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5日
南韓戒嚴|據報尹錫悅周四發表講話 料未會辭職或退黨 彈劾案最快周五表決
【有線新聞】南韓經歷6小時戒嚴引發政治危機,全國多地均有集會,要求總統尹錫悅下台。在野黨提出彈劾動議,南韓傳媒報道執政國民力量黨決定反對彈劾案。尹錫悅周四亦估計會發表全國講話,就戒嚴令引發混亂致歉,但不會提及未來動向,包括是否辭職或退黨。 在野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號召民眾繼續在國會大樓外集會,他指出總統尹錫悅今次戒嚴失敗,可能再次圖謀不軌,蓄意刺激北韓挑起武裝衝突。在首爾街頭,有民眾冒著嚴寒遊行至龍山總統辦公室抗議,途中遭到警方阻止。 要求尹錫悅下台的呼聲高漲,共同民主黨等六大在野黨聯手提交彈劾案,周四提上國會議程,最快周五表決。根據憲法規定,在300名議員中只需逾三分之二人贊成,便可通過彈劾。由於在野黨佔有192席,加上執政國民力量黨,據報有多名議員倒戈,意味很大機會通過彈劾。尹錫悅屆時將被停職,直至憲法法院作出裁決,期間將由總理韓悳洙代理職務。 共同民主黨同時表明將以內亂罪控告尹錫悅及防長金龍顯,尹錫悅雖然接受國會解除戒嚴令,但仍然批評國會弄權,要求停止令國家癱瘓。今年9月才上任的金龍顯則已請辭,稱為戒嚴令引致混亂負上全責,並向國民道歉。總統辦公室室長、首席秘書等幕僚同日較早時亦集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大欖隧道|的士業界稱收費偏高、計法複雜 貨運業界:如被懲罰 有議員料有下調空間
【有線新聞】的士及貨車業界都指大欖隧道新收費仍然偏貴,轉用誘因不大,有立法會議員認同有下調空間,期望新收費實施一段時間後再檢討。 大欖隧道採用政府建議新收費後,的士隧道費是政府隧道中最高,商用車僅次於三條過海隧道,而私家車繁忙時段收費只低過西隧,的士業界說期望劃一的士隧道收費。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永遠會長吳坤成:「最基本覺得不要令收費太複雜,乘客容易適應就不要高過25元,今次出來28元就略嫌貴了點。非繁忙時間比較長,由晚上7時去到翌日早上,私家車18元收費好像有點鼓勵人用私家車。」 貨運業界就說,改行大欖隧道的誘因並不高。陸路客運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落馬洲重型貨車行吐露港公路去葵涌貨櫃碼頭只是多數公里路程,但少付70多元,基本上不會行,唯一行大欖隧道就是「吉車」,即不拖櫃貨櫃車。現在付35元,將來劃一收43元,收費有種懲罰貨櫃車的感覺。」 有立法會議員亦認為隧道費定價太高。新界西北(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按照現在收費方案,一年收入7億多元,問題是「燈油火蠟」開支4億多元,為何要用大欖隧道賺錢,政府有9條免費隧道,為何只有大欖隧道的隧道費收入支付維修成本後,仍然要賺錢?不就是懲罰元朗那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黎智英案|黎智英:不愛中國政府 因價值觀不同
【有線新聞】黎智英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他作供承認不愛中國政府,因為價值觀不同。對於曾經提出特朗普可制裁或懲罰中國官員,就說只是轉述他人說法,並非呼籲對方這樣做。 辯方在庭上展示2020年5月黎智英與「香港議會」發起人袁弓夷的WhatsApp紀錄,袁弓夷稱想拍片給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及國務卿蓬佩奧,要求他們在香港派駐部隊,保護年輕人。 蘋果日報之後上載一段4分鐘影片,袁弓夷提到反修例示威情況,指年輕人正為民主自由而戰,如果美國資源許可,應像保護西柏林一樣保護香港。 黎智英在Twitter轉發,並標記特朗普。