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7月07日
美學者發明新式3D打印 以金屬凝膠代替高溫工序 室溫下可將金屬打印成形
【有線新聞】美國有學者發明新的3D打印技術,室溫就可以將金屬打印成形,過程不需要高溫加熱。 3D打印以金屬做材料,現時已經有不少方法做到,但一般都涉及高溫加熱,將金屬粉末熱熔後凝固成形,但如果是不適合較高溫的環境,例如生產電子產品或者想在有機表面印上金屬,高溫打印可能會造成破壞。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學者提出一個替代方案,可以避開高溫工序,做法是將鎵與銦兩種金屬的合金混合銅的微粒再加水及鹽酸,變成一種金屬凝膠,以普通噴嘴於室溫就可以打印。 打印成形後等待成品風乾,當水及鹽酸蒸發,銅及鎵銦合金一接觸就會形成穩固的結構,它保留了金屬特性一樣堅固和導電。如果風乾期間用熱風局部加快蒸發,甚至可以產生彎曲,控制成品的形狀,即是有類似塑膠的熱成形效果。例如這隻金屬蜘蛛,打印時單純是平面圖案,但向指定位置稍為吹暖風就「站起來」成為一隻立體蜘蛛,所以新技術不只可以於室溫打印,造型上亦更有彈性,令金屬打印的用途更加廣泛。
- i-Cable
- 2023年07月06日
全球最大|拉斯維加斯建築「球體」發光屏幕亮燈 可容2萬人 較香港太空館高5倍
【有線新聞】全球最大的球狀發光屏幕近日完成首次燈光測試,它是位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超過一百米高的球體建築。 賭城拉斯維加斯新一代地標7月4日正式「亮燈」,以LED表演向世界打招呼,它的外形可能令你想起香港太空館,不過太空館是蛋形,而它是真正的球體,高度是太空館的5倍,有111米,相當於30層樓高,名字直接稱為「球體」,是世上最大的球狀建築。 「球體」表面鋪滿LED,總面積5.4萬平方米,亦是世上最大的LED螢幕。但除了燦爛奪目的表面,原來「球體」內有乾坤,是個可容納2萬人的大型室內場館,舉行演唱會或體育賽事皆可,場館內部天頂,還有另一塊球形LED螢幕,解像度相當於16K,有專屬拍攝器材製作各種全方位影片,將場館變成天幕影院。 整個建築項目耗資23億美元,預計9月正式啟用,表演頭炮是搖滾樂隊U2的演唱會。
- i-Cable
- 2023年06月29日
天文學家首確認宇宙深處存無數巨大黑洞 大量低頻重力波由無數時空交錯而成
【有線新聞】天文學家首次確認,宇宙中廣泛散布大量低頻重力波由無數時空漣漪交錯而成,形成一種無處不在的背景「噪音」,印證宇宙深處存在無數巨大黑洞。 就算是風平浪靜的日子,只要細心觀察大海,就會發現海面不似湖面,海面總不會是波平如鏡,而是有無數細微的起伏,其實宇宙也是一樣。人類2015年首次觀察到重力波,源於兩個黑洞對撞產生的時空漣漪傳至地球,被成功偵測到;但類似的巨大質量事件,宇宙間其實無時無刻也在發生,即是重力波理應不是偶發,而是從四方八面不斷形成,充斥整個宇宙。 最近終於有研究印證這個說法,為了偵測大範圍的重力波,天文學家找了過百顆脈衝星作為「浮標」,脈衝星以極規律的間隔射出無線電波,天文學家以地面上多個望遠鏡,包括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連續多年記錄大量脈衝星的訊號時差,發現訊號時差不是絕對穩定,而是有輕微差異,代表脈衝星的時空全部都受到重力波扭曲。所以重力波其實一直彌漫整個宇宙,四方八面的時空漣漪交疊成一片背景「噪音」,專家形容好像在派對聽到的嘈雜人聲,不是來自單一個人,而是所有人的聲融為一體。 發現「背景重力波」,意味宇宙深處存在無數大質量黑洞,學者下
