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消費新聞獎 本台報道「屋苑為垃圾徵費加管理費」 奪新聞影片獎銅獎
【有線新聞】消委會頒發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本台奪得新聞影片獎銅獎。 本台記者林凱潼去年報道實施垃圾徵費後,有屋苑預料會加住戶管理費,因為要買後備指定垃圾袋應付不守法的住戶,報道獲得新聞影片獎短片組別銅獎。 今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一共有311份作品參賽,頒發34個獎項。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米埔黑臉琵鷺屍體 疑帶H5禽流感病毒
【有線新聞】米埔一隻黑臉琵鷺屍體,懷疑帶有H5禽流感病毒。 該隻黑臉琵鷺屍體,日前在米埔自然護理區發現,區內加強清潔觀鳥屋等設施。 漁護署說雀屍3公里範圍內沒有雞場,會加強禽流感監控工作,留意活家禽農場及批發市場,確保業界採取適當預防措施。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中大畢業禮有畢業生與保安爭執 校方報警求助
【有線新聞】中大畢業禮有畢業生與保安爭執,警方到場跟進。 下午四時許,大學保安包圍部分畢業生,多名警員到場。 中大說有數名人士挑釁保安人員,以粗言穢語侮辱,經勸諭後仍繼續叫囂,由於他們的行為可能構成公共秩序風險,因此校方報警求助,相關人士在警方警告後散去。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復必泰二價疫苗料下月初供市民接種 不適合用作第一至三針
【有線新聞】復必泰二價疫苗數日內抵港,預計下月初供市民接種。 醫衞局說,打了3針的市民可以選擇二價疫苗作為第4針,根據藥廠建議,這款疫苗不適合用作第一至三針,局方建議50歲或以上市民、需要出入高風險場所的成年人,及免疫力較弱的青少年接種。 如果市民打了3針又曾經感染就不用接種第4針,不過二次感染都只會視為打了一針。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增9,219宗確診、13人亡 一周內逾2,500人留醫 當局稱若情況惡化或收緊措施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9,219宗確診,輸入個案佔719宗,多13名患者離世。醫務衞生局說,疫情數字全線上升,相信升勢會持續,現階段不適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9,200多宗確診,是兩個半月新高。回看過去兩星期,確診由5,000多宗拾級而上,更突破9,000大關,醫務衞生局認為現階段不適合放寬任何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黃碼。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疫情數字全線上升,包括確診數字、死亡個案、長者院舍爆發、學校的爆發、污水監察、醫院入院數字等,希望大家有概念,疫情不是如我們所想直線下降,通常會反覆。我認為任何防疫措施上扭鬆,對於社會本身、疫情都不理想,也不安全,所以我相信在此刻不會取消黃碼。」 過去一星期有超過2,500名確診者在醫管局設施留醫,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政府不排除會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李夏茵:「我們當然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走回頭路,如果疫情到一個地步,醫管局整個醫療系統完全癱瘓,無論新冠還是非新冠病人都得不到適當治療,當然我們可能要收緊整個防疫政策。」 李夏茵說天氣開始轉冷,呼籲市民打齊新型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亦要戴好口罩。李夏茵:「我想當世界各地權威專家不約而同地想向市民說同一番話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運動員遇播錯國歌須循指引示意更正或離場 王敏超:保障運動員可出賽
【有線新聞】港協暨奧委會向體育總會簡介參賽時發現播錯國歌的指引,運動員如果沒示意更正或離場,總會會被罰停資助,義務秘書長王敏超說指引保障運動員,否則政府抽走體育資助對運動員不公平。 出席新指引簡介會的有300多名體育總會代表,包括香港欖球總會,早前欖球隊在南韓比賽遇上播錯反修例歌曲做國歌,觸發今次訂定指引。 香港欖球總會行政總裁麥偉彬:「我覺得指引很實用,以及我覺得很直接執行,我不相信會對運動員構成壓力,我覺得運動員明白尊重國歌的重要性,所以我覺得是合理的。」 指引列明運動員如果發現主辦方播錯國歌、升錯區旗或沒恰當升區旗,要用雙手做出「T」字手勢示意反對,要求暫停和立即更正,否則要離場,違反指引的體育總會可能會被政府暫停津貼或資助。 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王敏超:「一直都是保持體育與政治不掛勾,但今次事件某程度違反這大原則,所以那麼重要。政府抽走整項資助,這樣長遠而言更加對運動員不公平,我們希望所有事情處理好,就是為了保障運動員將來一直可以繼續出賽。」 不過,早前迪拜的欖球世界盃外圍賽播國歌時,字幕寫錯同一首反修例歌曲的歌名,運動員或者總會是否要負責? 王敏超:「很多其他畫面出現,根本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南丫海難|死者家屬入稟召開死因庭遭駁回 家屬感失望:應有更多空間解釋細節