黎智英說他沒有參與製作,轉發是李兆富的主意,庭上才首次看到片段,覺得內容誇大,例如「年輕人被強姦和謀殺」說法,從來沒有證據支持,也不認同袁弓夷呼籲從香港撤資,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維持這個定位對香港很重要。 法官李運騰問黎智英,有否要求下架。黎智英說當時不夠警覺,所以沒有想到,承認是疏忽。又說與袁弓夷多次飯聚,吃過幾次飯,感覺對方只想獲取他的人脈,背後有動機,對他不放心和不信任,所以當袁弓夷要求聯絡陳日君寫信給蓬佩奧制裁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他都沒有照做。 黎智英曾經建議,若特朗普競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南韓戒嚴|南韓全國戒嚴歷時6小時 首爾街頭現裝甲車 戒嚴部隊進入國會爆衝突
【有線新聞】尹錫悅頒布全國戒嚴期間戒嚴部隊進入國會,裝甲車在首爾街頭出現,在野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號召議員和民眾前往國會聲援。 警方在國會門口外阻止群眾進入,有人互相推撞,示威者高呼開門和打倒獨裁政權等口號,部分安全部隊人員全副武裝裝備。首爾街頭出現有裝甲車和軍車,民眾一度阻擋軍車前進,有直升機飛向國會。 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前去國會途中,在網上直播號召議員及民眾去國會聲援,稱擔憂尹錫悅的檢控管治將變成軍法管治。李在明下車後徒步走向國會,並翻越圍欄,最終順利進入國會大樓。議員、職員及記者獲准進入。 戒嚴部隊強行進入國會大樓,爆發衝突,有民眾和議員合力搬傢俬阻擋。國會秘書處指軍方出動24架次直升機,在午夜前後運送230名戒嚴部隊士兵到國會範圍,另外50名士兵則翻牆入內,他們打爛玻璃窗,秘書處稱會點算損毀,違法者要承擔責任。戒嚴部隊在尹錫悅宣布解除戒嚴後才返回所屬部隊,戒嚴司令部解散。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大欖隧道|政府:要收回成本不考慮免費 料新收費方案可盡用大隧道容量
【有線新聞】政府明年5月底收回大欖隧道專營權,將採用分時段收費,建議私家車繁忙時段收費45元,的士及商用車劃一收28元及43元。政府估計可以盡用大欖隧道容量,同時減少屯門公路車流量,基於用者自付及收回成本,不考慮免費。 目前大欖隧道私家車及的士收費58元,商用車介乎64至213元,政府建議明年收回隧道專營權後大幅下調隧道費,並採用分時段收費。早上及傍晚兩個繁忙時段,私家車及電單車分別收45元及18元,過渡至不同收費時段期間,隧道費會以每2分鐘最多2元遞增或遞減。一般時段,私家車及電單車收30元及12元,非繁忙時段及公眾假期收費再進一步下調。而的士及商用車,全天候劃一收28元及43元,隧道費水平會較現時降低兩成二至八成。 政府說管理及營運隧道需要較多資源,要按用者自付及收回成本原則收費,不可能免費,估計新收費已經可以吸引商用車轉用大欖隧道,行車距離及時間縮短,節省的燃油成本有機會抵銷隧道費。 屆時大欖隧道繁忙時段車流量,預計由現時85%提高至百分百,而屯門公路等其他新界西北主要幹道,車流量可以減少3至5個百分點,其中屯門公路繁忙時間,每小時車流量會減少300架次。 政府發言人強調,隧道車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南韓戒嚴|本港往首爾航班如常 旅客指無阻心情 保險業:旅遊保險不包政令影響
【有線新聞】多班飛往首爾的航班如期出發,旅客都不擔心行程受影響。保險業界提醒,因當地政令而取消的行程一般而言都不會受保。 南韓政局勢突然轉趨緊張,本港前往首爾的航班未受影響,旅客如期出發。旅客李先生:「如果他們說些政治的事,我們又不是很熟,不要刻意說些甚麼,做一個旅客的角色就沒問題,我想最大影響是晚上早點回酒店要叫外賣吃。」旅客馬先生:「(會不會因為事件而更改行程?)應該不會有重大改動。(會否避免去某些地方?)會避免去政治、國會地方。旅客關小姐:「我住的酒店在國會附近。(不會因為戒嚴令改行程或取消?)不會特別去改行程,可能會盡量避開,但是應該沒事,因為已解除了情況。(有沒有影響你的心情?)