- i-Cable
- 2023年06月28日
澳洲初創研透過頸靜脈將電極植入腦部 用意念控制電腦 癱瘓病人可上網溝通
【有線新聞】澳洲一間初創企業獲得富商蓋茨及貝索斯投資發明新技術,將電極植入腦部,用意念控制電腦,準備在美國臨床測試。 由電腦到輪椅,甚至機械義肢,人類也可以直接用意念操控,這種將人和機器接通的「人機介面」已不是天方夜譚;不過要讀取大腦訊息一般需要開腦植入電極,馬斯克的人機介面項目亦不例外。 不過澳洲一間初創企業獲得蓋茨及貝索斯投資,嘗試打破需要開腦的限制,關鍵是將人機介面的電極造成血管支架的形狀,透過頸靜脈植入人體,沿著血管輸送至大腦,部署於運動皮層的旁邊,之後電極支架會膨脹,緊貼血管壁,捕捉大腦訊號,然後傳輸到用家胸口的隨身裝置。 這個方法不需要頭骨開刀,靠微創手術就可以將電極植入大腦,成本及風險也低得多,早前已經在澳洲完成首輪測試,4位患上運動神經細胞疾病、四肢癱瘓、舌頭萎縮不能言語的病人在新的人機介面幫助下,用意念於電腦打字,不只和身邊的人溝通,更可以上網和其他病人交流。 現時團隊正籌備於美國測試,和當局商議臨床測試的細節。
- i-Cable
- 2023年06月26日
加拿大研「太空副作用」 長期無重致免疫力下降 重返地球數周才復常
【有線新聞】人類長時間逗留於太空對健康有甚麼影響?加拿大有研究發現,就算只在太空站當值數個月,已經會降低免疫力,令太空人更易病。 人類將來會否移居月球甚至火星仍難以預料,但可能首先要認清長時間留在太空會否影響身心。長途太空旅行就算無驚無險,單是長時間在無重狀態,對人類的身體已經是個負擔,例如大家可能聽過骨質疏鬆,其實還有其他副作用。早在阿波羅計劃的年代,已經有人發現太空人回歸地球後的頭數天特別容易傷風感冒,直到最近渥太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可能和白血球的基因有關。 研究找來14位在國際太空站逗留4個半月至6個半月的太空人,於他們起行前、太空當值期間、重返地球後抽取不同階段的血液樣本。結果發現白血球有一組免疫相關基因,上太空之後基因表現會下降,直到重返地球後才逐漸恢復正常,但需要數星期至一年,這段時間太空人特別容易病。 專家認為這個現象是因為無重狀態改變了體液運行,拖累白血球的表現。研究的下一步是尋找解救方法,預防長期失重令免疫力下降,減低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
- i-Cable
- 2023年06月23日
泰坦號|災難性內爆過程僅百分之二秒 主體四散因碳纖維延展性低
【有線新聞】救援人員表示泰坦號發生過「災難性內爆」。「內爆」是甚麼現象?為何今次用「災難性」形容? 內爆不是水底才有,在陸地一樣可以發生。厚度超過1厘米的巨大外殼,好像汽水罐一樣被捏成廢鐵,這個就是內爆的威力。內爆是跟爆炸相反的現象,一般爆炸是指內部壓力太高,能量由中心向外面爆發;但如果內外情況對調,變成內部壓力太低,能量由外面向中心爆發,就稱為內爆。 對於潛艇,外面的壓力極大,稍有差池就會引發內爆。中大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因為去到那麼深的海洋,水壓其實非常高,估計泰坦號去到3,800米深,水壓是375個大氣壓力,即平時周圍空氣承受的壓力的375倍。外面頂住這個375倍大氣壓力的水壓,一壓壓下去,艙頂不住就會壓爆。」 美國海岸防衛隊表示泰坦號經歷的是「災難性內爆」,有專家認為之所以用「災難性」形容,是因為泰坦號不是單純被壓扁,而是四散成碎片,整個過程只是需要20毫秒,即是百分之二秒。原因可能關乎泰坦號的主體不是完全用合金,而是用碳纖維,延展性比較低,內爆時較容易破裂。湯兆昇:「物料承受不到向內塌的壓力就會碎開,最後都是碎片散落不同地方,以前都曾找到碎片殘骸。」
