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非洲豬瘟|本港豬場接連爆疫 環境局:或與動物屍體收集車有關
【有線新聞】本港接連有豬場爆發非洲豬瘟,環境及生態局相信個案可能與動物屍體收集車及收集站有關。 環境及生態局回覆查詢時說,上月三十日與漁護署、環保署及食環署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初步調查發現所有爆發非洲豬瘟的豬場,附近的動物屍體收集站全部位於食環署同一條動物屍體收集路線上,懷疑近月的非洲豬瘟個案可能與動物屍體收集車及收集站有關。食環署已徹底消毒有關動物屍體收集站,並即時分隔高風險區,包括流浮山、新田及古洞一帶與非高風險區的動物屍體收集安排,以不同收集車輛及收集路線提供這兩個區域的動物屍體收集服務,以阻斷病毒傳播。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13個月大女嬰感染甲流併發腦炎 情況穩定
【有線新聞】一名13個月大女嬰感染甲型流感,情況穩定。 女嬰上月28日起發燒、咳嗽和流鼻水,翌日到私家醫院門診求醫期間出現抽搐,被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逗留一晚後出院,星期一因為再次抽搐入住中大學醫院,星期二惡化轉到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臨床診斷為甲型流感併發腦炎。 防護中心指她沒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她的家居接觸者出現病徵,正調查個案。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本港空氣質素欠佳 環保署:部分監測站或達嚴重水平
【有線新聞】環保署錄得的空氣質素健康風險,部分監測站可能達嚴重水平。 環保署指廣東沿岸風勢稍為減弱,不利污染物擴散,臭氧及微細懸浮粒子在珠江三角洲區域內迅速形成,空氣污染水平比平常高,預測明早季候風補充抵達華南沿岸時空氣質素會有改善。署方提醒市民,特別是兒童、長者及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盡量減少體力消耗及戶外活動。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懲教署男囚犯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 留醫深切治療部
【有線新聞】懲教署院所一名男子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正在深切治療部留醫。 37歲患者去年12月初入住南區一間懲教署院所,健康情況一直穩定,直至星期四出現輕微神志不清,即時被送到瑪麗醫院急症室,其後發燒並被轉往深切治療部留醫,臨床診斷為腦膜炎。衞生防護中心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並為密切接觸者安排預防藥物,懲教署院所亦對相關的環境消毒。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垃圾徵費|網現兜售「指定垃圾袋」 謝展寰:並非正版、市民須於認可地點購買
【有線新聞】早前網上有人聲稱出售垃圾徵費指定垃圾袋,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指,本月內會公布3,000個認可售賣點的詳情。 謝展寰指經初步調查,涉及的垃圾袋來自試驗計劃,垃圾徵費4月實施時不能使用,當局將於全港設3,000個認可售賣點,例如超市、便利店、藥房,亦考慮於屋邨管理處售賣,強調未來會與海關加強巡查,指定袋亦有防偽特徵。 謝展寰:「那些是正式的指定袋,或是假冒的指定袋,我們很容易分辨得到,屆時會有清晰的標籤,標明哪裏是認可售賣點,所以市民向那些認可售賣點購買指定袋,一定安全,不會有其他問題。即使是指定袋,都不可在非認可地方售賣,否則會構成罪行,罰款20萬元,如果售賣假袋刑罰更重,可以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荃灣青山公路有消防車撞巴士 10人傷
【有線新聞】荃灣有消防車與巴士相撞,10人受傷。 巴士乘客在車上等待救援,有乘客自行走出車廂,有人頸部受傷需要用擔架送往仁濟醫院治理。消防車車頭凹陷,擋風玻璃碎裂,巴士車尾引擎蓋被撞至反起,右邊車尾凹陷。有警員上車調查,九巴司機協助調查。 事發在青山公路近大窩口邨,一輛隸屬梨木樹消防局的消防車正前往兆和街一宗火警,懷疑收掣不及,與九巴73X路線往如心廣場的巴士相撞。 消防處回覆指,兆和街火警由其他消防車處理,交通意外沒有影響滅火救援工作,處方已就事件報警,警方正進行調查。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林世雄:機場客運量料年底達疫前水平 目標三跑系統年內完成
【有線新聞】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指機場上月客運量回復至疫情前七成,目標今年內完成三跑道系統,提升機場客貨運能力。 林世雄發表網誌,指機場在上月22日及23日,連續兩日單日處理超過16萬名旅客,創疫情後的新高;去年全年機場客運量達3,950萬人次,較前年升約7倍,預計今年底完全回復至疫前水平。 他又說今年內會完成三跑道系統,因應需求分階段啟用客運設施,機場2035年起每年能處理1.2億名旅客和1,000萬公噸貨物。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沙頭角開放|特首到訪與商戶交流 店主稱生意多一成 李家超:增居民幸福感
