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內地防疫政策鬆綁 帶旺旅遊金價市場
【有線財經】內地放寬防疫限制,民眾出入都毋須再掃碼,或進入特定地點要查驗核酸陰性證明。有旅行社預計明年春節,出遊的人數會有倍數以上的增長。另外目前已有北京、廣州、南京等地,相繼宣布會向市民派發消費券,累計補貼會逾十億元人民幣。 一班來自內地、香港及澳門的年青人,在畢業後毅然將興趣當作事業,並且由當初的興趣社團,發展到現時一間擁有40多人的電影製作公司,平均每年製作影視作品達300多部。現時他們的團隊,在廣州及澳門共開設了4間公司,創辦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把業務發展到全國各地。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亞開行降明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 但有投行料復常速度可超預期
【有線財經】亞開行下調明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認為經濟活動仍然受到零星疫情爆發影響,但有投行估計,經濟復常速度可以快過預期。 內地近日開始放鬆防疫措施,不過對刺激經濟的效用不同機構的看法有分歧。亞洲開發銀行下調今明兩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預計今年只增長3%,明年預測亦調低0.2個百分點至增長4.3%,亞開行指經濟活動仍然受到零星的疫情爆發影響,房地產市場亦持續疲弱。 不過投資銀行就較為樂觀,摩根士丹利將明年增長預測由原先的5%調高至5.4%,反映經濟重啟及復常速度快過預期,並估計確診宗數會在農曆新年前後見頂。 中信銀行國際亦認為,若防疫措施持續鬆綁,明年經濟增長有望達5%以上。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如果防疫政策繼續比較多彈性、更加靈活的話,我覺得明年零售及服務業會有一個非常強勁的反彈空間,明年比較顯著的內循環,內需方面的反彈的話,我覺得有機會中國重新成為全球增長引擎。」 內地將會在周四,公布首11月經濟數據,國統局指因工作安排,早上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改為網絡發布。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港交所料明年上半年推「雙幣股」櫃位和莊家制度
【有線財經】港交所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雙幣股」櫃位和莊家制度,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機制改善,期望本港明年有望迎來首家「雙幣」新股。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我們預計如果人民幣櫃枱出台的話,我想雙幣新股,我意思是IPO有期待迎來另一隻,基本上十年之後,希望迎來2023年一隻雙幣IPO的發行。」 港交所預告明年上半年推出港元和人民幣的「雙櫃台」交易模式和莊家機制,進一步支持本港發展人民幣股票,亦會豁免有關市場莊家的股票印花稅,以提升人民幣櫃台的流動性及收窄兩個櫃台之間的價差。「雙櫃台」意旨同一隻股票接受港元或人民幣計價交易,兩種幣值的股票亦可互換,港交所早在十多年前已推動「雙幣股」,但一直未有成功新股上市例子。 但有市場人士認為,新措施只會將成交分流至兩種貨幣,對刺激大市成交幫助不大。紅蟻資本投資經理李澤銘:「這不會對整個市場來說,有很大量的增量資金,從原本完全以港幣交易的部分分流了一部分出來,所以(成交)總量來說,一開始分別不大,但久而久之對往後來說可能有少少幫助。」 早前十多家上市公司已表態支持在港加設人民幣交易櫃位,包括美團、阿里巴巴及騰訊等,分析認為新措施不會為上市公司增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小米:將持續收購知識產權 應對相關訴訟已成營運一部分
