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大熊貓|海洋公園辦龍鳳胎百日宴 熊貓館「樂樂」回歸 有訪港客盼見一家四口
【有線新聞】港產大熊貓龍鳳胎出生一百日,海洋公園舉辦慶祝活動,有熊貓寶寶直播,又向訪客派紅雞蛋和薑醋。 滿一百日的姐姐率先在直播中登場,不過還在做「睡公主」,郁下腳仔。弟弟數分鐘後都出場,看來男仔真的活潑一些,在寶寶床上爬來爬去,讓護理員幫牠擺好姿勢,給全場「契爺、契媽」拍照。一對龍鳳胎暴風式成長,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現在姐姐已經重5.3公斤,而弟弟已經超越姐姐,已經重5.5公斤。所以這是第一次發放這個消息給大家,希望大家繼續留意我們大熊貓寶寶的近況。另一個消息就是護理員說給我們聽,牠們開始出牙了,這又是一個新進展。」 爸爸「樂樂」放完「侍產假」,就在重開的「大熊貓之旅」招呼賓客。訪客張小姐:「可以見樂樂所以都過來看看。(看到樂樂狀態如何?心情如何?)覺得牠有些緊張,在這邊走來走去,可能太多人和較嘈吵。」 樂樂身份升格,人氣都飆升,做爸爸都不容易。馬來西亞訪客Gloria:「今次發現真的多了很多擁躉,人人來看爸爸、龍鳳胎,所以見到牠暫時要休息時間,可能一會兒再出來。上次看到牠「坐定定」,很開心地吃竹、拍了很多照,希望有機會看到牠們一家四口,再加上安安、可可,很期待再回來。」 為了參加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黃仁勳、梁朝偉獲科大頒授榮譽博士
【有線新聞】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來港出席科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儀式。 科技大學舉行學位頒授典禮,同場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四位傑出社會人士和學者,包括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梁朝偉,獲頒人文學榮譽博士。他分享從影心得又寄語好的科學家應摒棄偏見,對事物保持開放態度。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獲頒工程學榮譽博士,科大表揚他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又帶領公司成為全球加速運算領域的先驅,與科大以人工智能推進科研及社會福祉的使命不謀而合。黃仁勳致辭時,分享他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人工智能時代已來臨,新的計算機時代勢必影響不同科技行業。軟件工業正增加採用機器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硬件產業就加緊推動傳統運算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人工智能正徹底改變科學。」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俄烏戰爭|普京下令續測試新型榛樹導彈 澤連斯基加緊研發防空系統
【有線新聞】俄羅斯總統普京揚言會繼續測試和大量生產新型榛樹導彈,不排除在實戰中試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指將加緊研發防空系統應對。據報北韓技術顧問已抵達烏克蘭東部和南部。 俄軍早前向烏克蘭第聶伯羅發射新型榛樹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國防部官員和軍工企業代表開會,聲稱榛樹導彈是最新研究結果,無可匹敵,防空系統無法攔截,並非大殺傷力武器,而是精準打擊目標的導彈,足以媲美戰略武器。又指莫斯科仍有這款導彈的儲備,下令繼續大量生產,亦會視乎安全受威脅程度在實戰中測試。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批評俄軍試射導彈違反國際法,點名提到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多次呼籲雙方保持克制,但俄方繼續研發新型武器加強備戰,認為俄軍今次行動是對盟友的諷刺,呼籲國際要嚴肅回應。澤連斯基亦正要求西方盟友協助加強防空系統。烏克蘭傳媒報道,基輔正尋求美國提供薩德系統,並升級愛國者導彈防空系統。 俄烏局勢持續緊張,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引述烏克蘭安全部門派到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作戰的北韓士兵有自己的軍營、食物和娛樂設施等。而軍方消息則指根據無線電截聽內容,東部哈爾科夫地區亦發現有北韓士兵。烏克蘭傳媒報道,有指揮官說這批北韓士兵正劃分成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502人獲頒授勳銜 大紫荊勳章廖長江、劉兆佳有份 蘇月良獲追授銀英勇勳章
