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2月09日
美國學者發現「微塑膠」致海浪減少 有望追蹤、清理污染海域
【有線新聞】海洋微塑膠污染嚴重,但細小膠粒難以追蹤,美國最近找到新方法,原來充斥微塑膠的海域,海浪會顯著較少,人造衛星也偵測得到,可以反映微塑膠的去向。 海洋的塑膠污染除了大件的塑膠垃圾,還有直徑不足5毫米的微塑膠,它們同樣隨海流飄浮,但部分細至肉眼幾乎看不見,要評估蔓延情況極之困難。但太空總署的氣象衛星系統或者可以幫得上忙,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學者前年發現,微塑膠聚集的海域通常較風平浪靜,兩者有沒有因果關係,學者其後回到實驗室以造浪裝置不斷測試,最近終於找出答案。 原來當水裡面有大量微塑膠,塑膠表面的油性添加劑會令水質起變化、減少波浪形成,就算有浪也很快散失。這種效應在真正的大海中足以被人造衛星偵測到,太空總署有一組預測風暴的衛星對海浪分布相當敏銳,如果衛星數據反映一個海域海浪規模不尋常地減少,意味這片海域可能充斥大量微塑膠。學者認為這個發現有望發展成偵測海洋微塑膠的技術,有助追蹤及清理微塑膠。
- i-Cable
- 2023年02月08日
瑞士研無人機採「環境DNA」 特製帶黏性機身 助了解樹林生態
【有線新聞】為了加快在樹林採集各種生物的DNA樣本,瑞士有學者發明了一款無人機,飛上樹頂大規模收集環境DNA,有助了解樹林生態。 要知道一個生態系統,例如某個樹林有哪些品種的動物棲息,除了親眼目擊亦可以從DNA了解,例如動物殘留在四周的排泄物、皮屑、毛髮等也可以取得DNA。透過這些「環境DNA」,生態學家變身鑑證專家,同樣可以掌握生態情況。 於一般泥土或水源收集環境DNA比較容易,但有些動物生活於樹頂,要收集高處的DNA,以往要找人冒險爬上去,現在可以找它代勞。它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機身周圍也有黏性,加上沾有特製溶液的棉花,有利飛上樹頂採集DNA。由於樹枝彈性各有不同,無人機附帶壓力感應器,保證每次都以適當力度掃過樹枝。 戶外測試之中,無人機在七棵樹上面採集DNA,結果排序後辨識出20多種動物,包括鳥類及昆蟲。學者希望這架無人機可以去人類難以到達之處,更全面了解各種生態。研究已經發表於《科學機械人》,更登上了該期封面。
- i-Cable
- 2023年02月07日
美國「逆向建築」由頂向下逐層加建 免依賴天秤、省時省成本
【有線新聞】俗語有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但美國有幢16層高的大廈推翻了這個常識,由最頂層開始,向下逐層加建。這種新的反向建築方式,既可以減少依賴天秤,亦有助節省成本。 建高樓正常是由最底層向上建,但是在美國底特律這幢住宅大廈就剛剛相反,是由最頂層「向下建」。首先建造兩支結構柱,相當於大廈的脊柱,同時是樓梯井及升降機槽,然後將500公噸的一整塊樓層組件用8部千斤頂從地面逐少托上去,再扣實支柱,先放最頂的第16層,用了差不多10個小時,但因為之後每層愈來愈低,所以亦愈建愈快。 用這種方法不是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因為工地附近有段高架鐵路,不適合用天秤這類大型裝置,才改用這種新技術。據發展商表示,逆向建樓除了不用依賴天秤,比傳統方式更省時一半,並減少人手,最終成本降低了一至兩成。 新大廈現時已經基本落成,今次是美國首次引入這種方案,而數年前印度亦有項目採用過,但建築層數比今次少6層。
- i-Cable
- 2023年02月06日
