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04日
諾貝爾獎|三美俄學者獲化學獎 發現納米級「量子點」半導體材料
【有線新聞】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由兩位美國學者及一位俄羅斯學者共同獲得,他們發現了一類稱為「量子點」的納米級半導體材料,擁有特殊的發光特性,可以用於新一代顯示器。 近年的電視機市場除了LED、OLED,還有一種新技術叫QLED,當中的Q指的是「量子點」。量子點是一類材料的統稱,本質是矽、硒化鎘等常用的半導體材料,但如果將它們造成納米級晶體的話,量子效應會令晶體呈現新的特性,無論吸收甚麼波長的光,晶體總會發出固定波長的光,例如藍光、紅光等。 這種新材料稱為量子點,不同大小的量子點可以發出不同波長的光,等同精確控制光的顏色。擁有可控發光特性的量子點,除了用在新一代顯示器、令色彩更加純淨,亦可以改良醫學顯影及成像,例如將癌症腫瘤可視化。 於1980年代發現量子點的三位關鍵人物,包括美國學者巴旺迪及布魯斯,還有俄羅斯學者葉基莫夫,獲頒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 有線新聞
- 2023年10月03日
三學者共奪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極短光脈衝 助材料研究、醫學診斷
【有線新聞】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位歐美實驗學家獲得,他們找到方法產生極短的光脈衝,每次閃光只有百億億分之一秒,可以捕捉到電子的動態。 拍攝的關鍵之一是快門,快門速度決定曝光時間。想用影像捕捉動人一刻,快門必須快過目標的動作,例如一般行人、數十分之一秒的快門就夠;如果拍攝更快速變化的場面,包括運動甚至賽車,可能需要數百分之一秒。 但是在科研領域,科學家需要的「快門」要快更多。例如這個實驗要捕捉一束光穿過膠樽,快門速度是一萬億分之一秒,但膠樽的長度已經算是肉眼範疇,如果要觀察微觀世界內變化更快的粒子,快門速度還要更高。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美國的阿戈斯蒂尼、德國的克勞斯及瑞典的呂利耶,在2000年後相繼透過控制光源及波長等,成功達致「阿托秒」級的光脈衝,相當於快門速度一百億億分之一秒。這個速度足以捕捉微觀世界中原子內的電子動態,對於材料研究、甚至醫學診斷也有幫助。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9日
法國飛船公司擬建太陽能充氣飛船 挑戰不用化石燃料載人 環繞地球一周
【有線新聞】法國有公司打算建造一艘完全以太陽能推動的充氣飛船,挑戰不用化石燃料載人連續飛行20日,環繞地球一周。 充氣飛船以空氣浮力飛上天空,曾經是主要的空中交通工具,直到民航機興起才被取代,但近年追求減排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廠商再次想起充氣飛船,希望以現代科技令它捲土重來。 最新挑戰者是法國的歐洲飛船公司,正在研發一艘太陽能飛船,全長151米的主體,注滿比空氣輕的氦氣,令飛船可以浮在空中,只要幾個小型螺旋槳就足以推動,直到這裏也同以前的飛船差不多。今次不同的是,主體上半部的表面將會完全以太陽能板覆蓋,總面積達5萬平方呎,日間由太陽能板為螺旋槳供電,同時為電池充電,夜晚靠電池繼續推動螺旋槳。 廠方計劃於2026年以這種方式無間斷飛行,挑戰完全不用化石燃料,甚至不落地補給在赤道上空6千米連續飛行,以20日環繞地球一周,證明太陽能飛船是可靠的綠色空中運輸工具。這次挑戰獲法國電信及法國郵政支持,飛船由三位資深機師掌舵,不會搭載一般乘客。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8日
芬蘭引入全球首批自動海上的士 手機召喚隨傳隨到 較傳統觀光船靈活
【有線新聞】為了配合旅遊特色,芬蘭赫爾辛基引入全球首批自動海上的士,用手機隨傳隨到,方便往返周邊島嶼。 赫爾辛基附近有很多島,當中不少也有觀光價值,是重要的旅游資源,現時主要靠傳統觀光船接駁,但這些島非常分散,觀光船通常未能滿載,成本效益低而且浪費燃料,減少班次對遊客又缺乏彈性。 正所謂「現代問題需要現代手段」,當局於去年夏天引入這種自動海上的士,有10座位及6座位型號,遊客只要透過手機程式,就可以召喚自動船到最近的碼頭,上船後再指示去哪個島,自動船最高時速17公里,每次充電可以續航9小時,行駛過百公里,船身配備太陽能版,有需要可以用太陽能充電。 與班次固定的傳統觀光船比,隨傳隨到的海上的士靈活得多,遊客少的時候自動船可以待機,不需要浪費燃料。經過一年測試,海上的士已經正式開始運作,是世上首個商業營運的自動船系統,船公司希望海上接駁交通自動化,可以帶旺一眾小島的旅遊業。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7日
理論認為七大洲2.5億年後再合體 英國學者推算「超大陸」氣溫高達50度 人類會步向滅亡
