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世衛轉指引 倡早產嬰交母親貼身照顧不入保溫箱 「袋鼠式護理」減夭折風險
【有線新聞】世衛發布新指引,建議早產嬰出生後毋須入保溫箱,馬上開始「袋鼠式護理」,跟媽媽有直接肌膚接觸有助降低夭折風險。 初生嬰兒伏在媽媽胸前沒任何衣物阻隔,讓母嬰長時間肌膚接觸,可以為寶寶保暖,穩定其心跳及呼吸,亦可以增進母嬰感情,更易餵哺母乳。這種照顧方法又稱為「袋鼠式護理」,不只令足月寶寶更健康,對早產寶寶的生存亦有幫助。 不過世衛以往的指引,始終認為早產寶寶出世後,應該先在保溫箱護理3至7天,然後才交給媽媽貼身護理,但今年5月世衛專家一份研究挑戰舊有看法,研究涉及近三千個早產寶寶,比較袋鼠式護理的時機,結果發現如果根據舊指引,寶寶先放保溫箱後再以袋鼠式護理,早產寶寶死亡率較只用保溫箱下降四成;如果一出生就開始袋鼠式護理,早產寶寶死亡率下降六成半,夭折情況更少。 世衛採納這個結果,在11月中發表新指引,早產寶寶的袋鼠式護理愈早愈好,建議一出生就馬上開始無需經過保溫箱階段,早產後不將母嬰分開,對寶寶生存機會最有保證。
- i-Cable
- 2022年11月23日
歐洲太空總署研太空建太陽能發電站 全年無休 能量化成微波隔空充電
【有線新聞】太陽能發電站有地理限制,搬上太空便可望解除,歐洲太空總署正研究在太空興建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再將能源隔空傳到地面。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加快取代化石燃料,太陽能發電站是熱門選擇,但地域及空間也有限制,平均只有一半時間發電。為了釋放太陽能的潛力,歐洲太空總署提出一個進取方案,就是在太空興建太陽能發電站,概念是發射大量太陽能板衛星,再在軌道上連成一體。 隨著可重用火箭普及、發射成本逐年下降,加上機械人自動化的進步,在太空組裝巨大結構原則上亦可行。只要選擇適當軌道在太空的太陽能發電站,每日24小時也有日照,而且不受天氣及季節限制,全年無休收集太陽能,問題是這些能源如何傳給地面? 答案是將能量轉化成微波,直接射向地球,由地面的天線接收,再變回一般電力,相當於從太空向地面「隔空充電」,若成事,以太陽能取代化石燃料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歐洲太空總署預計會用3年時間研究工程細節及成本效益,於2025年提出具體發展計畫。
- i-Cable
- 2022年11月22日
捕撈吞拿魚易「誤中副車」 魚鉤新裝置製電場 免鯊魚上釣
【有線新聞】漁船捕撈吞拿魚時,很多時會意外捕獲其他魚,例如受保護的鯊魚,英國有專家發明了一種裝置裝在魚鉤上,可以避免捉錯魚。 漁船出海捉吞拿魚通常是用「延繩釣魚法」,在浮標協助下放出過百公里繩索,上面掛有數千個魚鉤魚餌,等吞拿魚自己上釣,好處是定點針對特定的吞拿魚群,但很多時連其他魚也會上釣,包括受保護的鯊魚,估計每年也有數以百萬計的鯊魚受害。 為了避免釣錯鯊魚,英國有專家發明了這種裝置,將它掛在魚鉤就可以,看看啟動前後的分別,啟動前鯊魚就跟平時一樣,一旦被魚餌吸引、很快上釣;但裝置啟動後,鯊魚一游近魚餌,馬上被某股力量趕走,原理是裝置在周圍產生了電場,以脈衝方式嚇退鯊魚,阻止牠們上釣,因為鯊魚靠感應電場找獵物,所以只有鯊魚會被驅趕,吞拿魚照樣上釣。 專家與英國艾克斯特大學合作,去年在法國南部兩艘魚船實測,結果有防鯊裝置的魚鉤,上釣的鯊魚少了九成;上釣的吞拿魚輕微減少,專家估計是因為裝置重量令魚鉤下沉,下一步會修正這個問題。