【有線財經】小米表示未來會持續收購知識產權,期望用最高效率,擴大集團的知識產權規模,又指應對知識產權訴訟和挑戰已成為營運過程的一部分。 面對全球知識產權爭端加劇,小米發表知識產權白皮書,確立集團未來的知識產權戰略。小米管理層表示,對於科技行業來說,應對知識產權訴訟已成為營運過程的一部分,重申守護知識產權之餘亦需考慮大眾利益。小米合夥人兼總裁王翔:「我們認同共贏可持續的知識產權生態,但是這種生態也是符合技術普惠的利益,零和遊戲是沒有合作的,是不可能有長期合作,不可能有長期可持續發展,我們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所以一定要共贏,我們如果能夠建立可持續夥伴關係,就是因為多贏的體系,能夠跟大家一起推動技術進步,改善全球人類生活。」 截至今年9月底,小米在全球擁有超過2.9萬項專利,5G標準專利在全球排名13位,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小米透露,每年都會簽訂專利合作協議,未來亦會持續進行知識產權收購,在推動技術創新同時,亦要確保企業高效率發展。小米合夥人兼總裁王翔:「沒有一家(科技公司)例外,都會通過收購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專利資產和技術資產,那麼小米也不例外,我們需要高質量的IP(知識產權)資產來補足或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必須「常態化」監管互聯網金融
【有線財經】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必須「常態化」監管互聯網金融,以防行業無序擴張,又建議加快推出金融穩定法,明確金融風險的處置制度。 內地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頓,近半年似有降溫跡象,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認為,必須設立「常態化」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郭樹清在人民日報發表《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的文章,指出互聯網平台開辦金融業務帶來特殊挑戰,因平台可利用數據和技術優勢壟斷市場,當局要避免有關問題無序擴張。 他重申科技創新值得鼓勵,但必須配合完善監管,所以將積極推進監管大數據平台的建設,以及開發智能化風險分析工具,發展早期預警的監管模式,確保監管行為可審計、可追溯。郭樹清亦提到要加快出台金融穩定法,明確金融風險處置的觸發標準、程序及法律責任等,又指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險基金及其他行業保障基金不能成為「提款箱」。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周二亦在人民日報撰文,同樣提到必須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因為監管不到位將成為妨礙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又指金融機構資產和規模擴張,必須受到資本金的約束,一旦出現經營風險也要先行「自救」。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美國上月通脹再放緩 分析:加息幅度或放慢至0.25厘
【有線財經】美國上月通脹進一步放緩,有分析認為,數據可能支持聯儲局在明年二月的議息會議上,將加息幅度放慢至四分一厘。 美國上月通脹的回落速度出乎市場預期地快,增加對聯儲局放慢加息的揣測。有「聯儲局傳聲筒」之稱的 華爾街日報記者撰文指,通脹放緩可能加劇聯儲局官員,對明年二月議息時是否應該再放慢加息步伐至四分一厘的討論,但如果發出進一步放緩,或者可能結束加息的信號,又會導致市場反彈,從而降低借貸成本,無助冷卻經濟活動和物價上漲。 而在通脹數據出爐後,美國總統拜登形容是好消息,重申在對抗通脹的道路上仍有很多工夫要做。美國總統拜登:我的目標很簡單,在不妨礙經濟增長下令物價受控,紓緩通脹並讓勞工市場保持強韌,(總統先生,你認為物價何時回復正常?)我希望明年底前,能接近達成目標,但我不能預測情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亦說,就算有跡象表明通脹放緩,聯儲局和全球其他央行要堅持繼續遏制通脹,直至通脹明顯處於下行軌道。 就在周二美國發布最新通脹數據前的一分鐘內,明年3月到期的10年期國債期貨成交量異常地急增,令債息大幅被推低,惹來當局洩露數據疑雲。但勞工統計局發言人回應指,未聽聞過數據提前洩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據報美國據將逾30間中國公司列貿易黑名單 包括晶片商長江存儲