沒有,反而擔心去不到。」 保險業聯會表示,一般旅遊保險不包括政令影響,如果旅客因自身安全取消行程,需要自行向機構申索退款。香港保險業聯會行政總監劉佩玲:「今次南韓政府所出的戒嚴令是一個政府的政令,是政府管制,這個情況商業保險不能承擔這方面的風險。旅遊保險是綜合保險,還有很多保障生效,譬如醫療費用、個人意外。因為首爾剛下大雪,可能有人說不如滑雪,如果滑雪真的不幸弄傷手腳,其實醫療保險或個人意外的支出一樣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南韓戒嚴|國會全票通過要求解除議決 尹錫悅頒布6小時後宣布解除
【有線新聞】南韓一度爆發政治危機,總統尹錫悅周二晚突然宣布全國戒嚴,但約6小時後便宣布解除。他早前指控反對派不斷提出彈劾案,試圖癱瘓政府。 尹錫悅在當地時間周二晚約10時突然發表全國講話,即時引發一場政治風暴。尹錫悅:「各位親愛的國民,基於北韓共產勢力的威脅,為了守護自由的大韓民國及一舉剔除掠奪我們國民自由與幸福、無恥的親北韓反國家勢力,以及守護自由憲政秩序,我宣布戒嚴,覬覦顛覆體制的反國家勢力蠢動開始,國民的自由、安全、保障國家可持續性,以及向未來世代承傳正常的國家,這是不可避免的措施。」 警方隨即封鎖國會並有戒嚴部隊進駐,尹錫悅不惜使出「殺手鐧」,直指國會已向現屆政府提出22件彈劾案,全球沒有其他國家有這樣情況,令國家陷入民生治安危機。 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批評戒嚴令違憲,要求軍隊不要執行戒嚴令,不少民眾響應號召前往國會聲援。 尹錫悅宣布戒嚴後約兩小時,國會就全票通過解除戒嚴令,在300名議員中有190名議員出席會議,當中有在野和執政黨成員。根據憲法,當有過半數議員贊成,總統便需解除,有戒嚴部隊在深夜後撤出國會大樓,外圍則有大量民眾聚集。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4日
南韓戒嚴|本港赴韓航班如常出發 旅監局:至少24旅行團、約360人在當地
【有線新聞】本港前往南韓的航班如常出發,旅監局指在當地的本港旅行團至少24個、大約360人,旅議會則指有十多團、約300至400人。有旅行社指除非港府發出紅色或以上外遊警示,否則行程會繼續。 戒嚴消息傳出後,本港凌晨多班出發去南韓的航班如常出發,旅客亦未受影響。旅客張先生:「戒嚴令?甚麼戒嚴令?不擔心不擔心,南韓一向也有這些示威,不擔心。現在我們跟旅行團,只是玩三日,影響應該不會很大。」 有長居南韓的港人說消息來得很突然,很多南韓人未經歷過戒嚴,未知道禁令實際如何實施。在韓港人蔡小姐:「我丈夫本身也是南韓人,我也要跟他說戒嚴,他也說是不是說笑,我們上網查才知道是真的。其實我本來買了明天(周三)的機票會回香港,暫時我自己也要查一查,我明天的航機究竟能否出發,或者我能否去到機場,我自己也要看一看。」 她指南韓政治文化與香港很不同,民眾有機會很快便上街示威,相信局勢急劇惡化,「也未知戒嚴會是如何,到底是夜晚不可以出街還是早上的經濟活動,上班上學也不可以,我們暫時也未知情況是如何,大家都是在家了解情況,及透過電視看總統直播。」 旅遊業議會說香港旅行團有幾百人在當地,行程會否受影響很視乎局勢發展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3日
大欖隧道|運物局透露商用車劃一收費 所有車種收費將大幅下調
【有線新聞】政府明年5月底收回大欖隧道專營權,運輸及物流局指所有車種的收費都會大幅下調,據了解最快明日公布。 政府早前公布三個擬議收費方案,當中商用車的收費會劃一減至35至45元。運輸及物流局最新指,會以「效率優先」原則決定最終方案,原本使用屯門公路及吐露港公路的商用車如果之後改用大欖隧道,節省的燃油費有機會抵銷隧道費。局方又回應免收隧道費的建議,指大欖隧道繁忙時段使用率高,如果完全免費,可能引致過量的額外車流導致擠塞。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3日
黎智英案|黎智英承認曾提及要制裁中國官員 冀阻國安法在港實施
