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03月22日
NASA確認多65顆系外行星 累計發現逾五千個 專家料發現另一有生命行星 僅時間問題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確認,人類多年來搜索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累計發現超過五千個,但天文學家相信是冰山一角,人類發現另一個有生命的行星,只是時間問題。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又稱為系外行星,它們和地球一樣不會自己發光,所以難以直接觀測到,只能間接發現它們存在,例如遠處某顆恆星,如果出現周期性變暗,可能是有星體遮擋它的光芒,那意味有行星圍著它公轉。 人類於1992年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其後這30年間,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愈來愈多系外行星被發現,最近一次是3月21日,美國太空總署一口氣確認65顆。整合過去的點算,人類至今發現的系外行星累計已突破五千大關,是探索宇宙又一里程碑。 這五千顆行星之中,有三成和太陽系的木星一樣,屬於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氣體組成,另外大約有三成和地球相似,也是岩石行星,但比地球大,稱為「超級地球」,但人類重點搜索過的宙域只佔宇宙一小部份,這五千顆行星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天文學家將發射更多望遠鏡,一方面擴大搜索範圍,另一方面研究已知行星的大氣成分。有尋找行星的專家認為,人類在某顆遙遠行星上發現某種形式的生命只是時間問題。
- i-Cable
- 2022年03月21日
德美研駝鳥型雙足機械人 仿其跑步原理、更節能 擬製「巨大化」機械負載數噸重物
【有線新聞】研發機械人很多時候是模仿人類雙腿行走,但德國及美國一項研究,選擇模仿駝鳥,更找出駝鳥跑得又快又省力的原理。 駝鳥是暴龍的遠親,雖然經過近7千萬年演化,但駝鳥雙腿的結構仍然跟暴龍差不多,可見這雙腿經得起時間考驗。駝鳥體重超過100公斤,但奔跑時速達55公里,和人類相比,駝鳥腿的屈曲很不同,是否這些動作上的差異令駝鳥雙腿更好用?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德國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合作,將駝鳥雙腿的骨骼、肌肉及肌腱,全部轉化成機械設計,造出這款駝鳥型的雙足機械人,複製駝鳥步行姿態。和傳統的雙足機械比,它需要的摩打數量更少,因為駝鳥腿的肌腱同時跨越多個關節,每次腿提起,肌腱的彈簧自然會將腳掌向後拉,簡化協調機制,可以用少一個摩打亦更加節能,能源需求只是人型雙足的四分之一,研究的下一步是將駝鳥型設計巨大化,建造負載數噸重的大型雙足機械。
- i-Cable
- 2022年03月18日
英國近百年後再引入新輸電塔 T型單柱式設計 佔地少、興建過程簡化
【有線新聞】輸電塔是供電網中不可或缺的設施,設計上一般大同小異,不過英國當局最近引入了一種全新風格的輸電塔,亦是當地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有新設計的輸電塔落成。 有些事物很多年也沒變過,不代表沒改良的空間,例如輸電塔。在英國薩默塞特郡一批新型輸電塔已經架起電纜,成為供電系統的一環,稱為「T型輸電塔」。它摒棄了傳統的鐵塔式結構改成單柱式設計,左右懸掛兩個菱形絕緣架可以吊起架空電纜。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在2011年全球募集輸電塔的新設計,最終揀選了一間丹麥公司的作品,再經過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多年研究及測試,將「T型輸電塔」化成現實,是英國自1927年來首次引入新設計的電塔。新電塔功能與傳統電塔相若,可以架起40萬伏特的電纜,但高度比傳統電塔矮三分之一,對自然景觀影響較小。而且單柱式設計可減少佔地,選址就更有彈性,興建過程亦大幅簡化。 第一批「T型輸電塔」共36個,預計到2023年將會加至116個,先以當地一個核電廠為中心,最終為數以百萬計的民居及商戶提供電力。
- i-Cable
- 2022年03月17日