【有線新聞】據報美國計劃將內地最大記憶晶片商長江存儲等30多間中國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ASML就質疑美國,要求荷蘭跟隨對華禁售晶片是否合理。 美國對華的晶片制裁可能進一步升級,繼10月推出一系列措施限制晶片出口之後。彭博報道,美國商務部最快本周將中國最大記憶晶片商長江存儲等30多間中國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名單上的公司除非獲得特別出口許可證,否則不可以從美國供應商購買零部件,令中國晶片商可能無法生產先進晶片。華府早於10月初將長江存儲等數十間中國企業列入「未經核實清單」,企業有60天證明產品不會用於軍事用途,如果企業無法完成核查,就會被列入實體清單,期限已於本月5日屆滿。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在G20峰會和美國總統拜登會面後,早前報道指,北京已開始配合美國的調查工作,但似乎仍未解決分歧。 西方陣營並不是一致認同對華的制裁,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ASML行政總裁接受外媒訪問時質疑,美國要求荷蘭跟隨對華禁售晶片是否合理,指在美國的壓力下,荷蘭政府自2019年以來已經限制ASML向中國出口旗下最先進的光刻機,但美國企業就可以受惠,出售相關替代技術。
- i-Cable
- 2022年12月14日
國泰上月客運量按年急升 市民出遊意欲料延至新年
【有線新聞】國泰航空上月客運量按年大升6.5倍至52.6萬人,但較疫情前水平仍下跌近八成。至於貨運量則按年減少近兩成四,至10.3萬噸,較疫情前水平減少38%。 顧客及商務總裁林紹波表示,市民出遊意欲及需求持續改善,又預計前往日本及東南亞等旅遊熱點的殷切需求會延續至農曆新年假期,但貨運業務短期内仍要面臨挑戰,直至內地的供應鏈轉趨穩定以及主要消費品市場有補充庫存的需要。
- i-Cable
- 2022年12月13日
內地未解除入境隔離措施 在廣港商冀早日放寬
:【有線財經】在新防控措施下,內地民眾跨省流動,不需再查驗「健康碼」,有在內地營運廣告公司的港人表示,已準備好到其他省市談生意。而雖然目前香港經深圳陸路口岸入境名額,增加至每日2000個名額。惟在廣商人連日嘗試仍未抽中,因此希望兩地盡快免檢疫通關。 受嚴格防疫措施影響,早前內地企業就連與外國客戶傾生意都不太容易,但隨著措施陸續放寬,各地政府都提供補貼,甚至包機帶企業出國參加經貿活動,積極到海外搶訂單。據海關總署數字,內地今年前11個月,進出口總值超過38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升逾8%;其中出口近22萬億元,增長近12%;進口逾16萬億元,增長逾4%。
- i-Cable
- 2022年12月13日
本港首兩隻供散戶參與的加密貨幣ETF將出台 分析:風險較傳統ETF集中
【有線財經】本港首兩隻供散戶參與的加密貨幣ETF出台,本周五在港交所上市,有分析認為加密貨幣走勢波動,加上屬於單一資產類別ETF,風險較傳統指數及股票ETF集中。 政府計劃將本港發展為虛擬資產交易中心,並容許散戶參與,多家發行商已部署推出加密貨幣ETF。首兩隻率先登場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是由南方東英發行,本周五在港交所掛牌,兩基金屬主動投資策略基金,並非直接持有或投資比特幣和以太幣,而是投資於芝商所的比特幣和以太幣期貨,所以ETF價格未必會緊貼加密貨幣的現貨價。 基金本周四發行,接受散戶認購,每手交易數量為100個單位,全年開支比率為2%。有分析認為,相對傳統追蹤指數和一籃子股票的ETF,加密貨幣ETF與黃金及石油ETF一樣,屬於單一類別資產ETF,風險相對較集中。 紅蟻資本投資經理李澤銘:「南方東英所挑選的兩隻都算是市值最大,亦算是穩定,但就算是最穩定,這些加密貨幣(價格)動不動,單日波幅都超過10%,需要注意的風險就是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加密貨幣最主要僅有兩隻,變相資產就很集中,其中佔很主要的都是比特幣,所以資產集中度相信這些加密貨幣ETF對比其他ETF(風險)稍微高很多。」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