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4月06日
美研究新蚊子實驗 以合成皮膚取代人體 可減低實驗成本
【有線新聞】為了解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志願者往往需以身試蚊,美國有研究人員想到以合成皮膚取代人體,能夠減低實驗成本,有效找出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有關蚊的實驗,大多以人類和動物為試驗對象,但這樣做成本高且費時,志願者更要忍受蚊咬痛楚。為了提高效率,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以水凝膠透過3D打印方式,製造合成皮膚取代真皮膚,水凝膠含有豐富水成份,與人體相似,加上黏度近乎軟糖,能夠保持彈性,方便打印不同微管並注入血液,仿似人類血管。 研究人員之後將多塊合成皮膚放進密封膠箱,利用自動鏡頭以及機器學習軟件分析蚊子是否會吸取水凝膠內血液,以及停留在皮膚表面的頻率和叮咬時間,用以評估合成皮膚的效用。 新的觀察方式有助進一步理解蚊子的覓食過程,日後更可能在野外展開試驗,以及調整水凝膠內液體成份,了解蚊子叮咬其他物種時的習慣,可以更有效預防瘧疾、登革熱和黃熱病等以蚊為媒介的傳染病。
- i-Cable
- 2023年04月05日
美研微型木製種子載具 螺旋式鑽入泥土自埋 或有助重建火災後森林
【有線新聞】播種時一般需用外力,翻開泥土後才可種植。美國有大學研發種子載具,能夠自行將種子鑽入泥土,提高空中播種效率,適用於偏遠環境。 空中播種的時候,種子容易被風吹走,難以發芽。透過這款微型木製種子載具,能夠螺旋式鑽入泥土,達到種子自埋的效果。 靈感來自牻牛兒苗屬植物,種子藏於幼莖內,如果經過雨水濕潤或者濕度高,幼莖的頂部會旋轉,仿如上螺絲般,將種子鑽入泥土,紮根成長。 由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研發的人工種子載具,與天然版本相比,頂部「尾巴」增加至三條,能夠更有效豎直,適用更廣泛的土壤環境。種子載具是可生物降解,生產過程目前有五個步驟,包括化學清洗和機械成型。 研究人員希望擴大生產規模,方便將種子散播至偏僻地區,或者有利火災後重新造林,以及濕地修復。負載的甚至不一定是種子,可以是肥料或者能夠防治害蟲的線蟲,亦能夠植入感應器監察環境。
- i-Cable
- 2023年04月04日
海洋學家逾8,300米深日本海發現蝸牛魚 刷新魚類存活深度 凝膠狀皮膚助控制浮沉
【有線新聞】澳洲及日本的海洋學家於超過8,300米深的海底發現魚類,創下魚類存活深度的紀錄。 日本南邊的伊豆小笠原海溝8,336米的海底,這天有條「稀客」游過,牠是人類見過游得最深的魚,打破以往紀錄。澳洲西澳大學與日本東京海洋大學的學者去年9月發起聯合考察,目標之一是伊豆小笠原海溝,考察船將「著陸器」沉下海底,打開鏡頭觀察人類未試過在這個水深見到魚,但今次見到一條未成年的蝸牛魚。 蝸牛魚是個大家族,已知品種超過410種,在超過8,000米的海底,壓力是近海面時的800倍,為了適應深海壓力,蝸牛魚捨棄了魚鰾,牠們控制浮沉的方式改為用凝膠狀的皮膚調節身體密度及浮力,至於今次的蝸牛魚是否新品種,學者暫時未有定論。 對上一次發現最深的魚是在8,178米的馬里亞納海溝,今次再深百多米,根據以往理論推算,魚類生存的水深極限大約是8,400米,今次已經相當接近。
- i-Cable
- 2023年04月03日
暴龍露齒形象或屬錯誤 英研究:與蜥蜴一樣有嘴唇 頭骨小孔有嘴唇特徵
【有線新聞】電影的暴龍經常露出牙齒,但這個霸氣形象可能被推翻,最新研究認為暴龍有嘴唇,意味牠合上嘴巴時牙齒不會外露。 暴龍給人印象最深的相信是血盆大口,由教科書到電影,暴龍總是「霸氣外露」,因為牠牙齒外露,沒有嘴唇的形象深入民心。 但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學者認為,世人覺得暴龍沒嘴唇可能只是主觀想法,看見現代有大口的鱷魚沒嘴唇,於是覺得暴龍也是這樣,但其實大口也可以有嘴唇,蜥蜴就是一個例子,究竟暴龍屬於哪種,值得重新審視。 但恐龍化石不會留下軟組織,怎知牠有沒有嘴唇,方法之一是看牙齒。學者指鱷魚牙齒沒嘴唇保護,所以琺瑯質是比較厚,但暴龍牙齒的琺瑯質是非常薄,比較似有嘴唇的動物。更關鍵的證據在頭骨細節,暴龍牙齒對上的頭骨有一排很整齊的小孔,其實是神經線穿過的位置,意味嘴的外面有軟組織,有嘴唇的蜥蜴頭骨一樣有這排小孔,正是給神經線連接嘴唇用。 所以學者下結論,暴龍跟蜥蜴一樣有嘴唇,即是當暴龍合上嘴巴時牙齒是不會外露,和傳統形象大有分別,如果《侏羅紀公園》再拍下去,暴龍的造型可能要改改。
- i-Cable
- 2023年03月31日
研究揭植物受威脅時發出超高頻「叫聲」 超聲波器材探聽助管理農業
