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15日
南韓學者研「牛肉米」減碳 以培植肉「種出白米」 將來或可用作太空食品
【有線新聞】米和肉本來是不同食材,但南韓有專家「溝埋嚟做」,創造了一種「牛肉米」令白米同時擁有肉類營養,成為環保的蛋白質來源,更適合用於太空食品。 這碗紅色的飯是用白米煮成,不過並非一般白米,大家見到的紅色是貨真價實的牛肉細胞。靈感來自近年冒起的培植肉技術,以動物幹細胞為起點,人工培植成動物肌肉組織。這個方法可以獲得肉類,但不需要宰殺動物,而且碳排放比傳統畜牧業低,被視為更環保的動物蛋白質來源。 南韓延世大學的團隊想到將培植肉與稻米結合,因為稻米的微觀結構近似海棉,米粒裡面有大量疏孔適合讓細胞依附增生,學者將牛的肌肉及脂肪幹細胞當成種子植入米粒。經過11日的培植,米粒充滿了牛肉及脂肪細胞,這種「牛肉米」既有澱粉質亦含牛肉的蛋白質及脂肪,營養比一般白米更全面。牛肉米每公斤蛋白質所衍生的碳排放,只是一般牛肉的八分之一。 學者指這種有動物營養的米適合加入太空人的餐單,或者作為軍隊野戰時的口糧,甚至可以在災區用作應急食物。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舉辦2034年世界盃 懸崖建大型綜合體育館 採全息投影觀眾可隔空與球星「決鬥」
【有線新聞】2034年世界盃決賽周,沙特阿拉伯是唯一申辦國,政府敲定在首都利雅得近郊的懸崖興建大型綜合體育館,融入伸縮屋頂與LED投影等沉浸式設計。 五光十色的立方體縱橫交織,再用LED技術呈現不同街景、直播等影像,頂部設有伸縮設計。這個融入了沉浸式設計的綜合體育館,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的全名命名,將座落在距離首都利雅得40分鐘車程的新娛樂城市奇迪亞一個200米高的懸崖之上,能容納超過4萬人。 除了傳統的足球場設計,它可以數小時內轉換成不同場地設計,同日可舉辦不同活動。觀眾亦可參與其中,場所中將使用全息投影等技術,可以隔空與球星及名人互動,即場「決鬥」亦可。底部亦會設計一個環保人工湖,用雨水冷卻空調系統,減低能量消耗。 這個場館符合國際足協的場地要求,計劃成為2034世界盃的比賽場地,亦擬定承辦亞運會等大型賽事。設計公司期望新場館成為沙特阿拉伯旅遊熱點,預計每年會有超過700萬人到訪體育館。 奇迪亞是沙特阿拉伯2019年起推動的發展計劃,預料發展成大型娛樂及電競主題區, 而這座體育館將設在中心地帶,連接主題公園等設施,但暫時未知落成時間。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13日
有先天失聰病童接受基因治療 聽力提升、暫無副作用 成美國首例
【有線新聞】美國一名先天失聰的病童最近接受基因治療後逐漸聽到聲音,是美國首宗成功案例。上海亦有數名兒童接受同類治療,不僅聽力,連說話能力也有進步。 11歲的埃薩姆先天失聰,去年10月他其中一隻耳朵在美國費城一間兒童醫院接受基因治療後,成功重獲部分聽力,他的主診醫生赫爾米勒感到鼓舞,期望未來能醫治更多不同基因病變的失聰患者。費城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醫生赫爾米勒︰「他由完全失聰變成輕微至中度失聰,即是輕度殘疾,對我們和所有人說是一個興奮的消息,我們成功治療這種基因突變病及這個小孩,未來有望治療另外149種基因病變的患者。」 患者家人︰「很不容易,他一步步走來,叫爸爸、媽媽、奶奶,我們很幸運,我們的孩子很幸運。」而在上海,有六個小童接受基因治療、並接受六個月觀察後,其中五名成功與他人對答,有學者估計他們的聽力回復至正常水平的六、七成,暫時並無發現任何副作用。聽力有問題的兒童之中,有近六成源於基因問題,而目前基因治療只能針對由父母遺傳的聽覺神經病變的小童。 聽覺神經病患者會因OTOF基因突變、內耳缺乏一種蛋白質,令神經無法回應聲音刺激,即患者的雙耳在結構上是健全,只是神經迴路中斷,令聲音訊號無法到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12日
科學家製全球最大深海珊瑚礁地圖 全長近500公里 面積相當於23個香港
