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4月24日
英美加共同研低成本「超壓氣球望遠鏡」 可停空中約百日 影像質素媲美哈勃
【有線新聞】想探索太空,除了用地面望遠鏡或發射望遠鏡上太空,以後有個新選擇,天文學家發明了新式高空氣球望遠鏡,避開大氣層阻隔,影像質素貼近太空望遠鏡,但成本更低。 望遠鏡要突破大氣層的遮擋,不一定要射上太空,用氣球吊上高空一樣可以,但一般高空氣球不夠耐用,只能在空中支持數天。直到美國及加拿大的太空總署聯同英國杜倫大學等多間院校,研發了這種「超壓氣球望遠鏡」。 關鍵是特製的超壓氣球注入氦氣之後,可以連續在空中停留100日,將「氣球搭載望遠鏡」變成現實。氣球連同望遠鏡於4月16日升空,停留高度33.5公里,相當於穿過九成九以上的大氣層。最近傳回首批照片,包括劍魚座方向距離我們16萬光年的蜘蛛星雲,還有烏鴉座方向六千萬光年以外的觸鬚星系,它其實不是單一星系,而是一對正在相撞的星系。 以氣球代替火箭將望遠鏡升上大氣層邊緣,影像質素直迫哈勃這類太空望遠鏡,但成本只需千分之一,維修保養也容易得多,可能是未來望遠鏡的新趨勢。
- i-Cable
- 2023年04月21日
星艦飛船解體 SpaceX澄清爆炸非事故 人手啟動安全機制防「整艘墜毀」
【有線新聞】SpaceX回應星艦飛船測試期間爆炸指並非失控造成,而是控制人員指揮引爆,是一種安全措施,旨在保護地面的民眾。 星艦飛船之前的所有測試也沒搭載過附加的推動火箭,今次是首次搭載第一級推進器,以完整的推力升空。星艦飛船的第一級推進器稱為「超重型推進器」,由33枚猛禽火箭組成,足以將150公噸負載,送上太空甚至火星。雖然發射本身尚算順利,但升空之後發現33枚火箭之中有6至8枚先後失靈,不足以將星艦飛船送上軌道;飛船開始下墜及打轉,最後爆炸。 不過根據SpaceX的聲明,爆炸本身不是失控造成,而是控制中心發出指示,要飛船及火箭一同自爆,稱為「飛行中止系統」,是一般飛船也有的安全機制。作用是當確定飛船即將墜毀時,以自爆裝置空中解體,避免整艘墜落後造成傷亡,所以爆炸不是事故造成,反而是安全措施發揮作用。 由於飛船在自爆前控制中心已經獲得大量數據,所以SpaceX形容測試是成功,足以成為下次測試的基礎。
- i-Cable
- 2023年04月20日
瑞士學者研中風者復康耳機 刺激迷走神經重建迴路 助壞死細胞工作轉移
【有線新聞】瑞士有學者發明了中風病人專用耳機,透過外耳刺激迷走神經,加快重建神經迴路,幫助病人復康。 中風令部分神經細胞壞死,影響活動能力,但大腦可塑性很高,反覆練習足以改變神經迴路,將壞死細胞的工作轉移到沒受損的細胞,重拾部分活動能力,這個就是中風後復康訓練的原理。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者為中風病人發明了一種隨身裝置,可以加強復康訓練的成效。裝置包括手帶及耳機,手帶是動作感應器,至於耳機發出的不是聲音,而是電脈衝。當用家完成一個訓練動作,手帶感應到之後會通知耳機,然後耳機以電脈衝同步刺激外耳的迷走神經。因為迷走神經分支伸延到多個大腦區域,電脈衝可以刺激更多神經細胞,加快重建神經迴路,將復康訓練成效放大,活動能力恢復得更好。 這套裝置是非入侵式,不需要做植入手術,用的時候不一定要專業人員在場,只要配合手機程式,專業人員可以遙距監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打算為這項技術成立初創企業,今年夏季展開測試。
- i-Cable
- 2023年04月19日
美國追蹤鯨魚採「空投」新技術 無人機飛近貼標籤減騷擾、風險
【有線新聞】為了觀察鯨魚生態,美國當局採用新技術以無人機接近鯨魚,在鯨背貼上追蹤標籤,提高鯨魚研究的效率,而且對人和鯨魚也更安全。 以小船接近鯨魚,由專人站在船頭,手持一支長棍,捉緊鯨魚露出水面的一刻,敲一敲鯨魚的背部。他們不是傷害鯨魚,而是要在鯨背貼上追蹤標籤,用來研究鯨魚生態。標籤除了追蹤位置,還會記錄鯨魚身處的水深及水溫,以便了解牠們的習性。但站在船頭始終比較危險,而且船隻開的太近,亦會令鯨魚有壓力,所以美國的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近嘗試以無人機協助,當鯨魚浮出水面,就瞄準背部空投追蹤標籤。 測試期間,29條鯨魚有21條成功,無人機平均只是需要2分45秒就將標籤貼到鯨魚身上,而遙控無人機的人全程留在船上面,和鯨魚保持500米距離,不只研究人員更加安全,鯨魚受到的騷擾亦大減。如果這種方法得以普及,海洋專家就可以更容易大規模監測各種鯨魚的生態。
- i-Cable
- 2023年04月18日
美國太空總署首發現土星大氣層局部發紫外光 或土星環間接造成