【有線新聞】黎智英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他承認曾在美媒訪問提到要制裁中國官員,希望阻止他們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但稱只是他個人願望,又否認視美國為「主子」。 黎智英第九日出庭,繼續由辯方主問。他承認曾在美媒訪問提到制裁中國官員以改變中國,包括凍結他們貪腐得來、放在美國的資金和限制中國科技產品進出口。黎智英說他建議的制裁僅針對中國政府而非人民,他真誠地相信這是唯一的「救贖」,若等法例頒佈才行動就太遲。他承認當時未有國安法詳細內容,但從傳媒報道及社會、民主派人士討論,相信新法例將很嚴厲,凌駕於《基本法》和香港法治。 2020年5月,時任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建議發起「一人一信救香港」,公司內包括張劍虹和陳沛敏都反對,最終因黎智英同意才推出,範本由Mark Simon草擬,黎智英同意內容源於他的構想。不過計劃最終不成功,他們只收到少量讀者來信,也發現當時郵寄到美國需時一個月,所以沒有寄出。 《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曾WhatsApp一張人大政協支持《國安法》的相片,稱「張相和唐英年的發言令很多港人噁心,他們會否在制裁名單上」。黎智英說當時覺得是好主意,於是轉發給李兆富,請他發布到Twit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3日
近百人涉網上販毒被捕 最小僅12歲 警:有學生帶太空油、大麻煙油返校
【有線新聞】警方拘捕99人涉嫌在網上及社交媒體販毒,年齡最小只有12歲。警方透露接獲多間學校舉報,有學生攜帶「太空油」或大麻煙油回學校。 行動檢獲俗稱「太空油」的依托咪酯,包括1.7公升液態「太空油」和9,900多枚「太空油」煙彈,亦檢獲可卡因、冰毒大麻等毒品,估計市值約3,700萬元。警方毒品調查科上月聯同各警區打擊在網上及社交媒體販毒,拘捕88男11女,當中有5名學生,年齡最小是一名12歲中一學生,在他身上搜獲大麻。 警方說吸食「太空油」情況有上升,特別是青少年。毒品調查科高級警司陳江明:「我們最近接獲多間學校舉報,有學生攜帶含有依托咪酯或大麻煙油回學校,學校主動向警方尋求協助。」註冊社工梁兆騏:「太空油成為青少年群組社交毒品,加上他們認為太空油是一個潮流產品,所以身邊朋友同學都有嘗試太空油,令到他們有好奇心跟風嘗試太空油。」 警方今年首10個月已錄得90宗太空油案件,拘捕130多人,當中29人都是21歲以下,充公的太空油較去年大幅上升。毒品調查科警司譚威信:「我們警方搗破不同毒品儲存倉時,除了搜獲傳統毒品,例如可卡因、海洛英、大麻等的時候,也同時搜出一些太空油,毒販會將太空油和其
- 有線新聞
- 2024年12月03日
港人遭誘騙到東南亞非法工作 保安局:有死灰復燃跡象、暫接23宗求助
【有線新聞】保安局指自今年第二季開始,港人懷疑被誘騙到東南亞國家禁錮從事非法工作的情況,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截至上周一,入境處和警務處接獲23宗求助,當中11人已回港,當局會繼續協調執法部門跟進。 新界東北(新民黨)議員李梓敬:「有幾位你們曾經拯救過的香港人,他們說未回到香港之前,已經自己解決事件,這些個案是甚麼情況?」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每一宗回到香港都會跟他們詳細了解,是甚麼情況下為何會被人引導,甚麼情況下被人釋放,但有一點比較清楚,這些人都是自願去。有些可能是誘騙去從事正經工作,原來是非法禁錮去做這些工作。沒有一個人在街上被人捉去,有些謠傳說,有人在街上被人捉去,這些是從來沒有發生過。」 保安局又指截至10月底,協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組收到超過2,700宗境外遇事港人求助,當中近六成為遺失旅行證件;會提升小組的應變能力,亦會加強宣傳,提升市民外遊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