【有線新聞】科學家為全球已知最大的深海珊瑚礁繪製地圖,它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域,全長近500公里,可追溯至4.4萬年前。 於美國大西洋海域有一片海底高原,全長數百公里,由佛羅里達州延伸至南卡羅來納州的外海。科學界早於1960年代已經知道這片海域有深海珊瑚礁存在,從死去珊瑚的樣本推算,珊瑚礁的歷史有4.4萬年,但具體分布範圍始終未明。 直到近年水下測繪科技成熟,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與海洋勘探信託組織合作,終於為這片深海珊瑚礁繪製了完整的地圖。珊瑚礁長約500公里,最闊的區域闊110公里,面積相當於23個香港,是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深海珊瑚礁。 深海珊瑚礁的「深」意思是陽光無法到達的深度,所以這裡的珊瑚,無法以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必須靠海水中的食物顆粒獲得能量。 深海珊瑚礁是多種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例如鯊魚、海星、章魚,但這一片生態樂園正面臨氣候變化及深海鑽探的威脅。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9日
英國核聚變能源研究取突破 5秒足以加熱5個浴缸熱水 熱力達太陽核心10倍以上
【有線新聞】核聚變能源的研究取得突破,英國一個核聚變實驗設施打破了能量輸出的世界紀錄,5秒之間產生近7千萬焦耳,距離新一代潔淨能源再近一步。 這數秒閃光能量輸出足以媲美發電廠供電萬戶。歐洲核聚變聯盟旗下位於英國牛津郡的實驗設施,早於1983年投入運作,是核聚變能源的試驗場,以小規模重現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不斷挑戰能量輸出極限。 最近一次實驗,反應堆的溫度高達攝氏1.5億萬度,是太陽核心的10倍以上,只是消耗0.2毫克的燃料,在5秒間產生6,900萬焦耳熱能,足以加熱4至5個浴缸的熱水,總能量聽起來很少,但只是花了5秒,功率其實很高,如果可以維持這個功率發電,足以滿足12,000戶的電力需要。 當然要維持穩定輸出正是核聚變最困難的部分,但仍然值得研究,因為核聚變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分別從一般的水及鋰就可以得到,而且發電過程不會排放溫室氣體,被視為可持續的潔淨能源。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8日
英研究指藍莓原屬暗紅色 表面果蠟散射藍光、紫外線 成天然「光學偽裝」
【有線新聞】英國有研究發現,大家平時吃的藍莓本身其實是紅色,之所以看起來是藍色,是因為表面有一種「光學掩眼法」。 如果有人問為甚麼藍莓是藍色,似乎是個無聊問題,但布里斯托大學的專家認為這個問題很有見地。果實的顏色正常由色素決定,但當學者嘗試分離藍莓的色素,發現藍莓的果皮根本沒藍色色素,只有暗紅色色素,即是藍莓本來應該是暗紅色。 那麼為何藍莓看起來是藍色?不少果實表面也有一層果蠟,功能包括防水防菌,但藍莓的果蠟另有乾坤。專家發現在顯微鏡下,藍莓果蠟有一層納米晶體,會將藍光及紫外線散射,所以人的雙眼會看見藍色。 如果將果蠟塗在白色卡紙的表面,納米晶體一樣會令卡紙呈現藍色,雖然晶體厚度只有千分之二毫米,但足以形成「光學偽裝」。不只藍莓,學者發現不少藍色的果實,例如某些品種的布冧,也是靠納米晶體變成藍色。 為何會演化出這種掩眼法?可能是因為藍色的色素在自然界本來就比較少,如果果實令自己呈現藍色,人類會較易發現,至於連帶紫外線也散射,是因為雀鳥會看得見紫外線,那就可以吸引人類及鳥類幫忙吃果實及傳播種子。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7日
英大學研高阻燃、高承重「蔗渣磚」 重量僅石屎磚四分一
