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田北辰憂熔斷機制損本港航空樞紐地位 促政府檢視:再這樣下去會完了
【有線新聞】政府表明現階段無計劃再放寬航班熔斷機制,有立法會議員擔心會影響本港航空樞紐地位,促請當局檢視。 田北辰:「很多人打了第三、四針(疫苗),又有口服藥,隔離設施、醫療設施已提升不少,在這情況下我怎也想不通,熔斷機制還有甚麼角色。」「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再這樣下去會完了,想想很多人想在香港轉機,突然航班取消,結果會將生意送給新加坡,又或者送給大灣區的機場,真的沒有意思。」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涉逼顧客購買會籍 健身中心職員被海關拘捕
【有線新聞】海關拘捕一名健身中心職員,涉嫌以不良營商及威嚇銷售手段逼顧客購買會籍。 32歲健身中心女職員由海關人員帶走,21歲事主去年9月被游說購買約2萬元的永久會籍,答應分130個月付款,但職員用事主信用卡繳付全數費用。事主要求取消交易,職員就威嚇如取消交易,之前購買的課程會失效。由於事主信用卡餘額不足,最終由其他職員陪同即時申請新信用卡及用銀行存款,繳付40個月會籍,價值約1.2萬元。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沿海常受極端天氣影響 政府識別杏花邨等26個高風險地區 擬五年內落實改善措施
【有線新聞】沿海地區經常受極端天氣影響,政府識別出26個高風險地區,計劃本來5年推展及落實改善措施。 政府說為了檢視風暴潮及風浪對沿岸的影響,會參考過往超強颱風吹襲導致沿岸損毀的記錄,識別了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區,包括被超強颱風「天鴿」及「山竹」吹襲的杏花邨。政府會對這些地區制訂改善工程及管理措施,亦會審視進度,適時檢視應對措施。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曾江倒斃尖沙咀檢疫酒店、終年87歲 染髮廣告播近半世紀 15年憑《竊聽風雲3》首奪金像獎
【有線新聞】資深演員曾江倒斃在尖沙咀一間檢疫酒店。終年87歲,他一生作品無數,七年前憑電影《竊聽風雲3》首奪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曾江:「如果早些得獎,可能有意義些,因為是獎項來的。」縱橫影壇大半生的曾江,直到2015年才憑《竊聽風雲3》首奪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主角做過了,配角更難做。很高興,在銀幕上這麼短時間,可以令觀眾有感覺。」 1934年在上海出生的曾江,跟隨家人定居香港,中學時代已經拍電影,他在美國大學畢業後做過三年建築師,之後決心重回演藝圈。50年代起活躍於影壇再踏足電視圈,在《射鵰英雄傳》飾演「黃藥師」一角大受歡迎。 近年更進軍荷里活,即使年屆80歲,拍攝時仍親身上陣吊鋼線,曾江:「(報道說你吊鋼線)很奇怪嗎?(為何不用替身?)吊鋼線都要替身?」 一生作品無數,不過觀眾最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播放了近半世紀的染髮廣告。 曾江早前由新加坡返港,入住尖沙咀九龍酒店檢疫,職員中午發現他倒卧房間內。警方接報到場調查,列作屍體發現,死因有待驗屍確定。 有認識曾江的藝人說,沒聽聞曾江有長期病,數個月前見過他精神奕奕。 Joe Junior:「第一個人打電話給我,我一點也不相信,當我得知確有其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民主派顛覆政權案明日再提堂 官指11名被告擬認罪
【有線新聞】民主派初選案明天再提堂,高等法院指定法官在處理被告保釋的判詞中提到有11名被告打算認罪。 47名被告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指定法官杜麗冰在判詞提到,部分人已經還柙超過一年,案件最快明年中才開審,提醒下級法院是時候做好案件管理,盡早定下確實的交付日期。 又引述控方指有11名被告表示會認罪,總裁判官應就控辯雙方的案情設下時限,如辯方未能及時同意案情,就由法官考慮能否以較早階段認罪作為減刑理由。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過去一年半社署批近1,400宗恩恤津貼申請
【有線新聞】本港爆發新型肺炎疫情以來,過去一年半,社署共批出近1,400宗恩恤現金津貼申請。 截至本月4日,社署共收到2,150宗申請,批出1,395宗,患者可獲發一筆過5,000元確診津貼。另外26宗被拒絕的原因包括外地輸入個案、申請人享有有薪假期等。 政府又說因應疫情變化、其他援助措施等因素,現時無計劃調整申請資格。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據悉港大擬修例懲處破壞校譽學生 學生委員憂現「白色恐怖」 校方:彌補現時規程不足