- i-Cable
- 2023年06月22日
英企研發真菌磚 可自由設計形狀如積木組裝 料成環境影響最小建材
【有線新聞】英國一間建築公司成功用真菌造成磚塊,不但是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更可自由設計形狀,有機會成為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新建築材料。 這些充滿「工業風」的雕塑,雖然看起來好像混凝土,但其實是「種」出來,主要成分是真菌的菌絲體,可能是未來的建築材料。 團隊先將菌絲體培養基放進3D打印的木製模板,菌絲體一邊吸收營養和水,同時形成根狀網絡填滿周圍的空間,過程中不會產生碳排放,反而有吸碳作用。當真菌結構成長至足夠堅固,再用高熱將其烘乾,形成的磚塊又輕又隔熱,可以做成不同形狀,並像積木般自由組裝。菌絲體由生長到可以安裝需時大概三個月,期間對環境影響都是最少。 團隊正在研究令菌絲體可以支撐到重量和在戶外使用,他們還希望可讓用戶按照自己設計需求,在家種植這些組件。美國太空總署今年甚至曾探討,在月球或火星上用真菌建造新生物棲息地的可能。 每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都歸因於建築環境,真菌模組化磚塊的研發被認為是對實現零碳建築環境邁出重要一步。
- i-Cable
- 2023年06月21日
民用載人潛艇「泰坦號」失蹤 船內溫度成隱憂 水底傳聲響或非人手敲擊
【有線新聞】這艘失蹤的「泰坦號」是少數民間開發的載人潛艇,前年才建造完成。目標是令一般人也可以體驗深海探險。 下潛能力超過2,000米的載人潛艇一般是政府機構的天下,「泰坦號」的出現打破了這局面。美國深海探險公司「海洋之門」於十年前開始和華盛頓大學合作,自主研發民用載人潛艇,希望將深海觀光商業化。「泰坦號」是第二代型號,2021年建造完成、下潛能力是4,000米。它的船體以碳纖維及鈦金屬製成,厚度接近13厘米,可以抵受450個大氣壓力。如果它身處的深度和鐵達尼號殘骸差不多,水壓大約是380個大氣壓力,即是承受上限的八成半,理論上仍然是安全。 不過對於被困的人,最大威脅是身體狀況,除了一般擔心的缺氧,還有低溫症,因為海底溫度相當低,連續逗留數十小時,對「泰坦號」的保溫能力是個考驗。 無線電波在水底無法傳播,反而聲音可以傳很遠,所以海上巡邏機有向海面投放這類聲納浮標,接收海底的聲音。據報搜救人員聽到每半小時一次的聲響,有專家表示這些聲音未必是人手敲擊造成,而是「泰坦號」本身發出,是一種遇險訊號。
- i-Cable
- 2023年06月20日
瑞士研發體內「防漏薄膜」 術後腸胃有滲漏即產泡沫 減低發炎感染風險
【有線新聞】瑞士有專家研發了一種體內專用的防漏薄膜,在腸胃手術後使用,可以防止及偵測滲漏,保護腹腔內其他器官。 糖尿病人要減重,或者胃癌、腸癌病人,也有機會接受腸胃手術,包括切除部分腸胃組織,甚至重新接駁消化道。這類手術的一大風險就是吻合部位如果癒合不好,有可能造成消化液滲漏,傷害腹部其他器官。而且很多時要到手術後一段時間,病人惡化至內臟發炎甚至感染,醫生才會發現滲漏,手尾相當長。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專家合作研發了這種防漏膜,基本成分是水凝膠,腸胃手術後貼於吻合部位。首先多一重封口保護,更重要是水凝膠膜加了碳酸鹽。一旦有消化液滲漏,和碳酸鹽接觸會產生反應及泡沫,防漏膜會把泡沫困住。無論以CT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泡沫會造成光暗對比差異,有如顯影劑或指示劑的作用,醫生馬上知道有消化液滲漏,降低腸胃手術風險。 防漏膜於動物測試過,初步證實有效,下一步將推進對人臨床測試。
