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09月30日
研究:壓力影響人類體味 狗可聞出差異 或有助訓練「狗狗治療師」
【有線新聞】不少人認為小狗善解人意,最近又多一項科學研究論證,顯示壓力會影響體味,小狗因此知道這個人壓力大。 你開心時牠會擺尾,你不開心牠會靜靜陪你,甚至嘗試「安慰」你,養狗的人可能有過這類體驗,狗是怎樣得知人類情緒? 過去有研究提及,狗可能懂得解讀人的表情或者語氣,今次有另一個新線索,就是人的心情可能真是有「味」可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有學者找來36名志願者,計算不同程度的數學題,記下他們的壓力指數,再各自用紗布收集呼氣及汗水作為不同壓力的氣味樣本。參與研究的狗隻先接受訓練,如果選中較大壓力的氣味會有食物獎勵,經過數次訓練後,狗隻明白規則,結果在合共7百多次測試中,四隻參與的狗也有九成以上成功率,找到最大壓力的氣味。對於四隻狗來說,36名志願者全部也是陌生人,排除了主人及寵物間有默契的可能性。 學者結論是人在壓力下體味會改變,而狗的嗅覺足以分辨,相信發現有助訓練「狗狗治療師」,更重要的是如果壓力影響氣味,意味其他情緒可能也有獨特的影響,是狗狗窺探人類心情的渠道。
- i-Cable
- 2022年09月29日
伊恩襲美|「颶風獵人」屢闖風眼 探空儀一投 氣壓風速溫濕數據全收集
【有線新聞】伊恩來勢洶洶,當民眾被勸籲留在安全地方,有群人「偏向虎山行」,三番四次飛入伊恩的風眼,他們並非業餘的追風發燒友,而是專業的「颶風獵人」。 飛機猛烈搖晃,窗外被閃電近距離包圍,這種飛行體驗對一般旅客是九霄驚魂,但對於他們只是家常便飯。這班空勤人員今個星期起多次闖入伊恩的風眼,不是尋找刺激,而是收集伊恩的數據,他們是美國的「颶風獵人」。 雖然氣象衛星的面世對監測熱帶氣旋幫助很大,但一些關鍵細節始終需要近距離觀測,例如風眼,所以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組織了一隊「颶風獵人」,擁有兩架獵戶座氣象偵察機,可以在2500米至3000米空中進入熱氣旋的風眼;另外有一架灣流4型噴射機,可以爬升到更高的位置,機上除了各種監測儀器,還配備下投式探空儀,可以一次過由上至下收集不同高度的氣壓、氣溫、濕度、風速等。 這些數據傳回總部有助了解風暴的結構,建立更準確的模型,預測風暴動向及走勢,及早向民眾通報,保障他們的安全。
- i-Cable
- 2022年09月28日
日美藥廠研發認知障礙症新藥 腦退化減慢近三成 已向歐美日申請審批
【有線新聞】日本和美國藥廠合作研發對抗認知障礙症的新藥,在第三期臨床測試中有效減緩病人認知退化速度近三成,已經向美國當局申請審批。 認知障礙症不是一般老化、而是病變,患上這個病的人,腦細胞會急劇退化及死亡,逐漸喪失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及語言能力。認知障礙症暫時無法根治,一旦開始發病,大腦的退化不能逆轉,亦沒法停止,只能盡量拖延。 日美藥廠的合作帶來最新進展,日本衛采和美國渤健共同研發的新藥,針對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近日公布第三期臨床測試結果,合共1,795個病人參與;和服用安慰劑的組別相比,獲處方新藥的病人認知退化速度減慢27%。至於新藥的副作用,有不足兩成的病人出現腦水腫或輕微腦出血。 認知障礙症的病變,涉及壞的澱粉樣蛋白累積在神經元之間,影響神經傳導,新藥的藥理是清除澱粉樣蛋白,令退化明顯減慢。 藥廠已經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申請特快評估,有望明年3月之前獲批,亦已向歐洲和日本當局申請審批。