【有線新聞】有理論認為在2.5億年後,地球各大洲會合體成一片超大陸,英國有學者推算這片大陸因為太熱,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也會步向滅亡。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在3億至2億年前地球所有大陸是緊密相連,這一片超大陸又稱為盤古大陸,經歷漫長的分裂解體演變成今日七大洲。正所謂分久必合,板塊的漂移其實沒停止,加上地球是圓的,所以地質學家推斷七大洲最終會再合體,於2.5億年後重新組合成超大陸,稱為終極盤古大陸。 到時地球的環境會變成怎樣?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專家在超級電腦協助下,首次推算這片未來超大陸的氣候,因為這片大陸正好位於赤道,加上火山活躍,二氧化碳水平相當高,氣溫一般有攝氏40至50度,正午時更甚。不單止熱,濕度也會很高,身體更難散熱,估計到時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也會走向滅絕。 專家認為今次研究是個啟示,證明陸地如何分布,也會影響氣候是否適合生存,將來研究系外行星時需要了解大陸的布局。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6日
瑞士專家研治療癱瘓新法 刺激脊髓神經再生 老鼠實驗奏效能再次步行
【有線新聞】治療癱瘓的療法有新進展,瑞士有專家發展出一種基因療法,刺激受損的脊髓再生,在老鼠實驗身上取得成果,令下身癱瘓的老鼠再次步行。 癱瘓的常見成因是脊髓損傷,這類病人大腦及肌肉也完好,單純因為脊髓神經斷裂令大腦的指揮訊號傳不到肢體。要治療這種癱瘓方法之一是透過植入電極,類似搭橋般繞過受損脊髓,將大腦訊號電子化傳到肢體,但以現時技術,訊號轉化仍然有損耗,恢復活動能力有限。 最徹底的治療方案是令損傷的脊髓神經再生,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團隊五年前已經重新激發斷口的神經再生,問題是未能駁上另一端,最近終於想到解決辦法,團隊以單細胞基因排序成功控制指定的神經細胞再生,令神經軸突順利接駁到另一端斷口,大腦訊號真正再次「連線」。 動物實驗顯示,同一隻老鼠,原本後腿癱瘓,在接受新方案治療後後腿可以再次步行。不過團隊強調,人類的脊髓複雜得多,新療法在人類身上有多大效果是未知數,但絕對是值得努力的新方向。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5日
小行星料2029年相當接近地球 美國太空總署探測器採樣本送回地球
【有線新聞】奧西里斯探測器將樣本送回地球後,馬不停蹄預備奔向下一顆小行星,它將會於2029年相當接近地球,甚至一度被評估為有機會撞擊地球。 將貝努的樣本帶返地球後,奧西里斯探測器自己並沒降落,20分鐘後它「過家門而不入」,引擎點火,揚長而去,預備到下一站。美國太空總署給它的新目標是這顆直徑約300米、稱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阿波菲斯是古埃及神話的破壞之神,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因為2004年發現它時已經知道它將會於2029年經過地球,專家甚至一度推算它有2.7%的機會撞擊地球,雖然累積更多軌道數據更新計算之後,撞擊風險已經基本解除,但仍然會於2029年「擦身而過」,最接近地球時只有3.2萬公里,不足地球跟月球距離的十分之一,甚至比部分人造衛星更加近地球。 太空總署預計阿波菲斯一經過地球,奧西里斯探測器就會再接再厲、迫近這顆小行星,了解地球引力對它軌道的影響。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2日
非洲發現近50萬年前木結構 兩根木頭堆疊且互扣 考古學家:當時或用來遮太陽
【有線新聞】考古學家在非洲一處河邊發現古人類留下的木結構,可能是木製建築一部分,年代接近50萬年前,是人類應用木材的最早證據。 樹林是原始文化的搖籃,因為有木頭代表有燃料可以生火取暖,可以煮食,有樹代表有堅果及果實,樹皮可以用來造衣服,木材可以製作工具,甚至建造簡單的房屋。說到這裏,其實人類對原始木建築所知甚少,因為跟石材不同,木材很快腐爛,遠古木建築根本不會留下任何遺跡,不過最近有個珍貴的例外。英國利物浦大學的考古學家於贊比亞一條河的河岸發現兩根木頭成直角堆疊,重疊位置有V形凹位互相扣著,附近有石頭造的木工工具。 專家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木頭表面有大量石頭造成的刮痕,V形凹位是以人手削成,意味兩塊木頭的組合是人工結構,透過木頭黏附淤泥,間接鑑定年代結果是47.6萬年前 47萬6千,因為長年浸在河水裡面,令木頭避過腐爛厄運,成為人類已知最古老木結構。 至於它當時的用途,學者估計可能是小屋,亦可能只是遮太陽的上蓋,方便在河邊活動,反映人類於大約50萬年前,已經開始用木材興建。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1日
學者走訪亞馬遜部落 揭改變貧瘠土壤之謎 全靠祖傳土炮黑土