- i-Cable
- 2022年11月21日
美國藥局認同實驗室「培植雞肉」可安全食用 料最快明年推出市場
【有線新聞】繼新加坡後,美國也向人工培植雞肉開綠燈.維珍創辦人布蘭森有份投資的培植肉獲批安全許可,最快明年推出美國市場。 看起來就像一塊普通的雞胸肉,烹調方式亦跟平時一樣,連富商布蘭森也讚不絕口。他剛試吃的是如假包換的雞肉,不過並非來自屠場,而是實驗室。 想吃肉不想殺生,以往只能靠「植物肉」代替,和真肉始終有分別,但近年有另一種技術,就是「培植肉」,即是以動物細胞為起點,人工培植成動物肌肉組織。例如美國加州這間公司就是專攻培植雞肉,從活雞身上抽取細胞,再以生物工程分裂生長,在實驗室「種」出一塊完整雞肉。它是貨真價實的雞肉,但不需要宰殺雞隻。 微軟創辦人蓋茨,還有維珍創辦人布蘭森也有參與投資這項目。投資者試食當然賣花讚花香,最重要是過到食品安全這關。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經評估後於11月16日宣布,認同這種培植雞肉可以安全食用,是美國首次向培植肉開綠燈,意味只要處理好食物標籤等,最快明年推出市場。
- i-Cable
- 2022年11月18日
免失重太空旅行 大氣球助飛船離地30公里 足見漆黑宇宙同時回望地球
【有線新聞】美國一間太空旅遊公司提出用巨大氣球吊起飛船,將旅客帶上高空欣賞太空,並以一艘郵輪作為升空平台,方便在不同海域出發,預計2024年啟航。 太空旅遊不一定要火箭或者飛機,用氣球也可以。最新加入戰團的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間太空旅遊公司,以巨大氣球吊起飛船,每次可以用加壓密封艙載8個旅客上升至30公里的高空。這個高度未算進入太空,但已經足以見證地球表面的弧度、望得到大氣層的邊界、看得見漆黑一片的宇宙,算是近距離觀賞太空。 另外高度較低也有好處,就是旅程可以長達6小時,比其他太空旅遊長得多,不會經歷無重狀態,意味對身體負擔較小,任何年齡的旅客也可以乘搭,事前不需要特別訓練。 而氣球升空比火箭節能接近零排放,除了陸地更可以在大船升空,公司稱為流動的「太空港口」,令氣球可以在任何海域升空,除了方便各地旅客,亦方便追逐日出日落,而且可以選天氣好的地區升空,即是全年也可以出發,大大提高班次密度。 第一趟旅程將於2024年開始,票價每人12.5萬美元,不過公司表示全年的票已經售罄,現時要排至2025年。
- i-Cable
- 2022年11月17日
腦癌難用藥 新型藥泵植入人體 化療藥一泵「上腦」 提高藥效兼減副作用
【有線新聞】大腦有腫瘤,藥物一般難以到達。為了提高用藥效率,美國有學者研發了一種泵,植入人體之後,可以將化療藥物直接泵上大腦,對抗腫瘤。 為了保護大腦,所有進入腦部的血管外壁也有加厚的組織,將血管及腦分隔開,所以稱為「血腦屏障」。這道屏障就像防火牆,阻止有害物質經血液進入大腦,但同時也會將藥物拒諸門外。所以當大腦有腫瘤,就算開刀之後適合用藥,化療藥也會被屏障阻擋,是治療腦癌一大障礙。 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有學者提出新對策,他們研發了這種藥泵,裡面可以放化療藥,將藥泵植入病人腹部,拉一條導管上大腦,直接搭通到腦腫瘤的位置。藥泵在無線操作下,可以隨時將化療藥泵到腫瘤,用藥時間及劑量也可以準確控制。藥泵本身有個針孔位,只要用一般針筒,就可以為藥泵補充藥物。 最近一次測試,學者在5位腦腫瘤病人身上試用新技術,磁力共振檢查顯示,化療藥繞過了血腦屏障,成功滲透到腦腫瘤。化療藥可以直達腦癌,意味可以提高劑量,同時令副作用降至最低,學者下一步是擴大測試規模,希望得到存活率等數據。
