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政黨調查指市民對自身經濟感悲觀 籲派5千元消費券
【有線新聞】有政黨調查發現受訪者對自身經濟現況感悲觀,建議政府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民建聯上月電話訪問約860人,其中兩個關於未來的預期指數及綜合情緒指數與去年六月比較,市民對香港復常及從經濟谷底復蘇機會較有信心,但反映過去一年及現況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新低。民建聯建議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派發至少5,000元電子消費券,紓緩市民經濟壓力及振興零售餐飲業等。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凱施餅店遭入稟申請清盤 高院排期至3月底聆訊
【有線新聞】開業逾40年的凱施餅店被入稟申請清盤。 雅達企業有限公司上周五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凱施餅店清盤,高院排期至3月底聆訊。凱施餅店有逾40年歷史,早前捲入欠薪及欠租風波,負責人蕭偉堅及太太元雪全本月初被警方拘捕,他們涉嫌向財務公司謊報4個物業無二按以獲批一千萬元貸款,目前獲准保釋候查。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日日有頭條:07年前高院法官李栢儉騙綜援獲刑
【有線新聞】2007年,前高等法院法官李栢儉與其曾任大律師的妻子馮閏禪被揭隱瞞近200萬元資產,騙取綜援及公屋,判囚11個月。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 中環孫中山紀念館即日起辦校史展
【有線新聞】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康文署與大學校史館合作,於孫中山紀念館舉辦展覽介紹校史。 展覽即日起至5月31日於中環半山孫中山紀念館,會展出清華大學校史館借出的60多組校史資料,介紹創校初期的發展,包括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條例》文本,亦會介紹八名傑出學人,包括梁啟超、朱自清等。香港歷史博物館亦會借出館藏,包括清朝光緒年間,由最高學府國子監頒發的畢業證書。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休班消防蒲台島釣魚疑失蹤 救援人員海陸空搜救
【有線新聞】一名休班消防員在蒲台島釣魚懷疑失蹤。 失蹤的30歲消防員陳錦輝駐守紅磡消防局,他身高約1.7米、體重約75公斤,穿著黑色外套、藍色長褲和黑色鞋,攜有一個白色魚竿袋及一架手拉車。據了解,他當時(星期三)在蒲台島岸邊釣魚。消防及水警早上在香港仔基地出發到蒲台島水域搜救,飛行服務隊亦派出兩架直升機及8名機組人員搜救。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港珠澳大橋跨境私家車配額增1000個 下月20日起可申請
【有線新聞】港珠澳大橋來往港澳的私家車配額增加1,000個。 新增配額今年第二季起分兩個階段發放,分為公司及個人配額,每類數量佔一半,有效期不超過三年。如果申請數目超過配額,運輸署會抽籤處理,首階段發放500個配額。持有人預計第二季起可以使用大橋,合資格人士下月20日起可提交申請。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15歲男學生認19年管有噴漆意圖摧毀財產罪 押至下月21日判刑
【有線新聞】案發時年僅15歲的男學生涉嫌管有兩罐噴漆,承認管有物品意圖摧毀財產罪。 被告在觀塘裁判法院認罪,案情指2019年12月14日,順利商場的牆及柱遭人用噴漆噴上政治口號及貼上海報,警員到場截查多人,在被告背囊搜出兩支使用過的噴漆及手套,被告警誡下承認負責攜帶噴漆供他人使用。 辯方求情指被告初犯,當時受社會氣氛影響,一時衝動下犯案,深感悔意,並主動賠償三千元作清潔。 案件押後至下月21日判刑,索取感化及社會服務令報告,被告准以原有條件保釋。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旅議會:下月6日起恢復內地團來港 料每日逾十團