【有線新聞】亞馬遜地區除了樹林,還有一種神秘的黑色泥土。最近有研究提出新證據,認為這種「亞馬遜黑土」是當地土著為了耕種而創造的人工土壤。 一望無際的雨林很易令人以為亞馬遜盆地的泥土相當肥沃。不過實情是相反,對於人類來說,這裏的土地非常貧瘠,泥土酸度太高,養分亦偏低,不適宜耕種。 但人類總有辦法改造自然條件,過去考古學家於亞馬遜村落的地底發現過不少神秘的黑色泥土,明顯比一般泥土肥沃,有數百甚至數千年歷史,只是一直搞不清這些「黑土」是否刻意製造。 麻省理工及佛羅里達大學的學者合力提出新的證據,透過走訪多個亞馬遜村落。學者發現當地土著有不少傳統,例如將廚餘集中掩埋,又會將生火剩下的灰燼及木炭混入泥土裏面。學者又發現廚餘及灰炭的位置,和過去掘出黑土的模式一致,也是以居住地為中心呈圓形一堆堆分布,所以學者推斷黑土是亞馬遜土著的祖先刻意改造泥土的產物,令泥土變得肥沃。而黑色是來自灰炭,全靠這些黑色泥土,土著可以種植玉米、木薯、南瓜等,在這片土地生存及繁衍。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20日
Toyota開發「AI動作模型」系統 機械人睇片學打蛋、揭書 毋須專人花時間寫程式
【有線新聞】日本豐田公司的研究所展示最新的機械人學習技術,透過人工智能分析真人示範,機械人只需要半日就可以學懂人類各種動作。 打發雞蛋、削薯仔皮、翻書,以往要機械人學懂這些動作,必須由專人編寫程式,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編程知識。但是正如ChatGPT的出現令人工智能明白人類的語言,大大降低了AI的應用門檻,機械人世界近日也有類似的突破,今次AI明白的,是人類的動作。 豐田於美國設立的研究所聯同麻省理工及哥倫比亞大學開發了一套機械人學習系統,例如想機械人學會發蛋,先用這款遙控設備,直接控制機械臂示範一次,這個階段AI純粹負責觀察。然後AI只要一晚時間反覆分析及學習示範的數據,就能夠掌握動作的重點及目標,到翌日不需要人類介入,AI可以控制機械臂全自動做一次,真正明白及學會發蛋。 研究人員以這種方法教曉AI明白60種動作,過程不需要涉及編寫程式,如果ChatGPT是建立「語言模型」,這套系統相當於建立「動作模型」,大大降低應用機械人的門檻,將來人人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調教家中的AI機械人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助手。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9日
NASA帕克探測器飛越日冕 近距離觀測抛射大爆發 認證星塵可被吹開千萬公里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近距離經歷了一次強烈的日冕噴發,目擊星際塵埃被吹開一千萬公里。除了收集到數據,更驗證了一個20年前的理論。 太陽風暴的源頭是太陽表面局部的磁場爆發,稱為「日冕物質拋射」。為了近距離觀測這類現象,美國太空總署於2018年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同年進入環繞太陽的軌道。現時它比水星更加近太陽,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水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的四分之一,是人類至今最近太陽的探測器。 就在這個距離,帕克探測器捕捉到一次規模龐大的日冕物質拋射。身歷其中的探測器不只記錄整個過程,更觀測到一個新現象,印證了20年前一個理論。宇宙中彌漫不少星際塵埃,當日冕拋射衝向宇宙,理應會吹散附近的塵埃。今次帕克探測器首次目擊這個過程,畫面中的白色光點就是星際塵埃,日冕拋射發生的時候,的確將塵埃一起向外推,足足吹開了一千萬公里,可見拋射規模有多大,並確認日冕拋射與星際塵埃有互動,有助將來預測太空天氣,例如爆發拋射之後,太陽風暴要多久才吹到地球。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8日
瑞典軍工企業改良隱身迷彩網 既保持對外通訊 亦照常擋雷達避偵測
瑞典軍工企業研隱身迷彩網 、紅外線及保持對外通訊 【有線新聞】瑞典有軍工企業研發了一種隱身迷彩網,除了令雷達或肉眼都難以發現,更可保持特定頻譜的對外通訊。 瑞典的紳寶集團除了生產汽車,亦有涉足軍事科技,其中一種產品是它,看不見?不打緊,我們走近點。它是戰場用的迷彩網,用來掩護士兵或裝備,不只肉眼難以發現,就連雷達也偵測不到,甚至可以阻擋紅外線,連熱能探測也騙得過。但這種網當初有個弱點,就是阻擋電磁波的功能「太好」,不只反射雷達訊號,就連GPS及無線電也一併反射,代表迷彩網下面的士兵既無法使用全球定位,亦無法與外界通訊。 不過最近紳寶宣布已經克服了這個弱點,方法是改良網格的幾何結構,令迷彩網的反射功能有選擇性,只會反射較高頻的雷達波段,較低頻的GPS及無線電則可以穿過,所以士兵可以一邊受掩護,同時知道外面情況,不需要再冒險離開迷彩網才可以為自己定位及對外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