【有線新聞】有研究首次發現植物在生存受威脅時會發出超高頻「叫聲」,但頻率超出人的聽力範圍,所以我們聽不到。 動物會叫,植物不會,原來只是人類的錯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學者以番茄及煙草盆栽做實驗,發現如果缺水數天,或者莖部被割傷,植物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叫聲」,音量和人類說話差不多,但頻率高於人類聽力上限,必須以超聲波麥克風才聽到。 這些聲音經降頻處理後,我們也可以親耳一聽。具體形容的話,就像弄爆泡泡紙的啪啪聲,大約1小時30至50次,如果交給人工智能分析的話,甚至分辨到缺水及受傷的叫聲。 至於植物是怎樣發聲,學者未有答案,估計可能是植物的微細管道,發生泡沫爆破。這些聲音雖然人類聽不見,但很多昆蟲也聽得見。有些昆蟲會於植物覓食或產卵,可能學會從植物的聲音獲得訊息,這些將會是下一步的研究課題。 對於人類,只要以超聲波器材「聆聽」植物,一樣有可能探聽植物的情況,用來管理農業生產,例如在農作物需要水時才灌溉,可以用最少的水得到同樣的收成。
- i-Cable
- 2023年03月30日
芬蘭專家改良混凝土配方 礦渣加二氧化碳製環保版 生產過程「負排放」
【有線新聞】生產混凝土會衍生大量碳排放,芬蘭有專家改良混凝土的配方,令生產過程做到「負排放」。 混凝土無處不在,可能是產量最多的人造物,但生產混凝土需要燒製,能源消耗巨大,而部分化學工序甚至會直接產生二氧化碳,估計全人類的碳排放當中有近一成來自生產混凝土。 芬蘭的國家科研中心成立了一間初創企業,專門研究環保混凝土,發現在煉鋼工業裡面提煉金屬剩下的礦渣,如果加入二氧化碳,可以轉化成類似水泥的材料,代替混凝土之中的水泥,結果生產過程吸收的二氧化碳,甚至比排放量更多,即是所謂的「負排放」。 生產傳統混凝土的碳排放大約是每立方米250至300公斤,而負排放混凝土是每立方米-60公斤,即是每生產1立方米,地球會少了60公斤二氧化碳;而且這個成果不局限於實驗室,專家已經建立生產線,可以大規模製造負排放混凝土,希望到2026年有10個廠房,最終每年減少5億公噸碳排放。
- i-Cable
- 2023年03月29日
澳企培植長毛象肉丸 烹調後氣味如鱷魚肉 專家禁試食:或對人體有害
【有線新聞】澳洲一間人造肉公司,以史前動物長毛象的DNA製作肉丸,究竟這顆4千年前的肉丸味道怎樣? 長毛象絕種近4千年,現代人在冰封的西伯利亞,發現完好的長毛象遺骸,原則上有可能以基因工程令長毛象復活,不過至今尚未成功。 要見到活生生的長毛象可能要多等數年,但如果只是重現牠的肉,現在近在眼前。這顆巨型的肉丸出自澳洲一間培植肉公司,以長毛象的蛋白質製成。先從長毛象的肌肉抽取DNA,有缺少的段落就補上非洲象的基因組,將修補好的DNA注入綿羊的細胞,再大規模培植,形成肌肉組織,令長毛象的肉於現代重生。 專家在荷蘭一間科學博物館公開長毛象肉丸,已經事先烹調,但沒即場試食,因為始終是數千年前的蛋白質,從未測試過對人體有沒有害。不過據現場人士的嗅覺,長毛象肉的氣味跟鱷魚肉差不多。 培植肉是近年興起的人造肉,可以得到貨真價實的動物蛋白質,但不需要宰殺動物,滿足人道要求之餘,不用牧養動物亦有助減排。 今次用長毛象作示範,正因為當年牠們絕種是由氣候變化造成,所以選擇以長毛象為切入點,推動大眾了解培植肉。
- i-Cable
- 2023年03月28日
中科院研究:月球土壤含玻璃珠 每公噸可轉化500克水 或成殖民月球水資源
【有線新聞】月球表面可能有大量的水,不過是潛藏於泥土裡面,中國有學者發現月球土壤含有一種玻璃珠,是另類的水資源,廣泛分布於月球表面。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於2020年底順利登月,並將泥土樣本帶返地球,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去年從月球的土壤之中,發現大量微型玻璃珠。來源是當隕石及小行星撞擊月球,沙石被高溫熔化,熔岩有如水花濺向四周,凝固之後變成玻璃珠。 有理論認為每一次太陽風吹向月球,也會將太陽表面的氫離子注入月球的玻璃珠,跟裡面的氧結合成自由基。這種自由基容易轉化成水,可以看成一種水資源。 究竟玻璃珠裡面有多少水?中科院帶領的團隊近日發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玻璃珠的「水分」比預期多,平均水含量高達萬分之五,相當於每1公噸的月球玻璃珠,可以獲得0.5公斤的水,考慮到玻璃珠廣泛散布整個月球,這個是巨大的水資源,可成為人類在月球的後備水源,問題是如何有效開採玻璃珠的水。
- i-Cable
- 2023年03月27日
學者揭「玻璃貓」魚身彩虹光 肌肉密集坑紋繞射 料能擾亂獵食者
