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6月13日
日本初創建築公司提「海上都市」 衣食住行自給自足 目標2030年開始興建
【有線新聞】為了應對海平面升高,日本有初創建築公司提出「海上都市」計劃,可以容納一萬人居住,有自己的農業及能源設施,務求衣食住行也自給自足。 全球變暖加快冰川融化,令海平面持續上升,美國科學組織「氣候中心」估計到2050年,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沒。 作為島國的日本,當然感受到這個威脅,與其無止境將人口遷居到內陸,不如反其道而行,在海上建造新一代都市。這個構想來自日本的初創企業,是個巨大浮水城市,直徑1.58公里,面積相當於香港的尖沙咀加佐敦,可以讓1萬人定居,兼且容納3萬個遊客。 它的外圍是個巨大的環形浮台,上層是主要的居住空間,下層是城市的數據中心,可以直接以海水冷卻。環的裡面有如一個大型避風塘,容納各種浮水建築設施,包括醫院、學校、農場等,整個結構無懼海平面上升,甚至足以抵禦一定程度的海嘯。 這項計劃稱為「同源都市」,意思是衣食住行,醫療及能源,全部可以在市內解決,自成一個經濟圈。 現時計劃已經網羅了各個範疇的企業與學者組成聯盟,包括東京大學的專家,目標是2027年獲政府開綠燈,2030年開始興建。
- i-Cable
- 2023年06月12日
奧地利工程師研多軸飛行器 「滾筒」組成推進器 飛行時可減少噪音
【有線新聞】奧地利有工程師研發了這款別開生面的多軸飛行器,它的推進器不是螺旋槳,而是數個「滾筒」,飛行時更加靈活,而且可以減少噪音。 驟眼看,以為它是一架車,不過當4個輪開始轉動,它不是向前走,而是向上浮起。它其實是多軸飛行器,出自奧地利一間初創企業,每個滾筒也是個橫軸旋翼,主軸連著5塊槳翼,當主軸轉動,槳翼向前划產生推力。和螺旋槳不同的是,只要改變5塊槳翼的角度,就可以瞬間改變推力的大小及方向,主軸轉動的速度不需要變,節省能源,而且比較靜。 團隊近日獲奧地利當局批准可以在戶外測試,第一件事就是量度噪音水平,結果單一旋翼滾筒在100米外對人耳的噪音降至不足60分貝,相當於兩個人對話的程度。團隊相信這種更安靜的飛行器比起大型多軸機,更適合在城市載人穿梭。 橫軸旋翼的概念早於一百年前已經存在,但要精確控制槳翼角度並不容易,直到近代有電腦控制系統才做到。
- i-Cable
- 2023年06月11日
英格蘭除草機賽車創辦50周年 30車手角逐季賽
【有線新聞】駕車在村莊鬥快入彎,會否難過在山路飄移呢?英格蘭薩里郡舉行了一場另類的賽車。 駕駛著它們來飄移,能否取得最好的線入彎呢?看清楚,原來在草地上飛馳的不是GTR或AE 86等跑車,而是一部部除草機。 這一年正好是創辦除草機大賽的50周年,首場季賽在英格蘭薩里郡一條村莊舉行,這裏沒有五連髮夾彎,簡陋的賽道和引擎才是比賽的靈魂核心。 英國除草機比賽協會主席拉特克利夫說:「這運動引人開懷正因它很古怪,我們在泥土上、顛簸的田地上,這不是柏油路那類情況,我認為這正好吸引大家怪氣的想法,或英格蘭人怪氣的特質。」 這項除草機大賽是英國最早期的賽車項目之一,1973年創立後,再發展出一系列錦標賽、冠軍賽等,比日本秋名山鬥車更有歷史及規模。
- i-Cable
- 2023年06月09日
遇車禍致雙腳癱瘓12年 瑞士專家替男子植入裝置「搭橋」 終重拾部分活動能力