【有線新聞】政府舉行授勳典禮,502人獲頒授勳銜。 授勳典禮在禮賓府舉行,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第二份授勳名單,一共502人獲嘉許。李家超向五人頒發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包括身兼行會成員的立法會議員廖長江,他在23條立法時擔任法案委員會主席,表揚他對特區完成歷史使命至關重要;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讚揚他對「一國兩制」實踐提出真知灼見;其餘三人就包括港大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恒地主席李家傑以及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林樹哲。 12人獲頒發金紫荊星章,包括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前立法會秘書長陳維安以及多名政府官員,還有曾任上訴庭法官的袁家寧,她是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馬道立的妻子。24人獲頒銀紫荊星章,包括立法會議員陳勇、前特首辦常秘鄭鍾偉,今年4月在海怡半島對出拯救墮海少女而犧牲的蘇月良獲追授銀英勇勳章。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公院檢討報告|范鴻齡倡引入賞罰制度 如重犯停加薪一年 另闢機密渠道建敢言文化
【有線新聞】醫管局發表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報告,主席范鴻齡說考慮引入賞罰制度,舉例重犯者可能要暫停加薪,又說要改革事故通報機制,預防太快或太慢公布避免發放錯誤資訊。 今年中公立醫院發生連串醫療事故,醫管局的檢討報告提出31項改善建議,成立管治及架構改革委員會,由醫管局主席范鴻齡主持。他說會釐清各級權責,改變現時事故後很多時管理層都全身而退的情況,亦會引入賞罰制度,若發現管理層有疏忽都要記錄在案。范鴻齡:「很輕微、一次的,不會有具體懲罰或給他一封信或怎樣。如果是兩次、三次,可能涉及到,例如我自己正在考慮的,我們是跟隨公務員制度的每年有加薪點,我們可以將他的加薪點停一年這是一個方法。反過來如果有同事做得很好,病人很多都讚賞他,大家公認他做得好,他的加薪點可以跳兩級。」 報告建議要建立敢言文化,范鴻齡相信部分年資較久的上級未必能即時改變,總部會另闢機密渠道,直接收集同事意見。報告建議設立快速事故應變小組,建立清晰的事故公開披露指引,范鴻齡說新機制要預防過快或過慢公布事故,重大事故要先通報總部。「以往做法是發生甚麼事都盡快公布,但有時未查清楚便公布,變相到查清楚後版本便不同,於是過兩天出來再交代時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3日
凌嘉勤專訪|稱房協在北都角色重要 無計劃參與片區發展 土地遠遠未到供過於求
【有線新聞】政府陸續公布北部都會區規劃發展,房協主席凌嘉勤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無計劃參與「片區發展」,又說土地遠遠未到供過於求。 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陸續出爐,房協主席凌嘉勤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房協在北都,無計劃參與「片區發展」,但都有重要角色。「重點繼續協助政府建設專用安置屋苑,因為明白北都發展,其中政府和社會都面對很大挑戰,清拆、搬遷規模較多。即是一方面有人,很多寮屋區,亦有很多棕地。」 凌嘉勤是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被稱為「北都推手」,他說長遠發展北都與交椅洲填海土地都有需要。「我覺得遠遠未到供過於求,即是看到世上,當然私人樓價有起有跌。但有特點,就是樓價升時會被搶購,樓價跌時會暫時不購買,但其實需求依然存在。還有一件事,造地跟政府賣地是兩個不同步驟,政府有地時,而且不只是一幅平地,那些地要有路、供水、排水、供電,附近要有社區服務設施等等,那幅地才可以建屋入住。」 房協多條屋邨重建,凌嘉勤說安置會以人為本,目前於啟德興建中的安置屋邨,將用作安置受真善美村重建影響的居民。「啟德新發展區即將落成,希望可以(有助)啟動紅磡、土瓜灣數條屋邨重建項目,這對我們而言要很小心規劃。因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冬日巡禮西九開鑼 上演首場煙火騷 大批市民遊客到場觀賞
