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林鄭稱暫緩非「躺平」 疫情尾段將重提全民檢測 通關仍是抗疫目標
【有線新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暫緩全民檢測不代表「躺平」,政府沒有放棄這個手段,但要留待疫情尾段才做,又說與海外及內地通關仍是抗疫的目標。 政府暫緩全民檢測,林鄭月娥再解畫,說不希望市民收錯訊息,「這一個手段我們沒有放棄,下一個機會是疫情的末段,即使是做全民檢測都不會一刀切,我們一定會提早告訴市民涉及甚麼程序。」 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說,香港應盡早討論抗疫路線,是清零抑或走向風土病。林鄭月娥:「研究畢竟是研究,學術評估畢竟是學術評估,現實複雜得多,我們只是參考意見,不能夠完全按專家所言。現在不是兩條路線之爭的抗疫工作,我們必須要問整個抗疫的目標、抗疫的精神、抗疫的手段為何,抗疫的目標是清淅,與國家是一致的,是保護市民,生命至上。通關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抗疫的目標一定是希望以通關為目標,通關包括與內地及與海外。」 她又引用國家衞健委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的說話,「堅定信心,不躺平,亦都不心存倖僥,我們不打算不會博懵(蒙混過關),我們天天都十分努力加強(抗疫)能力。」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教育局:全日面授課須九成學生打齊針 個別班級達標亦可 目標DSE如期開考
【有線新聞】教育局指下個月復課後,如果要全日面授課堂,全校要有九成學生打齊兩針,個別班級接種率達標亦可。文憑試開考目標仍是4月22日,局方考慮為確診考生安排特別考場。 要恢復全日面授堂,教育局列出兩個條件,是所有教職員要打兩針、學生亦要有九成打兩針,全校未做到,亦可以逐班計算。 楊潤雄:「如果個別學生要達到接種疫苗的要求,學校亦可以安排相關學生,在上課的另一個半天,安排非學術性的課外活動,例如音樂和體育活動。尊重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至今並未要求學生必須打針才可上課,但學生整體疫苗接種率愈高,會築起更效的防疫屏障。」 至於文憑試,目標仍然係下月22日開考,考生如果確診或檢疫就不能考試,只能靠評核校內成績,楊潤雄說正考慮會否有特別試場,「前提是安排不能成為社區的防疫漏洞,不單是簡單行政決定或硬件設置問題,亦涉及考生及監考人員,健康保障等因素。」 政府原本打算今個月全民強檢,提早放暑假的原因之一是要借學校做檢測中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提早放假亦是想減少學生人流,「一百幾十萬學生日日上學,跟縮減人流這目標背道而馳,這是很難的決定,似乎是需要作的決定,我認為這個做法得到學界認同。」 她說會繼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東航空難】家屬抵廣西了解搜救進展 有人由佛山前來欲協助救援遭拒
【有線新聞】早上繼續有家屬去到空難現場附近,希望了解搜救的最新進展。亦有人專程由佛山趕過來,希望協助救援但是被拒。 在通往空難現場其中一個主要出入口的藤縣律村,有消防部門及檢察部門車輛進出 ,村口就有武警及政府人員看守。現場整個早上都在下雨,當局架起帳篷擺放物資,還有泡麵及樽裝水。有超過10名家屬前來等候消息,一下車就被工作人員護送進村,工作人員擔起傘陣阻擋現場記者拍攝。 有從佛山來的志願者想協助上山搜救,但被工作人員阻止。義工周先生:「我從佛山特意抽時間自己坐車過來到這裏去搜救,我從佛山過來這邊上午坐了一個多兩個小時這個車,地方(當局)它說不需要人啊,不需要人啊,不用進去了。」 現時村口還拉起封鎖線,限制只讓村民進入,所有進村的人及車都要先接受檢查。而部分家屬就繼續留在當局安排的酒店,因應防疫要求,他們每日都要在酒店門外做核酸檢測,有職員陪同出入安撫情緒,有人表示暫時航空公司未有特別交代搜救情況,但大致滿意當局的安排。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東航空難】搜救受大雨影響暫緩 憂大雨持續恐致山泥傾瀉 中紀委指調查難度大