【有線新聞】這種透明的魚身體有時會呈現彩虹色,有內地學者破解這個現象,原來秘密在於牠的肌肉。 這種魚的學名叫「玻璃缺鰭鯰」,是一種熱帶淡水魚,主要分布於泰國的河流。除了頭及脊骨,牠的身體平時是透明,但如果光線在特定角度照射,身體會閃耀彩虹一樣的光芒,所以這種魚亦是觀賞魚,在香港水族界通常叫「玻璃貓」。 但是玻璃貓的表面沒有魚鱗,為何會有彩虹光?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以X光及激光照射魚身,配合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玻璃貓的肌肉有密集的整齊坑紋,間隔闊度正好配合光的波長,當光線穿過會產生繞射分解成不同顏色,形成彩虹光效果。 但彩虹光有甚麼作用?學者估計可能在淺水的時候可以擾亂獵食者的視線,又或者當玻璃貓要聯群結隊,彩虹光可以作為訊號,協調魚群動作同步。
- i-Cable
- 2023年03月24日
美學者克服3D打印蛋糕結構難題 7食材軟硬不同兼保味道口感
【有線新聞】3D打印製作食物,材料一般較簡單,但美國有學者挑戰用7種食材去打印蛋糕,驗證打印食物可否豐富味道和口感。 食物以3D打印成形可以追溯至十幾年前,通常只會用到一、兩種材料,但現實的食材千變萬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以「一件蛋糕」作為題目,挑戰以7種材料打印,包括餅碎、花生、果醬、榛子醬等。大家可能以為這只是硬件問題,打印機有7個噴頭不就行了,有甚麼困難?原來實行上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每種材料的質地也不同,有些比較結實、有些是軟綿綿,如夾硬堆砌的話,很可能半途就會整個崩塌,根本沒法成形。 學者很快明白這個其實是建築設計問題,跟建築高樓一樣要考慮軟硬食材分布,善用結實的材料支持及承托,令蛋糕結構維持穩定;經過不斷改良設計,到第7及第8次終於挑戰成功,印出包含7種材料的蛋糕,之後可以用激光即場加熱,增加層次及口感。 專家指這次挑戰除了打破紀錄,亦證明3D打印食物一樣可以做到食材多元化,甚至發揮3D打印的優勢,根據食家的口味和營養需要設計個人化食譜。
- i-Cable
- 2023年03月23日
日本民間著陸器採「迂迴策略」 借太陽引力進環月軌道 料下月降落月球
【有線新聞】日本一個由私營公司開發的月球著陸器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有望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民間探月任務。 探月任務一向由政府機構主導,日本私營太空公司ispace有可能打破這個局面。公司研發的月球著陸器「白兔」,去年12月由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升空,不過獵鷹9號是中型火箭,去太空站綽綽有餘,但去月球就比較勉強。為了克服推力不足,「白兔」採用迂迴路線,先飛向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遠處,再借助太陽引力奔向月球。 這個策略雖然花的時間長很多,但可以用最少燃料到達月球,當然發射時機要非常準確。結果3個月後迂迴策略證實行得通,「白兔」分毫不差和月球會合,被月球的引力捕獲,日本時間3月21日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預計大約在4月底,「白兔」就會嘗試降落月球表面,成為長駐月球的通訊設施,支援之後的探月任務。 以往只有美國、中國及蘇聯的太空機構曾經有探測器在月球軟著陸,民間主導的話,以色列挑戰過但失敗收場,所以如果今次日本的ispace成功,將會是首次有民營企業的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
- i-Cable
- 2023年03月22日
地球生命源自太空? 小行星「龍宮」沙石發現RNA成分 或經隕石碎片散布宇宙
【有線新聞】日本研究人員宣布,從小行星「龍宮」的沙石樣本發現構成遺傳物質的基本成分,意味地球生命最初的材料有可能源自太空。 2019年7月,日本的探測器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龍宮」,順利採集表面的沙石樣本,於2020年帶返地球,一共5.4克。 其後日本專家一直忙於研究這些來自太空的沙石樣本,最近一次分析了10毫克,發現含有「尿嘧啶」,濃度是每克32納克。尿嘧啶是遺傳物質RNA的4大基本單位之一,是生物的關鍵成分。 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一直有理論認為地球生命最初的原材料未必是地球本身的產物,反而是來自外太空,經隕石來到地球,例如是小行星的碎片。而小行星「龍宮」的年代甚至比地球更古老,即是可能在地球形成之前,生命的原材料已經散布於宇宙,所以專家認為今次發現是「地球生命源自太空」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