【有線新聞】行政長官李家超到訪沙頭角出席第二期開放計劃啟動禮,又與商戶街坊交流,他說計劃能刺激區內經濟,增加居民幸福感。保安局說至周五有約9,000名遊客申請一、二月遊覽沙頭角,計劃首五日就超過2,200人到訪。 李家超先到街市,探訪海味舖店主,試食米通,分享給官員吃,買了米通和茶粿等等,花了100元。檔主說沙頭角開放後生意較以往有一成增長,海味舖店主英姐:「以前主要都是街坊生意,沒有甚麼遊客。(現在呢?)現在多了些遊客買,是好事來,至少多些人走走,不用那麼靜。」 李家超之後到海旁漁燈廣場和沙頭角居民閒談,再到沙頭角碼頭與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等一起觀賞龍舟表演。李家超:「自從沙頭角碼頭禁區在2022年六月開放之後,就已有超過860個旅行團近34,000名旅客,我很高興見到很多區內街坊都歡迎這個計劃,為沙頭角帶來活力和動力,帶旺了區內經濟,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 旅客要預先在網上申請禁區證,他又說政府聯同鄉委會打造了多個打卡點,其中沙頭角之角,北區區議會就建議打造成四大北區打卡地標之一,望往對面已是內地。 沙頭角之角有塊石碑,相傳清朝時一位大臣來這裡視察,看見風光如畫而題下這個詩句,沙頭角因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綠置居2023|據悉今季逾2,500伙 市價五二折出售 「樓王」首達600呎
【有線新聞】消息指新一期綠置居超過2,500個單位今季推售,大部分位於長沙灣麗玥苑,以市價五二折發售。當中有綠置居計劃推行以來,最大的646平方呎單位。 麗玥苑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對面,位於荔枝角道及東京街交界,步行10分鐘到港鐵長沙灣站。三座屋苑共2,359個單位,預計2027年落成。消息說售價介乎154至461萬元,平均呎價6,470元,相等於市價五二折,7.7萬元至23萬元首期就可以上車。最小單位是280平方呎,符合現屆政府早前提出新建資助出售房屋單位的「封底」面積;有3%、77個大單位達646平方呎,預計可以分間三房,是綠置居推出以來最大及最貴的「樓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立法會議員梁文廣估計,可以間成三房兩廁,對「家有長者」家庭很搶手。梁文廣:「過去無論是居屋、綠置居已經很長時間,應該接近10至20多年,沒有出現這些600多呎的單位,是非常吸引的綠置居樓盤,我相信在第一輪揀樓階段就全數被認購。」房委會委員招國偉:「我覺得有驚喜,過去百餘呎的納米式單位不再有,自房委會2014年復售居屋,加上之前的綠置居,未曾出現600多呎的資助房屋單位。較居屋折扣高多一成,價單也不算是太高;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財政預算案|有人倡高官減薪幫輕庫房 陳茂波:會開源節流 有市民冀續派消費券
【有線新聞】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底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一個諮詢活動時,提到最快2025至26年度回復盈餘的預測要推遲。至於會否徵收新稅,陳茂波說社會如果未有充分討論,會比較難接受。 政府下月底發表今屆政府第二份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預告赤字將會過千億元。市民關先生:「司長有否想過今年平衡預算?不要再財赤下去。」陳茂波:「疫情後恢復,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連續幾年的財赤,不是不處理,而是處理時要按部就班。當時(去年)估計25/26年(回復盈餘),現在種種原因,例如今年收少了印花稅及地價收入、經濟表現一般,需時可能較長。」 市民潘先生:「環顧東南亞的高官,香港的高官是否薪酬最高?可否即時減20%,即時減輕庫房負擔?」陳茂波:「我們會開源節流財政整合,幾年內恢復平衡預算案,同時保持財政儲備在穩健水平。」 市民李女士:「有否想辦法可收多些稅平衡支出?」市民陳先生:「資本增值稅,『財爺』以往工作時都曾提出,但沒有實行。」陳茂波:「我們收入來源相對簡單,每改動一項都要考慮得很仔細,同時我們也不可輕易隨隨便便引入新稅種,在社會未有充分討論前,社會會較難接受。」 諮詢活動有114名市民出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06日
盧寵茂專訪|料迎流感、新冠夾擊 無計劃重推口罩令 入境旅客毋須強檢
【有線新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說,今年的冬季流感高峰較以往遲,有機會與新冠病毒同時爆發,但無計劃重推口罩令,亦不會要求入境旅客檢測。 過去數星期,本港的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的陽性比率均持續上升。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兩者的病毒活躍度均有上升趨勢,認為高峰最快在本月來到。盧寵茂:「(高峰是否遲了出現?)似乎較我們預計是延遲了些,但也不是罕見。去年11月時,大家如果記得的話,天氣仍然較炎熱,當時我們還說今年冬天不太冷,聖誕時看到比較寒冷天氣來臨,我們便預計高峰很快會出現。」 面對流感及新冠病毒的雙重夾擊,盧寵茂說無計劃重推口罩令,但會建議巿民在人多的地方佩戴口罩。盧寵茂:「不論是病毒本身已變異、變種,達到其嚴重性已降低了,亦已有有效疫苗、有效的治療、診斷方法,再加上市民本身對新冠總體來說認識增多。現時我們認為用新模式來處理,就毋須用強制的方法來控制疫情。」 政府現階段亦不會考慮加強監測入境旅客。盧寵茂:「暫時我們未看到有跡象顯示有任何新的病源體出現,即是外國有,而我們沒有,當然怕外國會傳入香港。若果我們在邊境、機場貿然對旅客檢測,看不到有甚麼作用。(但會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