- i-Cable
- 2022年11月16日
泰國大學以混凝土3D打印人工珊瑚礁 供珊瑚蟲棲息 助恢復海洋生態系統
【有線新聞】泰國有大學研發出一種3D打印珊瑚礁技術,利用混凝土製作人工珊瑚礁,有助恢復海洋生態系統,長遠期望能夠豐富當地的經濟、漁業和生態旅遊。 由於氣候變化及水質污染,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珊瑚白化死亡,而這些以3D列印製作的混凝土,可以成為珊瑚蟲的棲息地,寄居於混凝土的角落和縫隙,營造出一種「骨骼」系統,逐漸發展成珊瑚礁。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以3D打印技術用混凝土製作人工珊瑚礁,一組三個的模塊可以像積木般排列及組裝,人工培植出珊瑚。 為了確保珊瑚幼蟲存活,研究人員在表面塗上磷酸鈣,並且在2020年起在泰國東部沿海實測,結果發現人工珊瑚礁的珊瑚生長速度,比天然珊瑚礁的珊瑚每年快約3至4厘米。此外人工珊瑚礁亦內置感測器,能夠偵測水溫、潮汐和酸鹼值等,是個智能監察站。 團隊正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並根據海洋生態繼續改良,例如採用某種納米粒子在水溫上升時釋放維生成分,令人工珊瑚礁可以預防白化。
- i-Cable
- 2022年11月15日
美國得州3D打印百間過千呎獨立屋、售約45萬美元 成同類地產項目規模最大
【有線新聞】美國得州一個新屋苑100間獨立屋全部以3D打印技術建造,是規模最大的3D打印建築群。 將3D打印概念用於建築近年發展得很快,尤其是打印單層獨立屋,已經有不少成功例子,甚至有專用的大型打印機。 在美國得州首府奧斯汀一個地產項目將3D打印應用進一步擴大,整個屋苑100間獨立屋全部以3D打印技術建造,是至今規模最大的3D打印住宅區。 打印材料以水泥為基礎,根據圖則用噴嘴逐層加上去,自動建成房屋主體,然後才用人手裝上屋頂、門窗及水電等,和傳統建築方式相比,不只節省時間及人手,能源效益亦更高。 100間獨立屋採用了八種不同圖則,面積介乎1,600呎至2,100呎,全部是三房至四房單位,預計明年開售,未公布正式售價。根據以往面積同級打印房屋的訂價,估計新屋苑的獨立屋每幢售價約45萬美元。 項目的發言人表示今次的建築模式是試金石,由大量機械人及無人機將建築推向自動化,只是時間問題。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NASA首測試充氣著陸減速器 陶瓷纖維布抵禦千度高溫 冀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次在空中測試充氣式著陸減速器,將來可以用於載人火星任務,幫載人太空船安全著陸。 歷代火星探測車著陸時也會見到這一幕,因為火星大氣層比地球稀薄得多,為了增加空氣阻力,會在底部裝一塊氣流罩,盡早減速至可以開降落傘,所以氣流罩就像剎車裝置愈大塊減速能力愈好,但太大的話運載火箭就裝不下。如果將來要載人去火星,氣流罩務必要更大,怎樣突破尺寸限制? 美國太空總署的答案是將氣流罩造成充氣式,離開運載火箭才充氣膨脹,就不需要受火箭空間限制,自由決定充氣後的直徑。太空總署在11月10日首次在地球大氣層測試充氣式氣流罩,先以火箭送上低地軌道,再膨脹至直徑6米,然後墜落大氣層。 氣流罩分成三層,最外層是以陶瓷造成纖維,再織成布料,可抵禦攝氏1,600度高溫。過程中氣流罩一直報告位置,最後掉進夏威夷東面海域。太空總署表示已經順利回收,之後會分析監測數據,如果證實充氣式氣流罩可行,將來直徑可以達12米,用於去火星的載人太空船。