韋伯望遠鏡1拆18送太空 地面遙控逾百摩打花三個月對焦 首張高清照面世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升空三個多月後,傳回第一幅清晰圖片,代表望遠鏡的18塊小鏡面,經過長時間調校後,終於達成完美對焦。 韋伯太空望遠鏡傳回地球的第一幅高清相,雖然只是拍下一顆普通的恆星,但對焦過程一點也不普通。望遠鏡主鏡面的直徑達到6.5米,一體成形的話,現有火箭無足夠空間搭載,所以主鏡面採用摺疊式設計,分割成18塊六邊形,但代價是望遠鏡去年底發射升空,鏡面展開之後,不能夠馬上開始工作,因為每塊小鏡面的角度有偏差,難以將光線集中反射到同一點,如果置之不理,韋伯太空望遠鏡,只是18塊「各自為政」的小望遠鏡。 自2月初開始,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開始漫長的調校工作,18塊小鏡面之下,合共有132個微型摩打,可以在地面遙控,精確調整每塊鏡的角度,移動幅度比髮絲更幼細,經過數星期的逐一調校,終於將18塊鏡面的反射,匯聚到同一點,形成一塊巨大鏡面,這幅相就是測試結果。 拍攝對象是一顆只有編號的無名恆星,以近紅外線鏡頭成像,它是人類至今在太空拍過解像度最高的紅外線影像,至於照片的紅色只是濾鏡效果,方便肉眼看得更清楚,專家將會在未來數星期,繼續調校韋伯的其他攝影設備,預計今年夏季會再
- i-Cable
- 2022年03月16日
美國參議院通過統一奉行夏令 「冬令時間」或結束百年使命
【有線新聞】美國有過百年歷史的冬令、夏令時間制可能即將成為歷史,參議院最新通過法案,推動以後全年統一奉行夏令時間,方案仍有待眾議院通過。 隨著夜長日短的冬季結束,美國大部分州份在剛過去的三月第二個星期日進入夏令時間,時鐘在凌晨兩時調快一小時,到十一月第一個星期日才會恢復標準時間。不過,參議院周二一致通過《保護陽光法案》,推動取消冬令,統一留在夏令時間。如果成事,美國人將毋須每年兩度將時鐘調快調慢。 這個令美國人每年初春睡少一小時的時間轉換,最早相信是由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提出,認為因應日出時間早點起床可善用白晝時間,節省夜間照明用的能源,到1918年正式實行至今已有過百年。不過愈來愈多研究指時間轉換打亂生理時鐘,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等風險。 有議員指轉換時間不必要,而且造成混亂,舉例指家長培養幼兒作息規律會變得困難。商界亦支持行夏令時間,認為將下班時間調整至天黑前,大眾會更願意外出消費。 美國早於70年代曾經通過試行兩年統一夏令時間,當時還是參議員的總統拜登亦投贊成票,不過措施捱不到翌年冬天就腰斬,因為家長不滿天未光就要送子女上學,節省能源的成效亦未如預期。 今次法案再次闖關,除了要獲眾議院和
- i-Cable
- 2022年03月15日
太陽能板蓋透明導電膜 新技術靠靜電隔絕沙漠風塵 有望年慳百億加侖食水
【有線新聞】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但定期清洗太陽能板要消耗大量食水。美國麻省理工的專家發明一種無水清潔技術,不用水也可以清走沙塵,關鍵是用靜電。 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通常選址沙漠地帶,但大漠沙塵會遮蓋太陽能板,一個月足以拖低三成發電量,必須定期清潔。運水去沙漠成本很高,若果不用水沖,逐塊打掃就慢很多,而且乾掃亦容易刮花太陽能板。 麻省理工的專家有個新嘗試,以靜電清潔代替水:先在太陽能板的表面,鍍上一層透明導電薄膜,成分是鋁及氧化鋅;當導電薄膜上積聚沙塵,只要以一塊普通金屬充當電極、隔空掃過太陽能板,同時稍為施加電壓,導電薄膜會衍生電荷,靜電會將沙塵排斥,吸附到上面的金屬電極。 這個方法只要很少能源,就能使太陽能板的功率恢復至九成半,而且不怕刮花表面。 現時全球的太陽能板,每年清潔用的食水達100億加侖,相當於2百萬人一年的用水量。學者希望將新技術普及,令節省的食水惠及更多人。
- i-cable
- 2022年03月15日
阿聯酋海龜屍體藏塑膠 其中一隻體內現逾三百件海洋垃圾 促現代人減塑保護海洋
<span style=""font-size: unse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 i-cable
- 2022年03月15日
九千萬年歷史鱷魚化石出土 胃內殘存幼年恐龍殘骸 證恐龍同屬其獵食目標
【有線新聞】澳洲有學者發現一副當地出土、歷史超過九千萬年的鱷魚化石,胃裏面有恐龍的殘骸,意味這隻鱷魚的最後一餐是吃恐龍,是史前鱷魚捕食恐龍的實質證據。 鱷魚在恐龍時代已經存在,是古老的頂級獵食者,古生物學家一直相信,恐龍同樣是鱷魚的獵食目標,最近終於有新證據。 澳洲學者懷特的團隊,在昆士蘭發現一副鱷魚化石,年代大約是9
- i-Cable
- 2022年03月11日
研究發現螞蟻可「嗅出」誰人患癌 半小時「習得技能」比狗學得更快
