說服再購買多6,000元的套票。 Mary表示,自己光顧次數並不頻密,但該間按摩店仍會在大時大節發送祝福短訊給她。惟今年3月起,店舖未有再主動聯絡。直至上月,Mary想預約療程時,才發現店舖失聯,上網搜尋後始知按摩店永久結業,「其實個老闆都幾無良,佢刪晒所有fb、ig,直情唔俾機會人留言。」 店舖在未有通知下突然結業,Mary現時仍有5,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14日
一線搜查|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翻新 街坊大呻「搭枱」設計唔實用 石櫈曝曬65°C好焫手
香港大廈林立,環境擠迫,因此舒適的休憩用地非常重要。不過,有街坊近日向《一線搜查》反映,指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一年前完成翻新後並不實用,導致使用人數大減。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位於呠蘭街與咸美頓街交界,有30多年歷史,2021年10月起翻新,工程進行近兩年,造價350萬元,於去年7月完成。花園的設計概念來自香港茶樓或茶餐廳用膳時的「搭檯」文化,因此花園中央位置擺放了一張大枱,至於枱面設有高低起伏的方塊,就組合成社區的概念地圖。 不過花園大變身後,使用的人數就大減。街坊沈先生表示,花園中央放置的大枱太大,佔據了三分之一位置,加上新設計下枱面變得「凹凹凸凸」,難以清潔,部分清潔工人要用風筒吹走落葉。 「佢係有特色、佢概念係好,但問題係(概念)好冇用㗎,張枱完全作用不大,公園係俾人舒服坐係到休憩。」沈先生建議撤走大枱,完善座椅,再增設可以遮風擋雨的簷蓬,以及讓街坊可以舒筋的設施。 另一位街坊郭先生亦指:「呢啲石櫈一曬上嚟,就焫屁股。」他指出,由於石櫈太熱,一眾街坊都不願在花園休息,最終花園變成養蛇蟲鼠蟻的地方。郭先生坦言,「呢到叫休憩花園,最重要係實用,最低限度要有個廁所。」 現場可見,不少石櫈貼有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10日
一線搜查|屯門景峰徑違泊嚴重 大車阻行人睇燈號 區議員倡增設紅光輛助裝置
位於屯門東北部的景峰區人口接近2萬,交通需求日益增長。有區議員表示,景峰徑的違泊情況嚴重,多年來問題未有改善,且有愈發嚴重的趨勢。而該處原有的行人過路燈亦經常被違泊車輛遮擋,行人沒法清楚看到燈號,存在安全隱患。 為了解決違泊帶來的安全隱患,有議員就在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上建議在景峰徑商場及屋苑之間的行人過路處,增設紅光輛助裝置。屯門區議員鄺珉樀表示,近10年違泊問題持續,過往亦曾向警方反映,然而不同時段都有不同的違泊情況,包括早上影響車流量、中午有機會阻擋行人視線、晚上更加影響行人安全,希望問題能夠改變。 大車違泊,有機會阻擋了過路指示燈視線,釀成危險。鄺珉樀指出,增設紅光輛助裝置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令居民、長者及小朋友能夠安全過馬路。 另下,他又提出,青山公路新墟段景峰輕鐵站行人過路處的過路聲音提示裝置,安裝位置及圍欄中間的空間存在安全隱患。當中小部分裝置仍是舊產物,高度與人的高度相差不多,部分凸出位置有機會撞到街坊,建議當局盡快更換裝置,並重新評估安裝位置,以確保其與圍欄之間有足夠的安全空間,避免行人在匆忙過路時發生碰撞。 運輸署回應時表示,會安排人員實地視察,並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