【有線新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土星的大氣層原來一直局部發出紫外光,可能是土星環間接造成。 人類對土星的探索已經持續數十年,但美國太空總署發現有些現象其實一直在我們眼前,只是最近才有人注意。天文學家整合由1980至2017年來自無人太空船航行者1號、卡西尼號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土星的觀測數據,發現只是看紫外光信號,土星的表面其實是這樣。白色最「光」的部分代表紫外光最強的區域,意味土星的北極圈以及北緯30度一帶,原來一直散發較強的紫外光,光源是大氣層之中的氫。 研究人員相信這個現象是土星環間接造成,土星環有不少冰粒,當這些冰粒受土星引力牽引,有如流星一樣墜落大氣層,會摩擦及加熱空氣中的氫,令氫原子發出紫外光。 天文專家表示這個現象的啟示就是將來觀察其他系外行星,如果發現大氣層有類似的紫外光,可能意味這顆行星同樣是有「環」。
- i-Cable
- 2023年04月17日
美學者改良「無痛注射」技術 鋁矽酸鹽藥引減人體負擔 適用於化療藥
【有線新聞】美國有學者發展出新的「無痛注射」技術,不需要針筒就可以皮下注射,成本比同類技術低,適用於更多藥物,包括化療藥。 注射是否一定要打針?小朋友固然怕痛,大人有時也會抗拒。早於1960年代已有無針注射的方式,以氣壓將藥水打入皮膚,加快為群眾注射,但因為氣流會濺起體液,有機會傳播疾病,後來以藥粉代替藥水,但需要貴金屬的微粒作為藥粉的載體才可以穿透皮膚,成本較貴,未能普及。 得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學者近日進一步改良氣壓注射,以鋁矽酸鹽取代貴金屬作為藥引,降低成本及減輕人體負擔,混合二氧化碳,以氣壓打入皮下是更安全的無痛注射,老鼠實驗初步證實可行。 這種方法可以用於不同的藥物,例如疫苗針劑一般要冷藏,但是做成藥粉的話可以長時間於室溫存放,節省不少工夫及成本,學者正測試以無痛方式注射化療藥對抗黑色素瘤。
- i-Cable
- 2023年04月14日
美學者揭蝴蝶魚非珊瑚天敵 糞便微生物藏「玄機」 或可成珊瑚健康救星
【有線新聞】無論是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生態,有時都未必敵友分明。美國有研究發現一些吃珊瑚維生的魚,原來同時是珊瑚健康的「救星」,關鍵在於這些魚的糞便。 在珊瑚礁附近經常會見到這類蝴蝶魚,牠們吃珊瑚維生,傳統上是珊瑚天敵,威脅珊瑚礁存活。但萊斯大學的學者發現事情並非表面那麼單純,他們早前於法屬波利尼西亞考察當地珊瑚礁,收集蝴蝶魚留下的糞便,分析結果顯示糞便當中含有大量珊瑚賴以生存的微生物。 珊瑚和不少微生物有共生關係,包括一些藻類,角色有如人類的腸道細菌,有助維持珊瑚健康。但珊瑚不會移動,如何從環境補充微生物?原來蝴蝶魚就是其中一個渠道。 蝴蝶魚穿梭珊瑚礁,雖然會吃掉小部分珊瑚,但是作為回報,蝴蝶魚會透過排泄物大範圍散布有益的微生物,就像蜜蜂傳播花粉一樣。單是一種蝴蝶魚,在六個泊車位的範圍,每日可以散布一億個微生物。 研究人員想到這種機制或者可以發展成一種療法,將蝴蝶魚的糞便人工散布到已經吸引不了魚的白化珊瑚,或者可以拯救垂死的珊瑚礁。
- i-Cable
- 2023年04月13日
美學者發明「藝術糖」加木屑作即棄餐具 強度比塑膠高 放水浸七日可自然分解
【有線新聞】不少即棄餐具都是塑膠製造,美國有學者發明了一種替代物料採用純植物成分,強度比塑膠更高,在水裡面數小時就會分解,適合用作即棄餐具。 製作甜品及蛋糕的時候會用到這種裝飾用的糖漿,坊間通常稱為「藝術糖」,是一種由紅菜頭提煉的代糖,開成糖漿放涼之後會凝固,稍為加熱便會融化,方便塑造成各種形態,不過它很脆弱,而且遇水即溶,只可以用來觀賞。 但原來只要多加一種材料,藝術糖就不只是裝飾。美國的樹城州立大學學者在藝術糖中加入木屑,造成顆粒,再以類似塑膠加熱成形的方式造成各種形狀的製品,這種新材料雖然是純植物成分,但是強度相當高,甚至高過PET及PVC這些塑膠。如果在成品表面塗上一層纖維素,可以克服遇水即溶的問題,在水裡面7 日才會自然分解,用來製作即棄餐具的話有望大大減少塑膠垃圾,研究已在美國化學學會發表。
- i-Cable
- 2023年04月12日
