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40歲女子不煙不酒患大腸癌四期 醫生揭她每天喝「這飲品」出事|附5大病徵

食得健康都會患上癌症?一名40歲女子不煙不酒,而且少吃肉類,卻患上大腸癌四期,醫生了解她的生活習慣後發現,原來是因為她每天都喝1種飲品惹禍。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衛生署亦有列出一些可能致癌的因素及病徵,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不煙不酒卻患大腸癌
台灣中山醫院家醫科醫生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中分享病例,表示有一名40歲微胖的女性患者,平日不煙不酒,亦少吃紅肉、加工食品,但每天都會喝1至2杯手搖飲品,結果患上大腸癌四期。

陳欣湄指出,有研究顯示,大量攝取精製糖,容易令身體血糖上升,長期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阻抗已證實與癌症有關聯性。另外,經常進食高糖製品會使脂肪堆積,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而身體慢性發炎同樣與癌症相關。

陳欣湄提醒,購買手搖飲品時,應將原本習慣的甜度減兩成,例如全糖變成八分糖、八分糖變成半糖等,慢慢適應這個過程,有助減少糖分引致身體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
根據衛生署資料,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大多數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大腸癌3大風險因素
1. 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
2. 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
3. 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5類高風險人士
1. 50歲或以上男性
2.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3.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4. 過往有大腸瘜肉
5.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大腸癌常見5大病徵
1.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2.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3. 大便後仍有便意
4.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5.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由於這些病徵與其他腸道疾病相似,如果發現有關症狀,應盡早求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