【有線新聞】據了解,港大校委會檢討《香港大學條例》規程,破壞大學聲譽的學生可以被紀律委員會調查,有機會因此被懲處。有學生代表擔心造成「白色恐怖」,校方指是彌補現時不足。 港大紀律委員會負責按校長命令處理涉及違規學生的投訴,由教委會及學生小組獲委任的成員組成。據了解港大校委會周二會議中討論修訂紀律委員會的組成,亦新增條文,令委員會有權調查破壞大學聲譽的學生,學生有機會受到懲處。 有校委會學生委員認為校方應諮詢學生意見,港大校委會本科生代表黃靖軒:「完全沒有解釋何謂影響大學聲譽,造成極大的白色恐懼。在社交媒體發表評論學校政策或教學帖文,如果批評學校政策很差,都可能有損學校聲譽。當你沒有任何指引,同學會自我審查。」 有港大校董支持修訂,吳秋北:「損壞校譽與建設性批評,是有根本性截然不同,一般常識都能理解。有審查機制,完全毋須擔心。」 港大回覆稱今次針對學生行為所增設的條文是彌補現時規程的不足,有效維護大學聲譽。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審計報告:水務署改善爆鹹水管熱點工程 最長拖六年半 三分二高風險水管事隔五年未維修
【有線新聞】審計報告指,水務署在多個鹹水管爆裂黑點平均拖延四年半都未完成改善工程,另外有三分二被評為爆裂風險最高的鹹水管,隔了五年都未開始維修。 爆鹹水管可能會阻礙交通,亦對市民生活帶來不便。水務署2016年制訂機制,按水管出現故障的機率,以及爆裂造成的影響等安排改善工程優先次序。其中3條鹹水管列為第1級的最高風險,61條屬於高風險,不過審計署發現兩類水管分別有67%及38%,等了五年還未開始工程。水務署解釋受疫情和交通等影響,要較長時間規劃。 有些水管爆完又爆,水務署17及18年安排承建商做44項改善工程,結果有14個至去年4月仍未完成,當中13個距離上一次爆水管已經兩年至6年半,平均拖延4年半。 鹹水管滲漏要停水維修,令市民沒水沖廁也很麻煩,由18年至21年3月共有約6,200宗鹹水管滲漏個案,當中有217宗即4%停水時間由24小時至7天不等。 審計署又發現,雖然新界西北及薄扶林的海水供應系統工程已分別在13年及15年完成,不過截至去年6月仍有超過80%用淡水沖廁的帳戶未轉用海水,耗用約820萬立方米淡水。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審計報告:啟德供冷系統故障兼延誤補救 有承建商最多65次績效不達標 促機電署監察
【有線新聞】審計署發現,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其中一份監測滲漏電纜工程,全數三段水管都有故障。 滲漏監測電纜的三段管道都是由一間承建商承辦,審計報告指有關問題是施工質素欠佳所致。承建商在2019年建議使用噪聲記錄儀系統作為補救方案,但到去年9月,補救工程仍未完成,認為機電署要依時完成工程,亦要持續檢討成效。 另外,審計署又發現,有承建商未能符合每項關鍵績效指標每月20次的上限,個別支站最高錄得不符合指標65次,認為機電署要持續密切監察承建商的表現。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審計報告:勞工處延誤處理破欠基金批款 兩成需時逾年 約四成地盤拖薪個案未視察
【有線新聞】審計署發現,勞工處處理破欠基金申請需時超過一年的比例增加。 審計報告指出,破欠基金個案處理時間超過一年的比例18年只有5%,至2021年上半年增至超過兩成,部分個案不必要地延誤。勞工處處理其中一宗申請後,相隔近11個月才聯絡申請人,催促他補交資料。 至於處理地盤拖欠工資個案,審計署發現有超過1,200宗承辦商連續兩個或以上的工資期延遲出糧,但有500多宗,即約42%個案,勞工處都未有視察。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審計報告:路政署延誤修路工程、最長達一年 兩成行人專用區乏檢查 有預算超開支兩倍
【有線新聞】審計報告發現部分行人路維修工程延誤,最長延遲一年完工,工程預算亦過高,超出實際開支兩倍。 街磚凹凸不平甚至鬆脫,間中都遇到,走過不察覺很容易絆倒。路政署去年首7個月收到3,000多宗行人路損毀投訴,超過20宗索償個案。市民楊女士:「那些路的凹位很容易(絆倒),我也跌過很多次。」市民林先生:「趴在地上、手擦損,所以路面凹凹凸凸問題很大,如果長者跌倒可能很嚴重。」 審計署去年7月視察旺角、油麻地、深水埗、九龍灣和九龍城35條行人路,發現189個地方損毀,包括路磚、欄杆損毀、標誌牌鬆脫、路面不平。這些路段規定每星期例行檢查,不過其中97%的損毀,即183項整月都未維修。路政署承認當中10多項對道路使用者造成危險,要即時維修。 此外,無按時檢查的還有行人專用區,兩成專用區行人路沒按規定一個月檢查一次,原因包括承建商疏忽或誤解合約規定。即使安排了維修,審計署亦發現工程延誤。其中九龍塘一段界限街行人路的路磚重鋪工程就遲了一整年,路政署解釋要就工程臨時交通安排與區內居民和學校協調。連同這個項目,截至去年6月,有6個行人路修復項目完工,其中4個都延誤至少1個月,平均半年。 除了延遲完工,有
- i-Cable
- 2022年04月27日
審計報告:運動場數目低於需求 康文署稱主要供教育機構辦活動 實際使用率緩跑者佔八成
【有線新聞】審計署又估計,全港運動場數目較標準少4.6個。 署方以2020年本港人口推算,全港要有29.6個運動場才符合標準,但現時只有25個。 報告又指,目前運動場每年平均使用率有99%,康文署報稱運動場的主要功能是讓教育機構舉辦田徑活動,不過審計署檢視使用數據,發現緩跑人士平均使用率超過八成,教育機構只是佔約一成七,認為康文署數據未能反映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