【有線新聞】旅發局香港繽紛冬日巡禮在西九文化區開鑼,晚上有水上煙火表演,吸引大批市民遊客觀賞。 尚有四個多星期才到聖誕,20米高的巨型綵燈聖誕樹已經豎立西九文化區海旁,還有面積大了三成的聖誕小鎮,準備好迎接更多市民及遊客。今年小鎮以禮物為主題,布滿過百份禮物裝置,包括8米長、滿載禮物的小火車。2024年大熊貓「豐收」,有「安安」、「可可」和龍鳳胎成為香港一份子,牠們都來一起開聖誕派對。走入光影隧道,會見到小精靈正在準備聖誕禮物。 入夜之後小鎮亮燈,還有第一場水上煙火表演,不少人帶同一家大小過來,亦都有人同一班朋友來到。觀眾王先生:「我覺得這個煙火表演非常不錯,結尾非常震撼。手機錄得聲音可能不太好,但現場感受還是非常不錯的。」觀眾陳先生:「一般吧。(為甚麼?)煙花不是很厲害那種,一般吧。(失望嗎?)也沒有期望。」 冬日巡禮總共會舉行4場煙火表演,12月24號平安夜起一連三晚再在於西九發放,與市民遊客歡度佳節。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一日兩宗奪命工業意外 18歲男工墮電梯槽不治 工權會促政府及業界正視
【有線新聞】中環及東涌下午分別發生致命工業意外,兩名工人死亡,勞工處事後到場調查,工業傷亡權益會感到難過,要求政府及業界正視工業安全問題。 第一宗致命意外發生在德輔道中歐陸貿易中心,18歲工人懷疑失足,跌落扶手電梯槽昏迷,消防用了約一小時,從一米深的電梯槽將他救出時已經失去知覺,救護員不停做急救。現場消息指,工人在維修扶手電梯開啟地面槽蓋期間,懷疑失足跌下電梯槽被困,消防接報後帶同多種爆破工具到場,拆除電梯槽組件,救出工人送律敦治醫院,但搶救無效。勞工處有派員到場調查意外原因。 另外,一名57歲工人在東涌迎東路一個地盤被困升降台與牆壁之間,傷重死亡。現場消息指,工人操控電動升降台準備髹漆工作,升至五米高時,部份身體遭夾在升降台與牆身之間,消防到場將他救回地面,送往北大嶼山醫院搶救後不治。 接連發生致命工業意外,工業傷亡權益會要求政府及業界正視問題。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從上次五日三宗死亡意外到現在,短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再次發生這麼嚴重的意外,我覺得我們真的要響起一個很大的警號,業界、政府,各個部門要幫手,去想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升降台的嚴重意外今年已發生最少四宗,造成兩死、一重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財委會通過撥逾335億 設強積金對沖資助 議員關注行政費過高
【有線新聞】取消強積金對沖明年5月實施,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超過335億元推出計劃資助僱主支付遣散費,多名議員關注外判費要21億元是太高,當局就指如果由公務員承擔工作成本會更貴。 立法會財委會不記名通過撥款335.5億,設立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資助計劃、為期25年,分擔僱主部分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其中21億元用於委託代辦機構,多名議員關注行政費高。選委會界別周文港:「如果以資助年期25年計,每年付代辦機構8,000萬元左右,確實在這方面有否辦法再節省些?」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可能經過1至2個合約期的經驗後,後續的10多年,可能會思考到更加便宜的方法做,尤其現時人工智能發展快,尤其我們做首數年後,如果取得很多工作模式和數據,可能幫助我們將來用更加節省的方法做。」 批發及零售界(自由黨)邵家輝:「由政府公務員全部做其實毋須這21億元開支,330億元可全數支援商界,商界不會蝕底,該21億元不是政府少付商界。如果商界問我們取錢超過335億元,政府也要包底,我們是包方程式。」新界西南(工聯會)陳穎欣:「6%對於撥款而言行政費其實不算高,如果毋須服務費不外判、自己做的話又需要多少錢,有沒有相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黎智英案|黎智英承認與「勇武派」同一陣線 冀獲外國支持
