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02月16日
哈佛大學研半活體機械魚 將人類細胞融入機械設計 冀套用技術製人工心臟
【有線新聞】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將活細胞融入機械設計,研發了一種生物機械魚。活動能力源自人類的心臟細胞,背後技術有望啟發更先進的人工心臟。 表面上它是普通的機械魚,但耐心觀察會發現魚尾的擺動並不死板,反而有種活生生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身上真的有活細胞,而且是人類細胞。這條人造魚出自哈佛大學,是一條半活體、半機械的魚。 學者先將人類幹細胞培育成心肌細胞,然後在魚尾的兩側各自鋪上兩層心肌細胞,形成某種肌肉組織。當魚尾某一邊的肌肉收縮,另一邊就會伸展,收縮和伸展形成循環,類似心臟跳動,令魚尾反覆擺動,產生推力。機械魚身上設有起搏器,協調肌肉的節奏,加上外來的光線刺激,可以控制魚的快慢及方向。隨著細胞成長,機械魚的游動能力和真的斑馬魚相若。 如果只是為了研發水中機械,這種方式似乎有點迂迴。學者指,這條機械魚是個示範,驗證將活細胞動態轉移到機械的技術,終極目標是以這種技術製作人工心臟,拯救心臟發育不健全的兒童。
- i-cable
- 2022年02月14日
《明斯克協議》或成化解烏克蘭危機出路
【有線新聞】各國領袖積極以外交途徑解決俄烏緊張局勢,並一再提及對上一次烏克蘭危機後簽訂的《明斯克協議》。外界觀望,協議是化解今次危機的最可能出路。 俄羅斯和烏克蘭2015年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明斯克協議》,結束當時烏東頓巴斯地區多月血腥衝突。 這番衝突,由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激起。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受俄羅斯支持的分離勢力崛起,單方面宣布獨立,與烏克蘭政府軍爆激烈交火。數以萬計人死傷,百萬人流離失所。 這份德國和法國透過「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外交斡旋達成的協議,主要條件包括︰在烏東頓巴斯衝突地區停火和撤走重型武器;特赦參與過衝突的人;撤走境內外國部隊和軍備;基輔政府重掌對烏俄邊界控制,並與頓巴斯地區勢力對話;下放權力、立法授予這些地區「特殊地位」,舉行地方選舉。 戰火逐漸平息,不過協議內容多數未有落實。同一份協議,俄烏兩國解讀大不同,尤其協議並無就給予頓巴斯地區的「特殊地位」,作出清晰定義。基輔政府視之為要全面統一和恢復國家主權協議。在莫斯科政府眼中,則是推動建立親俄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政府。 在各自表述下,協議變相有機會變成特洛伊木馬,令烏克蘭「中門大開」。俄羅斯可利
- i-cable
- 2022年02月11日
殖民火星新進展 SpaceX「星艦」軌道級飛行測試 或可年內進行
【有線新聞】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在美國舉行發布會,報告殖民火星技術的最新進展,最關鍵的巨型載人飛船「星艦」有望在今年內進行軌道級飛行測試。 馬斯克2002年創立SpaceX,當時他的初衷是降低太空運輸成本,令人類可以殖民火星,20年來不忘初心,周四舉行大型發布會親自講解最新發展。 殖民火星的運載系統分兩部分,由頂部的載人太空船「星艦」配上巨大的一級推進火箭,組合之後總高度達119米,比歷來的運載火箭更加高。如何將星艦放上推進火箭?之前測試是靠傳統吊臂,但馬斯克在會上展示專屬的機械臂已經完成,和發射塔連成一體,可以將星艦放上推進火箭。無論是星艦或推進火箭也會配上多個「猛禽」火箭引擎,現時發展至第二代、動力更大,但零件反而更精簡,已經進行靜態點火測試,只要得到美國當局的環評許可,星艦系統有望今年內挑戰軌道級飛行測試。 殖民火星和一般火星任務的分別,在於運送人才和物資要連續不斷。馬斯克的最終目標是每6至8小時發射一次星艦,每次載重150噸,包括100名乘客及大量物資,每次發射成本降低至數百萬美元。如果具備這程度的補給線,人類在火星建立殖民據點不再是天方夜譚。
- i-cable
- 2022年02月10日
法國正建大十倍核反應堆 倘聚變穩定或源源不絕供電 「人工太陽」有望面世?