【有線新聞】東航客機廣西墜毀事故,尚未發現任何生還者。央視報道,受大雨影響,現場搜救工作暫緩。有分析指若降雨持續,飛機殘骸或被泥濘覆蓋,甚至令黑盒嚴重變形,增加搜索難度。 央視報道,周三清晨起,墜機事故核心區域受大雨影響,當局決定暫緩現場搜救工作,專家組和救援隊在現場,制定下一步救援方案。但有分析認為,由於持續下大雨,現場土壤吸水量大,有可能引發小型山泥傾瀉,加上冷空氣影響令風雨加劇,飛機殘骸或被泥濘覆蓋,甚至令黑盒嚴重變形,變相增加搜救難度。 有央視記者周二晚進入搜救區域時,發現有疑似是飛機檢查單和乘務員證件。 空難後趕往現場的副總理劉鶴和國務委員王勇,周二早上到場了解救援進度並召開會議,提到要全力以赴,爭分奪秒做好人員搜救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對於空難成因,國務院調查組周二晚表示,目前未能清晰判斷墜機初步原因,雖然仍未找到生還者,但強調會全力開展搜救。 中紀委就在網站發文稱,這次事故調查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由於運輸類飛機結構複雜,系統集中度高,飛機損毀嚴重,導致調查難度大。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內地周二多4937宗本地感染 上海單日近千宗病例
【有線新聞】內地周二新增4937宗新型肺炎本地感染,其中確診佔2591宗,無症狀感染2346宗。 確診以吉林省最多,2320宗,單在長春就有近2000宗。福建有110宗,北京和上海各有4宗,但連同無症狀感染的977宗,上海單日就有近千宗感染,9成是在隔離管控中發現。廣東15宗本地確診,13宗在深圳,1宗東莞,另一宗來自中山。天津、山東、黑龍江、河北和江西等都有多宗確診。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旅遊業界料撤九國禁飛令後 回港人數不多 返港高峰期仍在暑假
【有線新聞】旅遊業界預料4月初撤銷九個國家的禁飛令後,回來的港人不多,返港高峰期仍在暑假。 旅遊業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我相信4月頭回港人士數目不多,因為航班數目不是太多,但傳統地到了5月或6月北半球放暑假的時候,很多在外國的香港人,可能是學生、家庭真的要回港。我估計高峰期會傳統地出現在5、6、7月,或者6至8月的暑假期。」崔定邦形容目前的航班熔斷機制「很辣」,難讓旅客有序、有規模地返港,建議放寬觸發熔斷機制的人數。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臨時失業津貼接受申請 有自僱人士沒收入證明照交表 沒強積金戶口須保留文件兩年
【有線新聞】一萬元臨時失業津貼即日起可申請,早上網上登記運作順暢,有自僱人士無收入證明亦到服務中心試一試。 其中一個位於旺角的服務中心來登記的人不多,工作人員替他們填表,首日就趕來申請的盧生做飲食業、已失業兩個月,「公布的時候剛看到馬上申請,本人經濟已經很低潮,一段長時間無工作,所以緊張這筆錢。我住劏房,交租連水電5,000元一個月,可以幫我交兩個月租。」 她是自僱人士,上門做兼職清潔,不知道自己是否合符資格,也來碰一碰運氣。張女士:「博一博,我無證明文件,我自己去其他人屋企,錢放在枱上、我做完便走。頗方便、態度不錯,工作人員叫我試試申請。」 無預約也不要緊,中心每天有100張即日籌,市民亦可以到北角、觀塘等其餘四個中心申請。網上申請也可以,我們早上8點登入網站毋須輪候,有一小時填表。要先作出聲明,包括上年10月起在本港居住,無領取綜援等,之後要填身份證、電話等個人資料;若去年10月至12月工作記錄在強積金戶口,就不用交收入證明,要申報最後一天的上班日期,並上載相關證明,確保過去30日沒有工作,助會預設發放到2020年現金發放計劃銀行戶口。 臨時失業津貼涵蓋去年年底起失業的人、仍關閉的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東隧有旅遊巴撞毀收費亭 司機及兩乘客一度被困、受傷送院