- i-Cable
- 2023年06月19日
智利出土新品種「鴨嘴龍」化石 南半球首次發現棲息證據 分布地域比推測更廣泛
【有線新聞】古生物學家在智利南部發現新的恐龍化石,屬於鴨嘴龍的新品種,推翻了鴨嘴龍分布地域的固有看法。 正面看牠的頭,好像一隻鴨嘴獸,牠是鴨嘴龍科的新成員,屬於草食性恐龍,身長可達四米、重約一公噸,生活於7,200萬年前。 智利大學的學者2013年於智利南部發現一批恐龍骸骨化石,經過十年研究,得知化石來自不同的個體,但全部屬於同一個品種,是一種未記載過的鴨嘴龍。牠們的後腳相當有力,令前腳可以離地,方便吃到高處的植物。 以往鴨嘴龍化石也是來自北美、亞洲和歐洲,今次是首次於南半球發現鴨嘴龍棲息的證據,意味鴨嘴龍的分布範圍比想像中更廣泛,但時序上智利的鴨嘴龍是較後期,所以學者下一步是研究鴨嘴龍是如何由北方來到南方。今次是智利本土發現的第五個恐龍品種。
- i-Cable
- 2023年06月16日
以色列研發新型攔截系統 專門應對高超音速導彈 以動能摧毀目標
【有線新聞】高超音速導彈以非常高速飛行,路徑亦不像彈道導彈般可作某程度推測,但以色列有國防企業則宣布研發了新型攔截系統,可專門應對。 高超音速武器,即是達到音速五倍以上,被視為新一代導彈的指標。除了俄羅斯和中國都已分別研製成功,最近還有伊朗於6月初公布自主研發的高超音速導彈,射程達1,400公里。 長期與伊朗對立的以色列很快亦有所回應,開發鐵穹防禦系統的拉斐爾公司日前宣布,推出針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武器,稱為「天音」系統,能夠探測、跟蹤及攔截高超音速導彈;因為有類似一級火箭的助推器,估計攔截彈頭可以達到高超音速。另外為了輕量化,彈頭本身沒裝炸藥,而是直接撞擊攔截,以動能摧毀目標。 拉斐爾公司表示,新攔截系統已經開發完成,並知會美國國防部。但要一睹新型攔截武器的真面目,則只能在近日舉行的巴黎航展才有機會,並附有更多技術細節。
- i-Cable
- 2023年06月14日
老撾洞穴發現智人骸骨化石 泥土年代推斷8萬年前 或推前人類徙至亞洲時間
【有線新聞】考古學家在老撾一個洞穴發現人類骸骨的化石,可以追溯至超過8萬年前,意味人類由非洲遷徙至亞洲,可能比以往估計再早4萬年。 人類的共同祖先、亦即是最早的智人,最初起源於非洲,然後先後遷徙至其他大陸,大約5萬年前踏足東南亞,但這個時間點可能要再推前。老撾北部的丹巴靈洞穴,來自丹麥、美國及法國的學者團隊在6米至7米深的地底,挖出一批人類骸骨化石,是智人的頭骨及小腿骨;但丹巴靈洞穴是老撾的法定古蹟,當局為保存化石完整,不容許以碳定年法測定化石的年代,於是學者用間接方法,透過測定同深度泥土的年代。 得知這批化石的歷史足足有6.8萬至8.6萬年,意味大約這個時期,人類祖先已經遷徙至東南亞,比原先估計推前近4萬年,研究已經刊登於《自然通訊》。不過亦有專家對這個結論有保留,因為丹巴靈洞穴的泥土有機會是洪水沖積而成,靠泥土年代推斷化石年代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