【有線新聞】英國有大學發明了一種用蔗渣造的磚,強度足以代替混凝土磚,但生產成本較低,而且更輕、更環保。 我們平時說的「蔗渣板」其實不是用蔗渣造,而是用木屑造,正式叫低密度纖維板,它的承重能力一般,多數用以製造家具或裝修,不可能用於建屋。但如果用真正的蔗渣又怎樣? 英國的東倫敦大學有專家挑戰以蔗渣造磚,材料是如假包換的蔗渣,包括甘蔗收割後剩下的莖,還有壓榨製糖後的渣滓。將蔗渣與礦物黏合劑混合,壓縮風乾之後,變成高強度的磚塊,足以取代傳統的混凝土磚。同尺寸比較,蔗渣磚的重量只有四分之一。全球每年也拋棄大量蔗渣,可以廢物利用,生產成本會低得多,過程衍生的碳排放亦大減八成。 蔗渣磚的阻燃能力極高,一般難以燒著,適合用作建材,蔗渣磚甚至同樣可以配合鋼筋進一步提高承重能力。建築拆卸後,磚塊又可以循環再用。研究團隊正尋求農業合作夥伴,希望將蔗渣磚早日商業化。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6日
美研生物科技配合3D打印植物化合物 植物絕種仍可製藥
【有線新聞】美國一項研究,以生物科技配合3D打印合成出原本來自植物的化合物,意味日後就算某種植物絕種,仍然可以透過人工合成的成分製藥。 不少藥物及化妝品也有提取自植物的成分,但隨著氣候變化加劇,一些植物的生存環境備受威脅,甚至可能有一日會消失,到時依賴這些成分的產品是否沒辦法再生產呢? 為確保植物原材料不會消失,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一個研究頂目嘗試在不用植物的前提下人工合成出植物成分,關鍵是細菌及酵母,這兩類微生物可以分泌各種化合物,只要改造細菌及酵母的基因,就能夠控制其產生哪兩種化合物,再合成目標植物成分。 但細菌及酵母不能混合,必須分開「工作」,所以研究團隊想到3D打印,將基因改造過的細菌及酵母分別與水凝膠混合,再以兩個不同噴嘴打印,就可以確保兩者不會碰頭,但化合物的分子是可以滲透水凝膠,所以細菌及酵母縱使被分隔開,兩者在水凝膠中的分泌物仍然可以混和。 團隊成功以這個方法測試合成出迷迭香酸,這種植物成分有抗氧化功效,本來要從迷迭香提取,但現在沒迷迭香也可以得到。研究下一步是研發專用3D打印機,降低新技術的成本,令更多植物成分可以透過合成獲得。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5日
延續上帝粒子研究 CERN爭注資千七億港元 建更強大粒子對撞機
【有線新聞】為了繼承發現上帝粒子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專家提出興建更強大的粒子對撞機,長度達90公里,是現時版本的三倍以上,但造價之高備受爭議。 想知道粒子的深層結構,最直接的做法是「撞散」它。用超長管道配合強大的磁場及電場,將兩束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對撞,務求撞出更基本的粒子,這個就是粒子對撞機的理念。現時規模最大的粒子對撞設施是簡稱LHC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它的環狀加速隧道長27公里,在2012年發現俗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為建立理論的學者希格斯帶來諾貝爾物理學獎。 十多年後的今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認為LHC已經到達極限,要找出更多新結果,需要更強大的對撞機,新項目名為「未來環狀對撞機」,簡稱FCC。選址同樣是總部所在的瑞士日內瓦,加速隧道圓周長達91公里,是LHC的三倍多,但為了隔離輻射,隧道必須建於地底200米。 興建新對撞設施的價值在於可能找出暗物質相關的粒子,破解宇宙隱形質量之謎。現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正尋求成員國批准注資,但FCC造價達170億英鎊,即大約1700億港元,惹來質疑是否物有所值;如果最終批准通過,有望於2040年後開始運作。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2日
燈蛾撲火非受燈光吸引 學者:人工光源擾亂方向感