【有線新聞】日本廣泛地區持續受暴風雪吹襲。旅遊業議會估計,本港約有二百名旅客行程受阻。 旅議會總幹事楊淑芬:「大約二百個旅行團在日本,涉及約六千名旅客,是不幸中的大幸,受影響旅行團只是個位數字,估計大約二百名旅客受影響。受阻是遲了到達酒店,或有些景點因為天氣而關閉,他們要改景點,不是說太大的影響。」 她又說下月6日起,香港與內地會組織來往兩地的旅行團,預計每日有十多團,加上自由行旅客,相信出入境人數會增加,而行業要復蘇相信還要一段時間。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政府擬最快明年首季逐步開放沙頭角 中英街除外 初期每日上限千人
【有線新聞】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說,政府計劃明年首季,逐步開放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邊境禁區。初期個人遊及旅行團,每日上限共1,000人,他們認為長遠應該開放中英街。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涉及兩地政府,不只香港單方面想開放中英街便開放,要與國內政府磋商,有一個完美方案,譬如會否把中英街規範化,列作正式過關口岸,用回鄉卡便可進入。」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立場新聞案|被質疑曾訪問「V小隊」涉鼓吹暴力 鍾沛權:涉公眾安全決定刊登
【有線新聞】《立場新聞》案續審,前總編輯鍾沛權繼續作供,說訪問及報道計劃發動襲擊的人是因為涉及公眾安全,控方質疑為何不報警,他強調要保護受訪者。鍾沛權說因為要保護消息來源,只能透過報道向社會發出警告。 《立場》前總編輯鍾沛權繼續在區域法院作供,控方要求他讀出一篇《立場》2019年的專題報道,講述「前線V小隊」計劃仿效愛爾蘭共和軍在香港建立武裝組織,趁區議會選舉前襲擊警員,甚至考慮放炸彈。 控方問鍾沛權是否相信受訪者所講的事,鍾沛權回應說同事覺得「V小隊」不是憑空捏造,明確計劃發動襲擊,網上討論區亦有類似聲音。他認為涉及公眾安全,決定刊登報道作為警告,讓執法部門知道有這樣的危機;強調有人討論的議題,媒體不可以視而不見,所以《立場》用了最大的力量帶領讀者思考,包括訪問學者,討論暴力升級帶來的代價。 控方再問鍾沛權為何知道「V小隊」會發動襲擊都不報警?鍾沛權說新聞工作者要保護消息來源及受訪者,不可以交出他們的身份,透過報道公開潛在襲擊計劃,是平衡新聞工作原則和保護公眾的公民責任,又說決定是否刊登報道是他入行多年來最艱難的一件事。 鍾沛權認為傳媒有責任確保公眾有充分知情權,例如「和理非」的人可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國際醫學雜誌創刊200周年 港大研究入選《刺針》34篇標誌性論文
【有線新聞】袁國勇領導的港大醫學院團隊關於新型肺炎的論文,入選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的標誌性論文。 《刺針》創刊200周年,由1823年至2022年揀選34篇標誌性論文,以時間線列出,其中由袁國勇及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20年1月發表的論文入選,研究港大深圳醫院一個家庭群組,是最早證實新型肺炎可以人傳人的文獻,亦發現患者可以無症狀感染,為之後制訂防控措施提供科學基礎。
- i-Cable
- 2023年01月26日
病人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 新療法慳錢兼增效
【有線新聞】全港現時至少有1,800人,因患有免疫力缺乏症須定期到公立醫院,補充免疫球蛋白。港大引入新療法,讓患者可自行在家注射,減少進出醫院的次數。 71歲羅女士2016年患上淋巴癌,康復後出現免疫力缺乏症,每個月都要入院,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羅女士:「每次回去的時候,所需的時間都很長,早上去、要黃昏才可離開。我覺得十分困擾和疲倦,又要乘車、舟車勞頓。」 到2020年就方便了很多,因用了皮下注射,在家自行補充免疫球蛋白。程序很簡單,只需用針筒抽取藥物,連接帶有針頭的輸液管,再將針頭刺在有皮下脂肪的位置就完成。醫生說用皮下注射病人,毋須每月入院,每年的醫療成本亦可節省25,000元,及減少出現副作用。 港大醫學院風濕及臨床免疫科主管李曦:「(靜脈注射)就好像一架車輛入油般,油缸沒有油,可能病人到月底就用光了免疫球蛋白,就要入院一次將油缸裝滿,三至四星期後等它慢慢減少,又要再度入院,其實當中的波動很大。如果用皮下注射,病人自己在家舒舒服服,每星期並非注射在血管,而是在脂肪中。免疫球蛋白在脂肪中,分開數天慢慢吸收,變相很溫和、中中間間。」 現時用作皮下注射的免疫球蛋白須向外國藥廠購買,李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