【有線新聞】一位雙腳癱瘓12年的男人透過參與瑞士一項研究,於大腦及脊髓植入裝置後,雙腳重拾部分活動能力,可以站起來甚至借力步行。 現年40歲的奧斯卡姆12年前遇上一場單車車禍,傷及頸部脊髓,最終雙腳癱瘓,但現在他可以重新練習步行,因為有人為他斷裂的神經「搭橋」。奧斯卡姆於數年前起參與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專家當時在他受損的脊髓部位植入電極裝置,作用類似一條橋,令神經訊號繞過受損部位,再次傳達到下肢,雖然各個肌肉的反應能夠同步令雙腳可以簡單活動,但與原有神經訊號始終有別,動作相對較生硬,觀感有點像機械義肢。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專家決定多走一步,在奧斯卡姆的大腦也植入電極,直接在源頭讀取神經訊號,無線傳輸至體外的隨身電腦,經人工智能分析後才轉駁到脊髓的電極,一輪工夫令到達雙腳的訊號更流暢,動作變得更加自然。奧斯卡姆表示,以前是電極刺激控制自己,現在終於覺得是自己在控制電極刺激,往後奧斯卡姆只要繼續練習,原則上會適應得愈來愈好。
- i-Cable
- 2023年06月08日
歐洲太空總署研新型隔熱罩 摺紙藝術為靈感 可回收人造衛星
【有線新聞】歐洲太空總署由摺紙藝術得到靈感,研發一款新型隔熱罩,除了保護太空船的返回艙,亦可以回收人造衛星。 太空船返回地球時,因為引力的關係以極高速度進入大氣層,產生攝氏過千度的高溫,所以返回艙底部有隔熱罩,保護裡面的太空人。為了發射時節省火箭空間,隔熱罩的面積只會和艙底一樣大,但歐洲太空總署想到一種新設計,就是以摺紙形式,製作可以伸縮的隔熱罩,在返回大氣層時才完全張開,面積遠大於返回艙本身,隔熱罩的材料是高溫合金,因為面積夠大,熱力可以攤分,加快散熱,如果沒受損,下次可以重用。 這款隔熱罩還有另一個用途,假設想在太空做植物實驗,現時只能於太空站做,不可以在人造衛星做,因為人造衛星返回地球時會燒毀,無法回收裡面的植物,但這種摺疊式隔熱罩可以加裝於人造衛星,令其免於燒毀,隔熱罩甚至有降落傘的效果,方便在海面回收,取得裡面的實驗成果。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會在今年內將隔熱罩發射上太空,接受返回地球的考驗。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世上咬人最痛昆蟲「子彈蟻」 專家發現神經毒素針對人類痛覺 有助研發止痛藥物
【有線新聞】世上咬人最痛的昆蟲「子彈蟻」,澳洲有專家發現這種蟻咬人時分泌的神經毒素專門針對人類的痛覺,這個發現可能有助研發更有效的止痛藥物。 單看這隻蟻的樣貌就知道牠並非善男信女,牠是南美洲的特有品種,不只體型比一般蟻大,有人形容被牠咬好像子彈打中般痛,所以被稱為「子彈蟻」。昆蟲學界普遍認同牠是世上咬人最痛的昆蟲,被蜜蜂叮一般痛10分鐘,但被子彈蟻咬可以痛足12小時,足以讓人痛得冷汗直冒。 人類很早知道子彈蟻咬人時和毒蛇及蠍子一樣,會分泌神經毒素,但昆士蘭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子彈蟻的神經毒素於分子層面的作用比較特殊,這種毒素不是攻擊一般神經,而是集中攻擊負責痛楚感覺的神經,令痛楚訊號維持活躍一段長時間,所以被咬的人會痛很多個小時。蛇及蠍子的神經毒素也沒這種機制,是子彈蟻的獨門絕技,足以趕走體型比自己大的獵食者。 學者認為這次發現令人類更了解痛楚的運作,有助將來研發更好的止痛藥,尤其是針對長期痛症的藥。
- i-Cable
- 2023年06月06日
美大學完成「天地供電」實驗 以衛星將太陽能傳至地面 未來研於太空建發電站