美軍與兩團隊簽約 研水陸兩用運輸機 須乎「翼地效應」能低飛、料明年投產
【有線新聞】美軍新一代運輸機開發計劃已和兩個團隊簽約,雙方以不同設計概念競爭,但都要符合軍方對翼地效應低空飛行的要求,能載重量超過100公噸,並在水面起降。 去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表「自由運輸機」計劃,目標是建造新一代運輸機。軍方對設計有多項要求,首先運載空間要及得上現役的C-17運輸機,但負載重量要提高至100公噸以上,適合於地面及海面起降,甚至不怕海面有大浪,最重要是為了省油及提高續航力,飛機必須能夠以「翼地效應」飛行。 所謂翼地效應,指的當飛機貼近地面或者海面飛行,機翼會產生額外升力,令飛機變相「輕」了。兩間獲得初步合約的承判商,包括波音子公司「極光飛行科學」設計概念接近傳統飛船,採用高機翼、單體設計,有8個渦輪螺旋槳引擎作為主推進器。另一個團隊是「通用原子」,採用中翼、雙體設計,提高水上穩定性和抵受海浪的能力,有12個渦輪軸引擎。未來18個月,美軍會分別和兩個團隊合作,研究哪個概念比較優勝,設計獲採納後,預計2024年開始生產建造。
- i-Cable
- 2023年02月03日
麻省理工研靜音螺旋槳 環狀扇葉攤薄聲波兼加強推力 擬用於無人機及潛艇
【有線新聞】麻省理工的專家設計了一款「靜音螺旋槳」,大幅減少運作時的噪音,適合用於無人機及船隻,還可以節能。 無人機用途多多,但在城市用的話,問題之一是噪音。現代螺旋槳面世超過二百年,傳統飛機在高空飛行螺旋槳聲響問題不大,但無人機應用範圍相對較多是在低空或接近人,噪音問題需要解決。 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認為是時候重新設計螺旋槳,他們發現只要將螺旋槳葉造成環狀槳葉,轉動時會安靜得多,實際測試噪音減少了一半,而且不再是刺耳嗡嗡聲,比較像微風吹過的聲。 所有聲音都源於振動,新設計的原理在於改變扇葉劃過空氣時的振動方式,從氣流模式可見,傳統扇葉的振動集中於末端,但變成環狀之後,振動由整塊葉面均勻分擔,攤薄的聲波在空氣中很快散失,令噪音大大減少。 專家本來以為靜音的代價是拖低效能,但事實剛剛相反,新形狀反而增加了螺旋槳推力,變相更加節能。要數缺點的話,複雜的扭曲環狀暫時只能以3D打印製作,不能夠簡單靠倒模,大規模生產要再作規劃。研究團隊已經為新設計取得專利,將來除了用於無人機,還可能用在船隻甚至潛艇。
- i-Cable
- 2023年02月02日
3億年史前魚類頭骨化石存「完好大腦」 助揭示魚類腦部早期進化
【有線新聞】科學家在一塊超過3億年歷史的魚類化石內發現完好的大腦化石,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大腦,有助了解魚類腦部的早期進化。 這塊歷史估計有3.19億年的史前魚類的頭骨,品種屬「古鱈科」,它早於一世紀前於英國一個煤礦出土,不過直到密歇根大學團隊最近以現代電腦掃描技術才找到新發現。 通常化石只是保留硬組織,例如牙齒及骨頭,但今次是例外。原來這塊頭骨裡面保存了魚的大腦,估計當魚死亡之後,遺體馬上被沉積物活埋,因為缺乏氧氣令大腦軟組織的腐化減慢,有機會逐漸被附近的礦物質取代,最終像倒模,保存了腦神經的立體結構,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大腦化石。 古鱈科屬於輻鰭魚,是現代九成九魚類的遠親,今次發現除了有助研究魚類大腦的早期演化,亦對古生物學家帶來另一啟示,就是隱藏的軟組織化石可能比想像中多,正在等待我們發現。
- i-Cable
- 2023年02月01日
五萬年一遇「綠光彗星」擦過地球 二月初連夜可肉眼看見