美國太空總署公開至今最清晰清晰天王星照片 首發現疑似風暴特徵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公開至今最清晰的天王星照片,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見到天王星大氣層從未曝光的細節。 八大行星中、天王星距離太陽排第七,直徑約是地球的四倍,主要由氣體組成。人類算是探訪過天王星一次,指的是航行者2號1986年掠過天王星。 在地球角度看,天王星的自轉軸橫向,所以外圍像標靶一樣的圈,其實是天王星的環。至於天王星的大氣層,當年的照片只是看見一片藍色。但是37年後的今天,人類有能力看得更清楚。這幅是韋伯太空望遠鏡最新傳回來的天王星照片,天王星已知有13個環,這幅相見到其中11個;而大氣層亦呈現更多細節,面向畫面的天王星北極有一些白色區域,應該是類似雲的物體,而這些「雲」的邊緣有兩點是特別光、可能是風暴,是首次發現的天王星特徵。 太空總署表示這幅相的曝光時間只有12分鐘,以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能力,今次看見的天王星只是冰山一角,將來可望有更多發現。
- i-Cable
- 2023年04月11日
美專家發明溶解微型藥丸 定時於體內釋放藥物 精確控制劑量及服藥時間
【有線新聞】病人忘記按時服藥,輕則影響療效、重則危及健康,為了確保藥物劑量穩定,美國有專家發明了一種微型藥丸,可以預先設定溶解時間,定時於體內釋放藥物。 在這堆藥丸底下的並非鉛筆筆芯,而是皮下注射用的一般針頭,藥丸的闊度只有十分之一毫米,是萊斯大學的最新發明。 病人按時服藥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其實有一半的病人也做不到,違反服藥指示造成的死亡,單在美國估計每年多達10萬宗。但如果有這種微型藥丸,病人就不怕忘記服藥,藥丸的殼以3D打印製造,是圓柱形的容器,材料是一種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只要調整聚合物的配方,可以控制其在體內溶解的時間。微型藥丸可以用一般針頭大批注射,譬如用100顆微型藥丸,全部封裝同樣的藥物,但藥丸的殼有五組,每20顆一組,每組溶解時間相隔一日,那就可以一次過注射5日劑量,自動攤分5日釋放,不需要病人記住服藥時間。 由於藥丸大小只有0.1至0.4毫米,足以鎖定在指定位置,適合用來封裝化療藥,注射到腫瘤內,可以精確控制化療劑量、減輕副作用,研究獲美國衛生部門資助。
- i-Cable
- 2023年04月10日
尼泊爾實驗室與無人機企業 為古廟建3D數碼模型 助修復重建
【有線新聞】一家無人機企業與尼泊爾飛行實驗室合作,利用3D掃描技術為當地一幢古廟建立3D數碼模型,方便修復重建,協助保存文化遺產。 尼泊爾境內有10個古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但2015年的7.8級大地震,除了造成當地逾萬人傷亡,亦導致逾6,000幢建築物受損,包括千年古廟昌古納拉揚廟。昌古納拉揚廟位於尼泊爾巴克塔普爾區北部山丘上,建於公元464年,被稱為尼泊爾最古老廟宇,可惜當時無任何文件詳盡記錄古蹟的建築細節,令當局難以開展重建工程。 有無人機企業與尼泊爾飛行實驗室合作,利用3D掃描技術為昌古納拉揚廟建立詳細的3D模型留下數碼記錄,只要在建築物四周設定掃描範圍,無人機會按設定圍繞建築物飛行,自動以3D掃描記錄古蹟的大小和體積等數據,利用數據建立3D模型後,當地政府和保育組織就更容易修復古蹟和記錄隨時間發生的結構變化。 完成昌古納拉揚廟的模型後,尼泊爾飛行實驗室將繼續與當局合作,為其他古蹟建立數碼模型,協助保存文化遺產。
- i-Cable
- 2023年04月07日
美研AR頭戴式裝置 予用家「透視眼」尋物品 準繩度達96%
【有線新聞】記性不好的話,很多時放好東西就忘了位置,美國有大學研發一款AR技術裝置 ,幫助用家尋找物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名為「X-AR」的頭戴式裝置 ,利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再結合電腦視覺及無線感測功能,賦予用家X光般的「透視眼」看到隱藏的物件。 戴上X-AR眼罩的用家在懸浮介面中選擇目標物後,根據系統指示走向物品的所在位置,成功把它拿到手後,眼罩就會驗證正確與否,辨識物件的準繩度高達96%,另外測試結果證實X-AR能夠將隱藏物品定位精確至10厘米內。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AR眼罩有望應用於不同行業,從而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譬如倉務員及零售店員戴上眼罩後,便能迅速從雜物堆積如山的貨倉內或凌亂的貨架上找到特定的貨品。工廠的技術員亦能在眼罩的協助下,找到正確零件來組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