【有線新聞】黎智英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他第三日作供,針對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圍繞他專欄多篇文章。他承認後期與「勇武派」站在同一陣線,亦希望獲取外國支持,但沒有游說制裁。 黎智英第三日出庭,講到他在專欄<成敗樂一笑>寫的多篇文章。其中一篇2019年10月刊登,寫香港人還可以做甚麼,說要爭取美國和國際支持,提到要「不斷游說」。黎智英解釋,意思是要不斷重複對外表達反修例運動和平、非暴力,強調是他的真實想法。所說的游說不包括制裁和限制香港,因為當時連傳媒都未開始提及,他說沒有敵對或製造煽動的意圖或者要引起對中央和特區的憎恨,反問是否要將他的所有文章都拿出來問一次。 另一篇《和勇一起撐下去》的文章寫2020年元旦遊行,提及「和勇派必須挺身而出嚴正反抗」。黎智英承認他當時與「勇」站在同一陣線,但不是叫和平示威者變得勇武,而是勇武派應該加入他們。對於文中有字句讚一名用粗口罵警員的少女「疾惡如仇、優秀勇敢」,黎智英說受當時社運氣氛影響,現在對這種說法感到遺憾,同意言論「bad taste」和冒犯,對此表示歉意。黎智英另外有專欄引用邱吉爾名言,黎智英說香港沒有戰爭,他的用意是鼓勵香港人團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公院檢討報告|醫管局接納建議 訂高層問責框架等 范鴻齡:不代表發生意外須離職
【有線新聞】醫管局公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報告,將在5大範疇執行31項改善建議,包括加強培訓新入職員工安全意識及設立各級的問責制度。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說首要工作是釐清權責及問責,但不是代表發生意外就要離職,亦與醫學院溝通,加強對年輕醫護安全文化的培訓 。 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上月初向醫管局提交報告,醫管局審視個多月後公開報告內容及建議。檢討委員會認為,醫管局各級人員權責不清以至責任含糊,建議高層人員建構問責框架,員工責任可按指引定性為人為錯誤、危險行為及魯莽行為。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同意委員會認為若凡事「追源頭」,責任落在前線員工上並不公道,改革的第一步是要釐清各級員工的權責、訂立問責制度。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只是下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我們亦不是說任何事一出事就要下台,問責比現在有個好處。因為現在權責不清,中間人士根本覺得無所謂,又影響不了他的人事紀錄、做不了甚麼,變相可能有人鬆懈了,有了問責要求指定事情是你負責,我相信自動很多人會小心些,小心些就可以避免壞的事情發生。」 報告亦發現,資深員工流失加上缺乏足夠培訓,令新入職的年輕醫護對安全文化認識不足。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 有線新聞
- 2024年11月22日
社署擬明年起失業攞綜援須參與無償工作 違者失7日綜援金 有議員質疑變「免費勞工」
【有線新聞】社署計劃明年起,強制健全而失業的綜援申領人參與無償工作,直至他們重投職場或主流教育。 社署2013年起委託非政府機構,向身體健全的綜援申領人提供就業支援,政府認為成效有限。在明年9月計劃結束後,推出新的支援計劃取代,強制健全綜援人士每周參與由指定機構安排的無償工作,違反規定者被停發7日綜援金,將試驗兩年。 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有議員質疑新計劃下,提供工作的機構可能會獲得無償勞動力。勞工界議員周小松:「參與勞動、參與工作應該有價。你有沒有想過人們參與工作,再給予津貼或者給予工資?你接受這些勞動力,工作機構又是否需要給錢社署或者政府?」 勞工及福利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雅詠:「的確是無償工作,所以我們其實都不會在提供工作機會機構收取金錢。事實上那些機構甚至可能要付出人力,都要監測著有些新人。幫助他們做一些簡單清潔或者物資整理工作,這類工作提供工作機會,機構本身可能要有監督角色,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