【有線新聞】核聚變輸出巨大能量,但要成為實際可行的新能源,更關鍵的指標是輸出功率必須大過輸入功率,這方面我們距離成功還有多遠? 核聚變是太陽產生能量的機制,如果人類能夠駕馭核聚變,建造小規模的「人工太陽」,就可以獲得源源不絕的電力,而且污染少過傳統核能,這個是核聚變能源的基本理念。理想要化成現實,有兩個關鍵。首先是核聚變要持續受控,能量維持穩定輸出,例如今次實驗持續了5秒,和以前比已經相當不錯。 另一個門檻是功率有否「淨收益」,維持核聚變的溫度及壓力本身就需要大量能源,如果輸出能源不足以彌補,當然沒商業價值。再以今次實驗為例,反應堆輸出的功率達11兆瓦,但輸入功率其實要40兆瓦,相當於付出40元但只是收回11元,輸出只有輸入的三成。回看25年前那次,雖然持續時間比較短,但輸出功率達輸入的六成。不難想像,這個比例必須大過十成,核聚變能源才有實用價值。 如何達到這個門檻?科學家相信尺寸更大的反應堆可能有幫助。他們下一個希望是正在法國建造、比今次大十倍的反應堆,預計2025年開始運作,到時輸出功率有望凌駕輸入功率。
- i-cable
- 2022年02月09日
美國研無人機以人工智能偵測海岸垃圾 助分辨垃圾黑點 料夏季全面投入運作
【有線新聞】為了加快處理海岸垃圾,美國當局研發了一款無人機,以人工智能辨識技術,沿岸偵測堆積的垃圾及時發現垃圾黑點。 海洋垃圾不一定漂出外海,有時亦會沖回岸上變成海岸垃圾。如果是熱門泳灘沖上岸的垃圾很快有人清理,但如果是人跡罕至的海邊,垃圾有機會一直堆積。除了影響衛生,亦會威脅生態,例如可能有海龜誤食了。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決定找人工智能無人機幫手,先由專家隨同直升機,以得州海岸作為教材,以分析材料用的偏振測量技術從高空拍攝海岸,然後訓練人工智能從偏振攝影的圖片,區別哪些是自然景物,哪些是人造垃圾。 人工智能完成訓練後,將相關程式連同測量設備全部裝上無人機,就可以沿任何海岸拍攝。人工智能會自動辨識海岸垃圾、繪畫垃圾分布圖,當局很容易就得知哪裏是海岸垃圾重災區,可以優先派人處理,防止問題惡化。當局現時正在培訓操作人員,預計今年夏天之後,人工智能無人機會全面投入運作。
- i-cable
- 2022年02月07日
豐田特製自動車可自動飄移 操控每環由電腦計算軌跡 有望助司機應對路況
【有線新聞】自動駕駛技術可否達到專業賽車手水平,現在言之尚早,但有研究證明至少可以裝備轉彎瀕臨失控的救車反應,這種「自動飄移」技術可望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保障。 頭搖又尾擺的飄移境界,大家可能覺得歎為觀止,但或許更令人驚訝的是,車手全程也沒碰過軚盤。這架是豐田特製的自動車,目的是測試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研究團隊一年前和史丹福大學合作,近日展示最新成果。以電腦自主執行自動飄移,不用「神之手」、「神之腳」,雙手離軚,雙腳蹺起 雙腳蹺埋,已可發揮出專業車手水準。操控每一環也由電腦代勞,程式每20份之1秒計算一次軌跡,判斷各個機件的操作及最佳時機,再根據障礙物位置流暢地飄移。 不要以為「飄移」只是耍帥,賽車時固然是過彎技巧,日常駕駛亦可成為重要的安全技能,一旦路況出現突變,剎車距離不足或突然跣胎失控,「飄移」便可能在千鈞一髮力挽狂瀾。 以自動駕駛技術學習及應用飄移,意味安全保障便可更周全,隨時可以救人一命。
- i-cable
- 2022年02月04日
美國國防部研無人潛水器 化身魔鬼魚可避雷達偵測 靠洋流動力海底充電
【有線新聞】美國國防部正研究一款代號「魔鬼魚」的無人潛水器,已經批出研發合約。軍用的無人潛水器技術上有甚麼特別要求? 軍用設備為了掩人耳目,往往會加上各種偽裝,甚至扮成其他動物,那麼如果在水底執行任務,用甚麼偽裝比較好?美國軍方就選擇了魔鬼魚。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2020年公布代號「魔鬼魚」的項目,開發新一代軍用無人潛水器,已向兩間軍工企業批出研發合約。 根據軍方的要求,潛水器能長時間全自動運作,在海底連續運行數個月,可以將洋流的動力轉化成電力,於海底自行充電。而潛水器的自動導航要懂得繞過障礙,避免被珊瑚及海草纏住。另外,為了長時間留在海底,機身外殼必須抵得住鹹水侵蝕,同時預防被海洋生物依附。功能方面,需要維持和水面的通訊,有一定荷載能力。最後是需要高度隱形能力,避過雷達偵測。 兩間企業將會因應這些要求,各自研發試驗機,競逐最終的建造合約。
- i-cable
- 2022年02月03日