【有線新聞】今年的其中一個天文奇觀、一顆5萬年一遇的彗星2月1日起最接近地球,身處北半球包括香港的群眾未來數晚也可以用肉眼看到,最大特徵是它在夜空是呈綠色。 去年3月,美國加州一座望遠鏡發現一顆星體,起初以為是小行星,後來發現它有「彗髮」,即表面有一層受太陽熱力昇華而成的氣體,意味它是一顆彗星。天文學家暫時只是以編號稱呼它,編號最尾的ZTF便是發現它的天文台的縮寫。 新彗星環繞太陽運行,但軌道周期長達5萬年,即是上次它經過地球附近時,地球仍然是石器時代。新彗星於今年1月12日最接近太陽,2月1日起最接近地球。不過,就算在最近一刻,彗星距離我們仍然比月球遠100倍。在2月的最初數天,它會在北半球夜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之間緩慢穿過,其亮度相當於6等星甚至5等星,如果沒光害,這數晚靠肉眼也看得見。 這顆彗星最易認的特徵是它的彗髮是呈綠色,源於它表面的「雙原子碳」被太陽加熱發出綠光。大約到2月11日,彗星就會遠至看不見,下一次再擦身而過,就要再等5萬年。
- i-Cable
- 2023年01月31日
未來戰士T-1000成真 美國研發「變形金屬」靈活變固態或液態 可用於電子或醫療
【有線新聞】科幻電影《未來戰士》系列內,有一種能隨意改變形狀的液態金屬機械人,在現實中都有可能成真,有學者發明了一種變形金屬,透過切換成固態或液態,可以靈活應用於電子或醫療。 這隻用金屬造的積木人偶被困在監牢裡,柵欄的空隙雖然窄,但也不能困住它,因為它可以「熔化」成液體,穿過空隙流出外面,再恢復成人形,完美脫身。 這種材料出自美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中國的中山大學亦有參與研發,主要成分是一種「鎵」的金屬,它的熔點只有攝氏29.76度,只要稍為加熱就會熔化,冷卻後又會重新變硬,但如何控制它的溫度?訣竅是在金屬裡頭混入磁性粒子,只要用交流磁場射向金屬,磁性粒子會有反應、產生熱力,隔空也可以加熱金屬,遙控其變成液態。磁性粒子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可以透過控制磁場令金屬移動,用來製造機械人,透過靈活切換成液態及固態可以跨越各種障礙。 用於電子工業,變形金屬可以當作「智能焊接物料」,修補損壞的底板。醫療方面一樣有用,假設有小孩吞了異物下肚,這種變形金屬對人體沒毒,可以送入胃部,液化後包著異物,再硬化移出體外,類似原理亦可以用來運送藥物,釋放到體內指定位置。
- i-Cable
- 2023年01月30日
美軍開發新型「高功率微波武器」 反制無人機戰術 未來或可癱瘓導彈
【有線新聞】為了應對軍用無人機的威脅,美軍批出一份超過六千萬美元的合約,開發新型反無人機系統,以微波打開無形防護牆,破壞大量無人機。 無人機近年於戰場上屢建奇功,尤其是它們成本低,以量取勝的話防不勝防,逐一擊落非常消耗彈藥。但如果可以一招解決大批無人機,又作別論。 這塊有如巨大門板的武器,來自美國一間軍事企業,是最新的反無人機系統,發射的不是實彈或激光,而是高功率微波,直接癱瘓無人機的電子零件,令其失控墜落地面。微波可以瞄準單一目標,亦可以擴散式,張開一道「無影牆」,一次過清除範圍內所有無人機,克制無人機的「機海戰術」。用微波對抗無人機的裝置,除了可定點防衛、亦適合裝備軍車。 製造商近日宣布,新技術獲美國陸軍垂青,批出6,600萬美元的合約,之後廠方將與軍方合作,研發各種針對戰場需求的型號,甚至包括足以癱瘓導彈的升級版。
- i-Cable
- 2023年01月27日
法企研「輻條輪」農田機器人 衛星導航自主巡視 智能演算法觀測作物質量