- i-Cable
- 2022年09月27日
NASA實驗模擬隕石撞地球 以飛行器撞小行星 改變軌道免直撞地球
【有線新聞】人類首次為應對隕石威脅「綵排」,飛行器順利撞中小行星,但實際成效如何?科學家如何得知小行星軌道有否改變? 在科幻電影裡面,如果人類面臨「隕石撞地球」,通常也是用核彈對抗,但回到現實,核彈未必是明智選擇,一來所有碎片也會有核污染,二來將單一目標碎片化,動向只會更難預測。 實際上人類未必需要破壞小行星,只要好像打桌球一樣用撞擊改變它的軌道就夠。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美國太空總署選了一對「雙小行星」,撞中較小的一顆之後,較大一顆的引力仍會牽引著,所以不會有撞到飛向地球的風險。 目標仍會繼續圍著較大的小行星公轉,如何確認軌道有否改變?這個時候要出動地面的多個望遠鏡,其中一個在美國的羅威爾天文台。天文學家解釋,撞擊不會令目標飛走,但足以令公轉軌道收縮,公轉周期會縮短。在地球角度觀測,每次目標於較大的小行星前面經過,亮度也會下降,只要亮度變化的周期縮短,就知道撞擊令軌道變了。 根據推算,撞擊只會令軌道周期縮短1%,似乎微不足道,但將來如果及早發現威脅,只要稍微改變它的軌跡,可能已經足以解救地球。
- i-Cable
- 2022年09月26日
水翼加翼地效應 電動水上飛機首試飛 快同級船六倍 低成半零排放
【有線新聞】大型輪船要轉用電能並不容易,但小規模的客運未必沒可能。美國研發的一款全電動海上飛機,結合水翼技術及翼地效應,最近完成首次試飛。 從它起步的方式,加上船底的水翼設計,它似乎只是普通的水翼船,但水翼船的船身為何會有一對好像飛機般的機翼?你沒猜錯,水翼只是一開步用來加速,最後它會離開水面,騰空而起。其實它是一架水上飛機,不過不會飛得太高,而是盡量低飛,發揮「翼地效應」,即是當飛機貼近海面飛行,機翼會產生額外升力,令飛機變相「輕」了。 這架水上飛機出自美國波士頓一間初創企業,是全球第一架將「水翼設計」及「翼地效應」合二為一的飛機,載15人的輕巧機身,加上兩種節能技術,令它可以全電動運作。每次充電可以航行1小時,時速300公里,用來穿梭沿海城市,零排放之餘,速度是同級船隻的6倍,營運成本只是飛機的一半,而且騰空低飛,意味它不怕海面風浪。 今次完成試飛的只是縮小成一比四的測試機,預計2024年可以載人試飛,最快2025年投入服務。
- i-Cable
- 2022年09月23日
學者研用無人機助起樓 邊飛邊擠出混凝土 結合3D打印「造」出建築物
【有線新聞】3D打印和無人機的技術近年都發展迅速,如果兩者結合會如何?英國及瑞士的專家證明可以用於建築,甚至像昆蟲般分工合作,「印」出大型建築。 建築界近年引入3D打印技術,但如果建築物很高,或地理位置比較險要,一般3D打印技術未必能應付。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與瑞士聯邦材料科技實驗室認為,無人機是打印建築的「救星」,研發了一種無人機建築技術,將建築打印機噴嘴移植到無人機底部,可以一邊飛一邊擠出混凝土作為示範,專家以無人機印出一幢兩米高的塔。 但靠一架無人機未免太慢,如果多架無人機同時工作又怎樣?所以另外有種無人機類似監工角色,它們不會落手落腳工作,但儲存了建築藍圖負責協調所有打印無人機,指揮它們同步合作,同時一直監測進度,確保建築物沒「走樣」。 專家從蜜蜂得到靈感,只要無人機可以和蜜蜂一樣合作,增加無人機的數量,就可以應付大型工程。將來的建築工地可能不會見到重型機器,而是一大群建築無人機,好像蜜蜂一樣來回穿梭,研究已經刊登於《自然》期刊,並成為封面故事。
- i-Cable
- 2022年09月22日