【有線新聞】十年前南丫海難39人死亡,家屬入稟要求召開死因庭被駁回,判詞說明白家屬希望為摯愛的死追尋每一個細節,但不認為家屬提交的新證據足以說服法庭以公眾利益為由召開死因庭重新審視,家屬說非常失望,會研究下一步行動。 延期一個月頒下的判詞,家屬說公義不只遲到、還缺席。家屬趙炳全:「應該有更多空間解釋整個南丫海難事件的細節,我認為仍然未足夠,奈何這樣的判決,感到非常失望,已經可以說走到死路了。」 2012年國慶夜,南丫四號與海泰號相撞,39人死亡,為甚麼南丫四號迅速沉沒,判詞說獨立調查委員會已經解答了,是因為缺少了一道水密門;八年後警方完成調查,建議召開死因研訊。 法官說明白家屬有合理期望,問題是召開死因庭的話,能否為公眾帶來更多有用的建議,獨立調查委員會已經揭露不同部門在造船、驗船出錯,不只是審視直接死因,亦追溯至1994年南丫四號的設計和建造過程,認為足以達至一個結論,就是遇難者死於不合法被殺。個別海事處人員犯錯,獨立調查委員會及之後的刑事調查已經處理了。 法官同意家屬應適當地參與獨立調查委員會聆訊,但不認為會帶來太大幫助,接納他們提交的新證據,包括南丫四號船艙圍板高度不達標、海泰號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研究指新型肺炎患者「生蛇」風險高五倍 孔繁毅籲50歲以上人士接種預防針
【有線新聞】有研究顯示感染新型肺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病毒會增加「生蛇」風險,專家呼籲高危人士接種疫苗預防。 本港39歲以上人士,有97%都曾感染水痘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中三分一人有機會「生蛇」。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引述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新型肺炎患者「生蛇」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呼籲50歲以上人士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感染了水痘病毒後,其實會有比較高的抗體,但隨着時間這些抗體會下降。尤其是超過50歲後,抗體下降至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帶狀疱疹復發機會就會增加,感染了流感或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會受到影響或抑壓,其實就會增加『生蛇』風險,高風險人士可以透過接種『蛇針』減低『生蛇』風險。」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網上披露臨時工資料稱永不錄用 48歲中介涉起底被捕
【有線新聞】一名中介與臨時工發生糾紛後,在網上披露對方資料,涉嫌起底被捕。 該名48歲中介向一名兼職工作人士,提供不同食肆的臨時工,上月二人因為發放薪金及工作編配的事發生糾紛。之後有人在即時通訊軟件向他人發布事主的個人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手提電話及身份證副本,見到事主的照片,並註明永不錄用。中介涉嫌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被捕,獲准保釋候查。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壹傳媒用地欺詐案|黎智英、黃偉強罪成 官指科技園損失金額影響最終判刑
【有線新聞】壹傳媒用地欺詐案,創辦人黎智英和前行政總監黃偉強兩項欺詐罪成立,二人完成求情,法官押後至下月10日判刑,黃偉強繼續獲准保釋。 黎智英由囚車押送到區域法院,控罪指黎智英和黃偉強由1998年起隱瞞科技園公司,容許力高顧問公司使用將軍澳工業邨的蘋果大樓,違反租契。 辯方求情指,雖然違約長達20年,但力高辦公室佔地只有0.16%,主要用於出版及印刷,相信只是出於方便,希望法庭考慮被告當時未必意識到行為觸犯法例;又說黃偉強在公司無決策權、管理權,主要是依賴上級指示作決定,並非主謀,被捕兩年對他造成很大煎熬,精神科醫生指如判監禁式刑罰會令他精神情況惡化。 法官陳廣池指,專家報告認為科技園損失很大,銀碼大細會影響最終判刑,要求雙方確認科技園的損失或蘋果印刷的得益。 案件有待黎智英在高院上訴庭的案件完結後再處理,押後至下月10日判刑。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工程師藏鐳射筆索帶 被裁定管有攻擊性武器罪成 判囚四個月
【有線新聞】一名工程師2019年被搜出一支鐳射筆及一包索帶,經審訊後被裁定管有攻擊性武器等兩罪罪成,判監4個月。 裁判官莫子聰裁決時指,不接納被告聲稱鐳射筆及索帶是用作搬傢俬及收納電線,質疑被告隱藏對社會事件的看法,打算以被搜出的工具作非法用途。他形容案件罪行嚴重,搜出的鐳射筆有機會對警員造成傷害,但考慮被告有悔意,又認同控方存在檢控延誤,最終判處他入獄4個月。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議員倡醫療券適用範圍擴至內地 盧寵茂:難跟進醫療事故
【有線新聞】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將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內地醫療機構,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一旦出現醫療事故,以現行的法例將難以跟進。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我們要考慮能否合法使用公帑,及確保醫療質量的情況下,推廣至其他機構。另外,我們也明白,香港相關的法例及專業守則對內地的醫療機構或醫護專業人員不適用,一旦有些醫療事故時,我們要跟進及協助長者,可能會有較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