- i-Cable
- 2022年11月10日
瑞士研究發現「後備神經」 受損脊髓或可再生 癱瘓者能結構性恢復
【有線新聞】瑞士有研究發現脊髓有一組特殊的神經元,如果能適當刺激,就算是癱瘓的人,有機會重獲一定行動能力。 這事主脊髓受損,原本下身癱瘓,但多得某個植入裝置,他可以重拾部分活動能力,有助行架支撐的話可以靠自己緩慢步行。 這個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其中一項重點研究,原理是在癱瘓病人的脊椎骨植入電極裝置,刺激脊髓神經,模擬大腦的訊號,令雙腳可以小量活動。 這項研究最近有新進展,最近一批志願測試者之中,有9位得到改善的癱瘓病人就算關閉電極刺激,雙腳活動能力也沒消失。學者仔細勾畫出9位病人的脊髓神經地圖,標示所有受刺激的神經元,結果發現有一組特殊的神經元由同一基因表達,健康的人是不會用到,但對於癱瘓病人,這組神經元相當於後備,一經刺激會協助神經網絡重組,屬於結構性恢復,所以就算關閉刺激,雙腳活動的效果也不會消失。 學者指,下一步是研究針對性刺激這組後備神經元,可能令受損脊髓進一步再生,令癱瘓病人邁向真正康復。
- i-Cable
- 2022年11月09日
科企研「虛擬救生員」 特製鏡頭配AI監察泳池 三級警報防孩童遇溺
【有線新聞】以色列有科技公司研發「虛擬救生員」,裝置安裝在泳池一角,利用水面及水底鏡頭配合人工智能技術,監察泳池動靜和偵測遇溺事故。 美國每年平均有近4,000宗兒童遇溺死亡事故,近九成更是在成人監護下發生。家長未必能一眼關七,以色列有科技公司發明這個監察泳池動靜的裝置。只要安裝在泳池一隅,裝置水面及水底鏡頭配合人工智能技術,連接屋內警報器及手機應用程式,成為「虛擬救生員」。 「救生員」24小時運作,警報系統分為三級。當泳池靜止超過五分鐘後,有人進入泳池,用家會收到手機通知,意味可能有小朋友獨自下水。一旦有人遇溺掙扎,用家不但同樣收到通知,亦會收到泳池實時影片,以助立即拯救。 年紀較小的孩童可能不懂求救,裝置亦能偵測人體靜止狀態,若有人在水底靜止逾15秒,屋內警報會響起,表示情況危急。即使泳池晚上沒有燈光,裝置仍能透過水壓感應運作。 不過公司強調裝置只是多一重保障,家長的看顧還是無可替代。
- i-Cable
- 2022年11月08日
英衛生部試驗人工培植血液輸人體 盼助血型罕見者穩定供血
【有線新聞】英國衛生部一項臨床試驗,首次將人工培植的血液輸入人體,長遠有望幫助需要長期輸血,但血型罕見的人。 捐血可以救人,對於患某些病的人,例如鐮狀細胞貧血,更需要長期輸血,但如果病人本身血型罕見,單靠血庫未必足夠。長遠解決辦法之一是由幹細胞出發,大規模人工培植紅血球,血型可以隨意控制,但用於輸血是否安全? 英國國民保健署聯同劍橋及布里斯托大學安排了一場突破性臨床試驗,至少10個參與者將會接受輸血,內含5至10毫升培植血液,觀察有否副作用,現時已經有兩人接受輸血,暫時未見異常。 過去也試過有志願者接受由自身幹細胞培植的血,但今次試驗中,所有接受輸血者也是注入他人幹細胞培植的血,是全球第一次。 如果可以證明培植血液輸血安全,將來血型罕見,而需要長期輸血的人可以改用培植血液,不需要再等待罕有血型的捐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