研究指環境愈熱蝴蝶翼愈小 減飛行能力、削花粉傳播 全球暖化下或現糧食危機
【有線新聞】加拿大有研究發現,如果蝴蝶在較溫暖的環境成長翅膀會變得比較細小,影響傳播花粉的能力,足以減少全球農作物的收成。 全球變暖威脅昆蟲生態除了令牠們數量減少,亦可能改變牠們的體型,例如蝴蝶。加拿大卑詩大學的學者早前做了一個實驗,在不同溫度下由卵開始養殖蝴蝶,發現溫度愈高,成長後的蝴蝶體型愈「縮水」,連翅膀也一併變小。 這個不只是外觀上的改變,學者以各種裝置量度蝴蝶的飛行能力,發現翅膀比較小的蝴蝶,飛得較慢,亦沒飛得那麼遠。學者在野外收集了100隻不同大小的蝴蝶,記錄體型和花粉量的關係。確認較小的蝴蝶,傳播花粉的次數會減少,身上的花粉也沒那麼多。 學者的結論是當全球溫度上升,蝴蝶體型及翼會變小,降低飛行能力,以至降低傳播花粉的能力。全球有七成半農作物需要昆蟲傳播花粉,而蝴蝶是重要成員,如果全球暖化令蝴蝶傳粉量減少會間接影響收成,增加糧食危機的風險。
- i-Cable
- 2022年09月20日
港大「螞蟻普查」收集各國研究數據 發現全球共二萬兆隻 冀了解對地球生態重要性
【有線新聞】螞蟻的體形微不足道,但牠們在自然界的地位舉足輕重,港大學者發起全球螞蟻普查,估計現時在地球上至少有二萬兆隻螞蟻,二萬兆即是甚麼概念? 路邊也有,山上也有,螞蟻幾近無處不在,你又有否想過地球上總共有多少隻螞蟻?聽起來有點像見工面試的古怪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很重要。螞蟻在演化上非常成功,可以適應大部分環境,幾乎參與生態系統每一環,與各種植物、真菌環環相扣,所以螞蟻數量及蜜蜂數量一樣,是地球生態重要指標。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團隊替螞蟻數量作全球普查,收集了接近500份全球各地的螞蟻數目研究,歸納螞蟻族群分布的密度,結果得出全球螞蟻總數大約是2萬兆隻,即在2後面加上16位數的0,又或者稱為「2億億」隻,即是地球上所有螞蟻的總重量,超越了所有野生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重量總和。 團隊希望這次研究有助世人明白螞蟻有多重要,可以鼓勵更多螞蟻研究,一旦氣候變化令螞蟻減少,人類不會後知後覺,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i-Cable
- 2022年09月19日
日本研「龍形」合體無人機 宛如巨大機械臂 藉獨特演算法完成各種任務
【有線新聞】日本有學者將「合體」概念結合多軸機,發明了一種龍形無人機,不只有姿勢,更很實際,做到一般無人機做不到的事。 數個車卡連成一體,會變成火車,如果數架無人機相連,會變成甚麼?答案是一條「龍」。 日本東京大學的學者從龍形風箏得到靈感,研發了這款龍形無人機,由多架無人機合體而成,每一節螺旋槳可以獨立控制角度,令這條「龍」能夠扭成各種形態,而且在半空保持穩定。 這樣做不是為了花巧,研究人員有一套演算法,令不同部位產生不同推力,例如兩端向相反方向推,做出類似鉗的動作,夾住及搬運物件。龍形機會感應物件的重量,自動調整握力及升力,維持平衡。 另一個示範,天花有管道洩漏,閥門在很高的位置,不用找人爬梯,只要龍形機飛上去,一端勾住手輪,協調身體向同一方向自轉,就可以凌空開關閥門。 研究人員表示,不少團隊也嘗試為無人機加機械臂,而龍形機的概念,其實就是將多架無人機團結成一條巨大機械臂,增加龍的節數及螺旋槳推力,力量就可以加大,將再研究如何提高續航能力。
- i-Cable
- 2022年09月16日
火星探測車毅力號發現有機分子 地點曾為河流 或成古代外星生物存在證據