【有線新聞】美國加州理工完成首次「天地供電」實驗,用人造衛星將太陽能由太空無線傳送至地面,是太陽能太空化的重要一步。 地面的太陽能發電站就算規模再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半時間有日照,但是如果將太陽能板部署於環繞地球的軌道,只要一直調整面向是有可能長年日照,問題是如何將電力傳回地面。 為了驗證相關技術,加州理工於今年1月初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它擁有自己的太陽能板,以及輕量化的微波發射器,原理是將太陽能板獲得的電力轉化成微波,將能量射向指定位置在遠處產生電力。為了檢查儀器是否運作正常,團隊先小試牛刀以微波隔空「點亮」衛星內的一盞燈,證明儀器可以在太空運作。然後加大功率,正式嘗試將微波射向地面,目標是加州理工其中一幢校舍的天台,結果天台的接收器成功收到來自衛星的電力。 今次結果顯示,由太空將電力隔空傳至地面原則上可行,下一步是設計適合於太空大規模部署的太陽能板,如果能夠於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不只24小時也可以供電,甚至可以用隔空傳電技術,直接供電予偏遠及受災地區。
- i-Cable
- 2023年06月05日
加拿大裝甲車生產商推防地雷裝甲車 農夫車改裝而成 車底強化設計可抵地雷引爆
【有線新聞】加拿大一間裝甲車生產商推出這款防地雷裝甲車,車底有強化設計,就算有地雷引爆都不會威脅到車上的人。 汽車最脆弱的部位是車底,一旦底盤被攻擊,車上的人九死一生;於伊拉克及阿富汗,美軍裝甲車遇上地雷或土製炸彈,亦難免有傷亡。 大約自2007年起,各種「防地雷車」應運而生,問題是成本比一般裝甲車更高。為了降低造價,加拿大一間裝甲車生產商想到以改裝代替由零開始,將福特F-550農夫車改造成防地雷裝甲車。車內可以載10個人,車殼及車窗也加了防彈處理,可以抵禦30米外射過來的穿甲彈;另外和其他防地雷車一樣,底盤改成V形,中間低兩邊高。一旦有地雷在車底引爆,可以將爆破威力向兩邊卸開,實際測試顯示就算是6公斤的炸藥於車底爆炸,車身只是劇震,沒有起火或解體。雖然車頭引擎有損毀。 但司機位及後座車廂也力保不失,這款防地雷車近日於加拿大一個防務展覽亮相,除了軍用,亦開放予民用。
- i-Cable
- 2023年06月02日
法國學者普查海洋微生物 基因排列揭種類比陸地多 對評估氣候舉足輕重
【有線新聞】人類身上有不少微生物,海洋世界的動物也一樣,法國有研究走訪多個珊瑚礁首次為海洋微生物做普查,根據排列出的基因,發現海洋微生物的種類甚至比陸地更多。 我們平時說「生物多樣性」通常不會想起微生物,但細菌、真菌、藻類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以往人類對陸上微生物掌握比較多,今次嘗試將目光轉向海底。 法國索邦大學的學者2016年組織考察隊,到訪太平洋其中99個珊瑚礁,收集了五千多個生物樣本,包括珊瑚、魚類及浮游生物,逐一分析有哪些微生物聚居。 學者花了幾年時間做基因排序,近日發表初步結果,在五千多個樣本之中,來自微生物的DNA,包含了近29億個基因序列。這個數量非常巨大,甚至比全球已知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多四分之一,即是之前人類記載的海洋微生物只是冰山一角。 今次結果為海洋生態帶來新見解,當氣候變化衝擊大海,海洋微生物的反應舉足輕重,評估氣候影響時不能忽視。
- i-Cable
- 2023年05月31日
星南洋理工校舍成亞洲最大木建築 佔地約6個足球場 屋頂太陽能板年產逾50萬度電