【有線新聞】狗的嗅覺足以嗅出人類有否癌病,原來螞蟻也可以。法國一項研究發現螞蟻也懂得靠嗅覺區分癌細胞及健康細胞,準確度和狗不相伯仲,有望成為另一種偵測癌症的方法。 狗的嗅覺極度靈敏,甚至能夠嗅出疾病的氣味,包括人類的多種癌症,但狗隻訓練需時,成本亦比較高。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將注意力轉向昆蟲,最近終於找到新幫手,就是螞蟻,而且不是甚麼稀有品種,只是在包括中國等歐亞各地常見的黑山蟻。 學者將人類的癌細胞和健康細胞放在培植碟不同位置,螞蟻走向癌細胞,就以食物獎勵,幾次訓練之後,螞蟻就明白選癌細胞可得到獎勵,主動走向癌細胞。研究亦找到螞蟻辨認癌細胞的原理,因癌細胞散發出特定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螞蟻的嗅覺和狗一樣,足以辨認這些化合物的氣味,所以能夠嗅出癌細胞,而且和狗相比,訓練螞蟻快得多,最快30分鐘就完成,但今次發現只是起點,下一步是設計臨床實驗,將螞蟻的測癌能力用於病人身上。
- i-Cable
- 2022年03月10日
傳奇探險船「堅忍號」沉沒百年 南極三千米海底尋獲 極低溫下未腐蝕保完好
【有線新聞】沉沒超過一個世紀,英國傳奇探險家薛克頓的「堅忍號」近日終於尋獲,殘骸位於南極洲外海3000米深海底,保存完好。 以一艘過百年的木船來說,它的狀況算相當好,沒有腐蝕痕跡,直到看見船尾上的船名,考察隊才確認它是傳說中的「堅忍號」。 這艘船的故事要由1914年說起,是人類首次抵達南極後三年,英國探險家薛克頓希望更進一步,成為首個橫越南極大陸的人,組織了一支28人遠征隊,駕駛堅忍號出發,但未到達,已被浮冰圍困,薛克頓被迫帶領眾人棄船,在浮冰上駐紮,10個月後,堅忍號在浮冰撞擊下沉沒,目睹全程的薛克頓只剩一個願望,就是帶所有船員平安回家。 他們靠三艘救生艇,在南冰洋橫渡過千公里,抵達南喬治亞島,再翻越島上雪山,終於找到人求救,經過700天極地求生,薛克頓實踐承諾,全員28人奇蹟生還。 107年後,福克蘭海上遺產信託的考察隊再次挑戰南冰洋的浮冰,以遙控潛水器探索,終於在3008米海底找到沉睡的堅忍號,因為水溫極低,木製船身沒被微生物腐蝕,可能是保存得最好的同齡木船。 堅忍號和它的故事將會流傳下去,提醒我們一場探險不是只論成敗,而是要向後來者證明,人類是有挑戰未知的勇氣。
- i-cable
- 2022年03月09日
靈神星金屬量極高 美國太空總署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探測 料2026年到達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8月會發射一個小行星探測器,目標是金屬含量極高的「靈神星」。探測器的太陽能板已經組裝完成,意味籌備工作進入最後階段。 170年前,人類發現一顆小行星,形狀似一隻蛋,兩端長280公里,與海南島差不多大。在小行星之中算巨大,天文學家命名為「靈神星」。隨着觀測技術進步,大家發現靈神星不只大,連成分也很特別。它的金屬含量不尋常地高,有八成甚至九成以上是金屬,主要是鐵和鎳。為何金屬成份特別高?其中一個理論認為,靈神星本來是某星體的鐵核,在太陽系早期形成,後來因為撞擊露出鐵核。 為了揭開靈神星誕生之謎,美國太空總署在今年8月會派探測器前往靈神星,航程約24億公里,全程靠太陽能運作。探測器的太陽能板已經完成,總面積達75平方米,規模是歷代探測器中數一數二。太陽能板除了著重輕量化,還加設防輻射功能,適合長時間工作,預計探測器2026年就會到達靈神星。
- i-Cable
- 2022年03月08日
天文學家發現火箭碎片今墜落月球 落點背向地球、地面望遠鏡無法目擊過程
【有線新聞】天文學家發現一塊散落太空的火箭碎片,今晚墜落月球表面,相信碎片是數年前發射的火箭殘骸。除了火箭屬哪一方仍有待核實,殘骸是否已經撞擊月球亦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確認。 月球曾經遭受不少隕石撞擊,造成大大小小的隕石坑,但今次的不速之客有點特別,因為它來自地球,是首次有人造物體意外撞落月球。數個月前,有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一塊太空垃圾並無圍繞地球運行,以電腦整合數據後推算它會在3月初撞上月球。 這塊太空垃圾是火箭碎片,專家回溯它的軌跡,起初相信是2015年SpaceX發射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上級的部分碎片,但後來專家修正說法,認為更可能是2014年中國發射嫦娥五號試驗任務時,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的殘骸,有其他觀測站分析碎片材料,亦傾向相信碎片來自中國。外交部早前質疑相關說法,指中方監測到火箭末級已安全墜入地球大氣層並完全燒毀。 無論碎片來自哪個國家,可以確定的是碎片墜落月球的時間是香港時間3月4日晚上8時25分,墜落位置是月球背面,落點附近沒其他探測器,但因為背向地球,地面望遠鏡無法目擊過程。雖然月球上空有繞月衛星,但墜落時衛星不在附近,所以可能要過數日甚至數星期才能確認和找到碎片真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