【有線新聞】美國的火星探測車毅力號,在一片曾經是河流的火星平原發現泥土蘊含有機分子,意味火星曾經有生命的機會可能大大增加。 大家眼前這幅火星實景圖片,是毅力號最新傳回來,由過千張相片結合而成,總共25億像素,是至今最細緻的火星表面圖像。 這片平原叫傑澤羅隕石坑,在35億年前,這個坑是某條河的河口,奔流的泥沙在此堆積,形成濕地,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生命,所以毅力號選擇在這區降落,希望找到古代生命的證據,最近果然有收穫。 毅力號以機械臂上的鑽頭在這一帶採集了數個泥土樣本,發現在尋常的硫酸鹽礦物之中,夾雜多種有機分子。雖然純化學過程也可能產生有機分子,但有機物分子是生命的重要成分,被視為生命存在的間接證據。過去也有火星探測車發現過有機分子,但今次是首次在河口找到意義更加重大。 如果要確認火星曾經有生命,需要更直接的證據,例如微生物的殘骸。但毅力號身上的設備有限,所以科學家將目光放在2033年,派出其他機械到火星,將毅力號收集的樣本發射返地球,到時就可以用地球的儀器全面分析火星的泥土。
- i-Cable
- 2022年09月15日
人工智能修復九年衛星數據 突破「盲點」首得無間斷北極海冰變化資料
【有線新聞】北極海冰有季節變化,每逢夏季會大幅收縮,但靠人造衛星難以偵測。歐洲太空總署引入人工智能,修復過去9年的衛星數據,首次得知北極海冰的全年變化。 每當全球暖化加劇,北極海冰往往首當其衝,所以海冰的體積是暖化程度的一大指標。早在2010年,歐洲太空總署已經發射衛星,量度北極海冰的厚度;海冰的規模有季節性,每到夏天也會正常收縮,問題是海冰半融化的表面會干擾衛星測量,所以夏天是觀測盲點,只有冬天的數據可靠,即是我們其實只知道海冰每年最厚的時候是怎樣。 為了填補觀測空隙,歐洲太空總署的學者以夏天實地考察,結合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校正過去多年的夏天數據,令專家首次獲得北極海冰2011年至2020年間,全年厚度的連續變化。 結果顯示每到夏天,北極海冰的體積會收縮八成,一旦受暖化影響,冬天時未能完全恢復結冰,海冰就會逐年減少。掌握夏天的海冰情況,一來令氣候預測更加準確,二來船隻夏季在北極海域航行時也更安全。
- i-Cable
- 2022年09月14日
澳洲鸚鵡都市求生 互學開垃圾桶蓋「覓食」 推走壓蓋磚頭與居民鬥智
【有線新聞】鸚鵡非常聰明,甚至能夠學懂打開垃圾桶「覓食」,有學者特別研究這種行為,形容鸚鵡和人類鬥智的過程仿如一場「競賽」。 澳洲的鳳頭鸚鵡為了在都市求生,學會了搜尋垃圾桶,牠們會將垃圾逐件叼出直至找到可以吃的,沒蓋的垃圾桶固然是目標。就算是有蓋的垃圾桶,沒傳出甚麼氣味,牠們一樣意識到可能有食物,甚至懂得打開垃圾桶的蓋。對附近居民來說桶蓋打開、傳出氣味、家居垃圾散落一地構成衛生問題,為了預防不速之客,悉尼居民和鸚鵡鬥智鬥力。 德國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記錄了這場別開生面的垃圾桶攻防戰。首先由人類一方出招,居民嘗試以物件壓住桶蓋,例如放一塊磚頭,但鸚鵡見招拆招,懂得逐少將磚頭移開,直至將它推落地,然後施施然打開蓋,如果放太多重物,垃圾車收垃圾會有困難,所以這招只能點到即止。在另一個社區,人類想到另一個方案,就是防止桶蓋完全翻開,因為鸚鵡很機警,牠們明白如果只是撐起桶蓋就跳入去,隨時會被困垃圾桶,所以只要令桶蓋無法翻到後面,鸚鵡會知難而退,但牠們很快會轉移目標。 學者發現無論在哪個社區,只要有一隻鸚鵡想到破解方法,其他鸚鵡很快就學會,反映鸚鵡和人類一樣會將新技術傳授給同類,人和鸚鵡的競爭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