【有線新聞】東區海底隧道有旅遊巴撞毀收費亭,三人受傷。 出事的旅遊巴車身損毀,擋風玻璃碎裂,收費亭及燈號指示牌被撞爛。凌晨12時許,旅遊巴沿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入口,往香港方向行駛,期間失控撞向一個收費亭,旅遊巴司機及兩名乘客一度被困,要由救援人員到場將他們救出,由救護車送院治理。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紅磡私家車撞壆 司機棄車離去
【有線新聞】紅磡有私家車撞壆,司機棄車離去。 涉事的私家車車身嚴重損毀,泵把鬆脫,車內安全氣袋彈出。事發在凌晨1時許,該私家車沿漆咸道北往油麻地方向行駛,駛到近理工大學對開橋底失控撞壆。有駕駛人士發現車上司機受傷,但在救援人員到場前已經棄車離去,警方正追查司機下落,及調查意外原因。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台灣花蓮發生兩次6級以上地震 天文台接獲逾10人報告指感到輕微震動
【有線新聞】台灣花蓮發生兩次黎克特制6級以上地震,有老翁被倒下的窗砸傷。 花蓮縣南部玉里鎮有興建中的橋面倒塌,警方封路、無人傷亡。第一次6.6級地震發生在凌晨1時41分,震央位於花蓮對出約63公里海域,震源深度約31公里。兩分鐘後沿岸的豐濱鄉再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連夜再發生多次餘震,台東亦有強烈震感,多處路段有落石,路面出現裂痕。 中央氣象局說,不排除還會有規模5.5以上餘震。本港天文台亦錄得今次地震,接獲超過10名市民報告,指感到輕微震動。
- i-Cable
- 2022年03月22日
政府擬銅鑼灣建新區域法院 造價58億元、設70個法庭 料2026年完工
【有線新聞】政府計劃在銅鑼灣加路連山道興建一座新區域法院大樓,預計造價約58億元。 區域法院現時位於灣仔政府大樓,司法機構的文件指該處空間已經飽和,未能應付需求,新大樓落成後會設有70個法庭,預計會重置區域法院、家事法庭及土地審裁處,如果方案獲通過,預計2026年完工、翌年投入服務。

- i-Cable
- 2022年03月22日
NASA確認多65顆系外行星 累計發現逾五千個 專家料發現另一有生命行星 僅時間問題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確認,人類多年來搜索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累計發現超過五千個,但天文學家相信是冰山一角,人類發現另一個有生命的行星,只是時間問題。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又稱為系外行星,它們和地球一樣不會自己發光,所以難以直接觀測到,只能間接發現它們存在,例如遠處某顆恆星,如果出現周期性變暗,可能是有星體遮擋它的光芒,那意味有行星圍著它公轉。 人類於1992年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其後這30年間,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愈來愈多系外行星被發現,最近一次是3月21日,美國太空總署一口氣確認65顆。整合過去的點算,人類至今發現的系外行星累計已突破五千大關,是探索宇宙又一里程碑。 這五千顆行星之中,有三成和太陽系的木星一樣,屬於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氣體組成,另外大約有三成和地球相似,也是岩石行星,但比地球大,稱為「超級地球」,但人類重點搜索過的宙域只佔宇宙一小部份,這五千顆行星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天文學家將發射更多望遠鏡,一方面擴大搜索範圍,另一方面研究已知行星的大氣成分。有尋找行星的專家認為,人類在某顆遙遠行星上發現某種形式的生命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