【有線新聞】我們用「燈蛾撲火」形容自取滅亡,但近日有生物學家為這個現象提出新解釋。原來夜行昆蟲之所以「撲火」不是受燈光吸引,而是被光源擾亂了上下方向感。 夜幕低垂,燈光之下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大批聚集,我們認為這些飛蟲被光吸引,甚至嘲笑牠們不知死活,但這些可能只是人類的主觀投射。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學者以高速立體攝影機追蹤昆蟲於人工光源下的飛行路徑,以電腦分析了近500條影片,涉及超過10種夜行昆蟲,包括室內及野外環境,結果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昆蟲環繞燈光飛行時總是以背部向著光源。 學者解釋是昆蟲對上下的認知被打亂了,人類有一定體重會以地心吸力的方向判斷上與下,但飛蟲太輕,加上長期在空中對重力的感覺比較弱,傾向以光源分辨上下,因為月光總是源自上方,背部向光就代表自己沒反轉。但當附近忽然出現人工光源,上下原則就馬上崩潰,飛蟲其實不是被燈光吸引,只是上下判斷被擾亂,一直誤會人工光源是上方,為了保持背向光源掉進圍繞燈光盤旋的循環。 學者認為既然知道飛蟲「撲火」的真相就可以嘗試對症下藥,例如測試不同色溫的燈,會否降低對昆蟲的干擾。
- 有線新聞
- 2024年02月01日
美藥廠研基因治療藥 治罕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療法推動對抗「無藥可解」疾病
【有線新聞】科學家以基因療法治療一種罕見的血管遺傳病,初步測試效果理想,有助推動未來以基因療法對抗更多無藥可解的疾病。 如果一個人平時沒過敏問題,但身體個別部位忽然腫脹,可能是患上「遺傳性血管性水腫」。這個是罕見的遺傳病,大約每5萬人有1個病例,患者因爲基因變異令體內緩激肽水平過高,導致血管出現滲漏,引發水腫,腫脹部位包括手部、腹部、面部、咽喉等,最危險是咽喉,一旦腫脹有可能窒息。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暫時無法根治,只能靠藥物控制病情,降低病發時致命的風險,但最近一項基因療法試驗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有美國藥廠為這個病研發基因治療藥物,近日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10位病人接受靜脈注射,藥物中的有機微粒進入病人的肝臟細胞,以基因剪輯關閉有問題的基因。結果10位病人都情況良好,沒嚴重副作用,病發次數平均減少九成半,只需要一次療程,效果持續至今已經有18個月。 不過第一期臨床試驗主要是為了確認新藥是安全,現時第二期臨床試驗已經展開,以更多病人正式測試藥效,包括將新藥跟安慰劑比較,最快年底就有結果。
- 有線新聞
- 2024年01月31日
攝影師揭加州海域屬大白鯊繁殖場 初生幼鯊身體「白裡透黑」 冀當局立法保育
【有線新聞】大白鯊我們在紀錄片見得多,但剛剛出生的大白鯊是甚麼樣子,原來不是很多人見過。有生態攝影師在美國加州海域首次拍攝到一條初生的大白鯊寶寶,對保育而言有重大意義。我們見過的大白鯊都是成年,如果大家好奇大白鯊寶寶是怎樣,眼前這條就是答案。 牠身長只有1.5米,大約是成年大白鯊的四分之一。平時大白鯊之所以叫大白鯊,因為牠們腹部那面是白色,但大白鯊寶寶驟眼看來全身也是白色。不過如果細心點看,會發現是白裡透黑。 其實大白鯊寶寶的背一樣是黑色。表面的白色是一層膜,是大白鯊媽媽子宮的乳液。正因為連這層白色乳液也未脫落,專家才知道牠出生不足一日,甚至只是出生了數小時。 這段影片是在去年7月拍攝,位置是美國加洲中部海域,距離岸邊約300米。近日正式發表觀察報告。 大白鯊繁殖的海域分布相當神秘,基本上沒人知道牠們在哪裡分娩,自然亦沒人見過剛出生的大白鯊。今次除了是首次見到野生大白鯊寶寶,亦是一個最直接的證據,證明這個海域是大白鯊的繁殖場之一。 專家表示,既然知道這個海域如此重要,希望當局可以立法保護。例如在繁殖季節禁止船隻騷擾,確保大白鯊媽媽可以安心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