荷蘭初創研發水底電池儲起過剩電能 解決發電風車望天打卦窘境 產能不足時維持供電穩定
【有線新聞】可再生能源雖然取之不盡,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會有供電不穩的問題。荷蘭有初創公司研發水底電池,方便儲起剩餘電力,隨時輸出。 沒風的日子,發電風車投閒置散,有人沒電用;但風力長期充足,又可能供電過剩,有電沒人用,不穩定的電力供應令發電廠十分苦惱,風車之國荷蘭一間初創公司研發「水底電池」,冀解決難題。 電池運作原理猶如在離岸的發電場附近築起海底水壩,埋在海床的混凝土水庫裝有二千萬公升的水,水庫透過渦輪和水泵連接上方的可充氣囊袋,當發電場有剩餘電力,可以用來發動水泵,將水往上抽送到氣囊儲起。當發電場輸出太低,只要將氣囊解鎖,任用海水壓力壓迫氣囊,將水向下推回混凝土水庫,藉水流推動渦輪發電,就可以產生電力。換句話說,這套系統可以將過剩的電能儲起,再於產能不足時釋放,令供電維持穩定。 系統儲電的效率達七至八成,壽命可達到20多年,其間可運行無數次個循環。這套儲電系統,2023年會先在荷蘭北部試行,目標2025年發展離岸糸統,公司未來亦考慮與太陽能和潮汐能發電廠合作。
- i-cable
- 2022年02月02日
加州創企研電動軌道車 沿鐵路運送貨櫃減公路負擔 遇突發事故自動剎車
【有線新聞】美國加州有初創企業籌備興建一種電動運輸系統,使用現有的鐵路網絡 將貨櫃陸路運輸自動化,減少依賴貨櫃車,已經開始測試相關技術。 陸路貨櫃的點對點運輸,傳統上以貨櫃車為主,但有三位前SpaceX工程師認為美國的鐵路系統未到極限,於是三人在加州自組公司,著手開發新系統,務求全面運用鐵路的運輸能力,構想以這種輕型電動軌道車,形成靈活的貨櫃物流網絡,可以彈性將不同數量貨櫃沿現有鐵路運送到各地,只要加建簡單的起重設施,鐵路上任何地點都可成為貨櫃起卸站。 軌道車可全自動運作,遇上突發事故會自動剎車,軌道車只需顧慮軌道沿途的交通,安全技術要求比路面自動駕駛更低,新系統有望減低貨櫃車及公路運輸負擔。 除了自動化節省人力,鐵路亦比貨櫃車更節能,同時降低成本兼減排,公司已經籌得5千萬美元,現階段正於洛杉磯測試第二代原型軌道車。
- i-cable
- 2022年02月01日
美學者研新技術製作軟式OLED螢幕 分六層3D打印、逐層完成 有望大幅降生產門檻
【有線新聞】OLED螢幕製作成本高昂,美國有學者正研發新技術,製作軟式OLED螢幕,可望大幅降低生產門檻。 製造OLED螢幕需要極高科技的生產線,加上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只有大企業才負擔得起,一般中小企只能望門興嘆。但是在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有學者正在研究一種技術,足以改變OLED工業的生態,就是以3D打印「印」出螢幕。學者設計及製作了一部專門打印OLED的3D打印機,一共分六層打印、電路互連、絕緣、封裝等工序,全部以打印方式逐層完成。作為示範作品,邊長1.5吋,有64個像素,而且是軟式OLED螢幕,能夠承受重複屈曲2,000次,足以用於穿戴式電子產品,下一步是提高螢幕的解像度及亮度。 學者認為這種製作工序可以大幅降低OLED的生產門檻,將來不只是中小企,甚至是一般消費者,只要有部3D打印機,在家中也可以自行印出各種尺寸的OLED螢幕。
- i-cable
- 2022年01月31日
英國專家將人工智能鏡頭用於野生保育 可認出受傷動物、偵測盜獵者
【有線新聞】將容貌辨識結合監視鏡頭對人類來說有私隱問題,但對動物似乎有利無害。英國有專家想到將人工智能鏡頭用於野生保育,不只認出受傷的動物,更可以偵測盜獵者。 根據人工智能分析這隻是長頸鹿、這隻是松鼠,而且是著名入侵物種「灰松鼠」, 而這裏就有三隻馬鹿。這套系統出自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的學者,將人工智能影像辨識,結合保育野生動物的監視鏡頭,不只會自動標示出入鏡的動物是甚麼品種,甚至可以偵測傷口,認出受傷的動物,讓保育人員盡快醫治。另外辨識能力不受角度限制,就算用於俯瞰鏡頭也沒問題,方便統計動物的數量。入夜之後系統照樣運作,夜行動物也不會走漏眼,有需要的話亦可以用紅外線熱影像,靠動物的體溫尋找牠們。 如果在盜獵猖獗的地區,人工智能可以透過辨識可疑的車輛及光源,偵測有沒盜獵者入侵。學者正與多個野生動物區及保育組織合作,研究新系統的應用潛力,例如在英國,灰松鼠是入侵物種,威脅當地原生的紅松鼠。新系統能夠區別這兩種松鼠,可以用作監察入侵物種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