【有線新聞】新加坡這棟新的大學校舍成為全亞洲最大型的木建築,木材的來源符合可持續發展,加上屋頂的太陽能板能源「自給自足」,大大減少碳足跡。 這棟全亞洲最大的木建築「蓋亞」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的新校舍,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大樓的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大地之母,設計上採用多種環保元素,以減少碳足跡和能源消耗。 蓋亞樓高6層,佔地逾46萬呎,即約6個足球場,主要建築材料為複合木材,木材預先在工場加工,以減少施工期間的碳足跡。為了環保,木材表面並無任何保護塗層或油漆,但橫樑上額外鋪了一層木,一旦發生火災,表面的木先被燒焦,保護裡面的橫樑建築結構不會受損,所有木材的來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碳足跡少過一般混凝土建築。外牆則採用大量玻璃,以最大限度引入自然光,有日照時室內基本上不用開燈,加上多個陽台和通風井等開放區域,可引入自然風以降低溫度,減少能源消耗。蓋亞屋頂安裝的太陽能板據報每年可生產逾50萬度電,足夠供應校舍的耗電量有餘,獲新加坡政府評為綠色建築獎最高級別的「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美科學家監測象鼻海豹腦電波 發現靠深潛閉氣短暫小睡 避開天敵免成獵物
【有線新聞】野生動物熟睡時最容易被獵食者突襲,美國有科學家發現象鼻海豹潛入深海時會分開多次小睡,避免天敵乘虛而入。 象鼻海豹在繁殖季節會一直留在岸邊,基本上不會下水,這段時間牠們一天可以睡10小時,。但到了覓食時期就相反,象鼻海豹會連續在海中8個月,期間完全不需要上岸。 問題是象鼻海豹有別於鯨魚及海豚,牠們不懂一半大腦休息,另一半清醒,但又要避開鯊魚這類獵食者,那麼象鼻海豹如何睡覺呢?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記錄象鼻海豹的大腦活動,揭示牠們獨特的睡眠習慣。 研究員為13隻幼年雌性象鼻海豹戴上裝有感應設備的帽,監測牠們在深海時的腦電波活動,結果發現海豹每次深潛時會屏住呼吸短暫小睡約10分鐘,當牠們過渡至快速眼動睡眠 ,因為肌肉暫時癱瘓,身體會開始螺旋式下降,但下沉到海洋深處反而有助避開獵食者,直到體內的氧氣即將耗盡時,象鼻海豹就會開始清醒,浮出水面呼吸。 在海中的日子,象鼻海豹平均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和陸地上每天睡10小時形成強烈對比,研究已刊登於《科學》期刊。
- i-Cable
- 2023年05月29日
德國專家研發機械水母 靠水流吸起海洋垃圾 珊瑚礁等脆弱環境都適用
【有線新聞】如果塑膠垃圾散落到珊瑚礁,清理工作非常困難。德國有專家研發了一種機械水母,靠水流吸起垃圾,減少干擾海洋生態。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每年至少有1,400萬噸塑膠流入大海,佔所有海洋垃圾的80%,威脅海洋生物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德國的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在自然界尋找靈感,研發出一款機械水母,清理海洋深處的污染物。 機械水母約等於手掌大,內置的6個電動液壓驅動器,扮演「人工肌肉」的角色,可以收縮和擴張,使其如同真正的水母般在水中自由移動,速度可達每秒6.1厘米,比其它同類型的機械人更快。 機械水母幾乎不會產生噪音,加上非接觸式的設計,可以輕易地收集垃圾碎片,以及魚卵等易碎生物樣本,適合用於珊瑚礁等脆弱的環境,減少干擾海洋生態。 機械水母既可以單獨運作,也可以聯同其他機械人搬運較大型的垃圾,目前研究人員正探討其無線充電的可能性,研究已刊登於《科學進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