【有線新聞】法國一家初創科技公司研發了一款巡視農田的機器人,協助農民檢查農作物的情況,以確保質量和收成。 這款偵察機械人可以自主穿梭於農田之間觀測農作物的狀況。有別於其他農業用機械人,這款機械人的設計採用開放式輻條輪總重量只有15公斤,相對上較輕盈,方便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巡視,同時避免壓到農田,損害農作物。 機械人搭載了兩個鏡頭,一個從上而下掃描枝葉,另一個從下而上掃描葉的背面和泥土,再運用內置的人工智能和演算法,分析植物對養分和水的需求,為農民提供最新的數據。如果巡視期間發現任何問題,例如野草、疾病、害蟲等,機械人會標示出現問題的農田範圍,讓農民可以即時處理。 用家只需要在電腦控制頁面上標記巡視範圍,機械人會利用內置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來判斷它在農田上的方位,做到自主作業。機械人的高度可以通過更換不同尺寸的輻條輪來調節,以配合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而且它的續航力長達12小時,偵察範圍達至每日20公頃能源效益比較高,有效確保農作物的質量之餘,也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日本「扇貝村」企業用扇貝殼再造安全帽 採仿生學概念堅固度增三成
【有線新聞】漁民捕撈扇貝後,大量外殼變成廢物,容易引致土壤污染。日本有公司物盡其用,以扇貝殼造成堅固的安全帽,同時減少環境污染。 這個安全帽的造型不但看似貝殼,實際上有一半用料來自扇貝殼,一半為廢棄塑膠,而這個結合天然和人工的成品,是日本公司甲子化學工業和北海道猿拂村合作的成果。 猿拂村盛產扇貝,但每年廢棄約4萬噸扇貝殼,如果棄置在海邊可能引致土壤污染。甲子化學工業開發新技術,首先將扇貝殼浸泡在熱水並消毒,磨碎成粉後與廢棄塑膠混合,製成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微粒,倒入模具並加熱溶化,冷卻後便可打造成安全帽。 安全帽設計上採用仿生學的概念,參照貝殼紋路形狀,不但更加精美,且相較一般生產過程堅固度可增加三成,溫室氣體排放量亦能夠減少三成六。 扇貝殼安全帽暫時主要供捕漁業人員使用,並在今個春季展開試用計劃,日後可能應用於防災保護。安全帽現時有黑色、米色、粉紅、藍色和白色等5種配色。
- i-Cable
- 2023年01月25日
美國研發助行架及輪椅二合為一 可切換各種模式 提高自理能力
【有線新聞】部分行動不便的人需要交替用助行架或輪椅,美國有公司研發出一款設備,將助行架及輪椅二合為一,用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切換成步行或者輪椅模式,找回生活自主權。 坐、站、步行、滑行,無需摩打及電池,對於一些仍然可以自己步行的人只是需要借力,防止跌倒,又隨時想坐下休息,必要時更可以找人幫手推輪椅,這部設備可以同時兼顧各種需要。 長期依賴傳統輪椅代步會剝奪了鍛煉的機會,使肌肉和骨骼衰退得更快,如果每日適當改用助行架或拐杖,可以保持鍛煉,但每次轉工具也很吃力,而且容易失重心跌倒。新設備有物理治療師參與研發,配有鞍椅及安全帶,結合助行架及輪椅的優點,可以保持用家的身體重心,無需雙手輔助就可支撐全身重量之餘,亦能毫不費力地調整至不同高度,讓用家在坐著、半倚、站立、滑行,各種模式之間自由切換,滿足日常起居及社交的需求,提高自理能力。 生產商的總部設於美國,標榜美國設計及製造,最大承重量113公斤,售價近4,000美元,目前全球出貨量大約100部,據報用家包括教宗方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