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3年08月28日
荷蘭研究發現枯梨樹作人工魚礁 可成海洋生物「安樂窩」
【有線新聞】樹木枯萎之後有可能以另類形式滋養生命。荷蘭有研究發現將枯萎的樹沉下海底可以充當人工魚礁,成為海洋生物的安樂窩。 一片平坦的海床,生物多樣性有限,所以珊瑚礁以至各種海底岩礁也是珍貴的福地,有利甲殼動物依附、吸引不同魚類覓食,但因為拖網等人為破壞,大量天然礁石被掃蕩。不過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同樣是人類留下的沉船遺骸通常會演變成生態樂園。目睹這些畫面的海洋學家開始嘗試以各種方式製作人工魚礁部署海床,例如用混凝土組件、舊輪胎等。 最新的嘗試來自荷蘭,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學者想到以枯樹做天然魚礁材料,他們注意到梨樹的枝幹比較複雜、適合用作魚礁,於是收集了192棵枯萎的梨樹修剪成金字塔形狀,加重底部後沉入海底。五個月後學者吊起枯樹,發現它們果然成為了魚礁,有15種生物依附在上面,包括藤壺及海星,枯樹附近也吸引了多種魚類棲息。專家形容今次試驗很成功,下一步是研究枯樹魚礁一直放置在海底的話,多久才會自然分解。
- i-Cable
- 2023年08月23日
全球年棄約54噸咖啡渣 澳洲學者「變廢為寶」 高溫分解加入混凝土、強度較傳統高三成
【有線新聞】澳洲有學者提出強化混凝土的新配方,用咖啡渣取代部分的沙,不只環保、混凝土強度更高三成。 每次沖泡咖啡後,也會剩下不少咖啡渣,如果家中有花園或者可以當成肥料,但對於店舖及咖啡工業,咖啡渣通常被當成廢物,估計全球每年拋棄54公噸。 在澳洲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有專家發現咖啡渣的「第二生命」,就是用來生產混凝土。混凝土的製造過程需要用到大量的沙,對環境構成負擔,專家想到可以咖啡渣代替部分的沙。先將咖啡渣以高溫處理,再和一般的沙混合,研究試過不同溫度及混合比例,最後發現最佳的方案是以攝氏350度分解咖啡渣用來替代15%的沙,以這個配方生產混凝土,強度可以提高30%。 這個方案不只將咖啡渣廢物利用,亦可以減少從河床挖沙,對建造業是一舉兩得,專家將會進一步測試這種環保混凝土,務求盡快投入實際應用。
- i-Cable
- 2023年08月22日
福島核廢水|料最快4年後抵美加、10年後回流東亞 稀釋處理仍未除「氚」惹疑慮
【有線新聞】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污水排出大海前會經過處理及稀釋,但仍會含有放射性物質,而污水排出後隨海流流動,預計4至5年後會抵達美國及加拿大。 核事故本身不會製造污水,所謂的核污水是指事故之後為了令反應堆保持穩定,必須長年持續大量灑水冷卻,這些水接觸堆芯後變成核污水,加上雨水流入反應堆,核污水以每日過百公噸的速度多年來日積月累,日方表示儲水槽已經不勝負荷,決定將污水處理後排出大海。「處理」指的是用多核素去除設備去除污水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再引入海水作初步稀釋,然後才排出大海。不過核污水中的輻射物質「氚」不能以設備排除,始終會流入大海。 至於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後的去向,中國、荷蘭、西班牙等多國學者根據全球洋流推算,核污水會先向東橫跨太平洋,在4至5年後到達北美沿岸影響加拿大及美國,然後再向西回流,在10至15年後重返西太平洋,影響日本及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另外在流動過程中,核污水會持續自然擴散稀釋,影響範圍增大,但濃度會下降。 氚是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來製造核武,亦會用作醫學上的顯影劑,於大量情況下會危害人體。
- i-Cable
- 2023年08月18日
海王星「雲層」幾乎消失 研究揭組成非水份 雲量與太陽活動周期有關
【有線新聞】海王星上空的雲層近年幾乎完全消失,美國太空總署最新研究指出,海王星的雲量與太陽活動周期有關。 八大行星之中,海王星離太陽最遠,它表面的藍色不是海洋,而是大氣層反射藍光,但如果仔細點看,除了藍色通常有白色的雲;但這幾年雲量下跌得很快,現時海王星幾乎沒雲,如果是一般的四季變化,海王星一季大約長40年,雲量下跌不應該那麼突然。 所以天文學家特別翻查海王星過去29年的雲量數據,終於找到變化規律,原來是跟太陽活動有關。太陽活動的周期是11年,海王星雲量變化的周期同樣是11年,而且兩者的高低潮是掛勾,每次太陽活動高峰期後海王星的雲量也會攀升。 專家解釋,當太陽活躍輻射中的紫外線會增加,當這些紫外線到達海王星,會觸發大氣層的化學反應,所以海王星的雲不是水份,而是太陽紫外線催生的白色煙霧,這就解釋了為何雲量和太陽活動掛勾。 今次結果令天文學家頗意外,因為海王星受到的日照只有地球的千分之一,但是太陽的影響一樣那麼顯著,相信這次經驗亦有助了解其他系外行星的大氣層。
- i-Cable
- 2023年08月17日
NASA小行星探測任務測試「激光通訊」 傳輸快無線電百倍 或成未來太空標準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會測試以激光通訊聯繫地球,驗證遠距離太空通訊技術。 美國下一個小行星探測器預計將於10月發射,目標是距離太陽近5億公里的「靈神星」,這顆小行星的金屬含量極高,引起天文學界的興趣。今次探測器除了研究靈神星,還有一項「支線任務」,就是測試激光通訊。 人類以往所有太空任務也是靠無線電跟地球聯絡,由太空船的座標到火星表面的一張照片,也是以無線電傳回地球,但無線電的數據傳輸速度有限。從火星傳一幅高清照片回地球差不多要等一個半小時,所以美國太空總署正研究以激光代替無線電,作為未來太空通訊的標準。而靈神星因為夠遠,此次任務將會是試金石。 太空總署已經於靈神星探測器加裝了近紅外線激光收發器,探測器於任務期間會測試以激光加載訊息,跨越數百萬公里傳回地球,由地面上特定的天文台負責接收。激光通訊的數據傳輸速度是無線電的10倍甚至100倍,如果順利用於太空通訊,將來月球、甚至火星也可以和地球建立數據高速公路。
- i-Cable
- 2023年08月15日
英國專家發現「滅蚊新招」 癱瘓雄蚊章胺受體 助大規模抑制繁殖
【有線新聞】夏天容易滋生蚊蟲,英國一項研究發現蚊的聽覺有「死穴」,如果針對這個弱點研發除蚊劑,就可以大幅抑制蚊的繁殖。 蚊拍翼時發出的嗡嗡聲,人類可能會覺得煩厭,但對蚊來說是繁殖訊號。蚊是有聽覺,不過牠們聽聲音靠的並非鼓膜,而是用頭上一對觸角,感受空氣振動,從而接收聲音。雌蚊就是靠拍翼時的嗡嗡聲,呼喚雄蚊交配,就算環境嘈吵,雄蚊一樣能分辨雌蚊的拍翼聲,這種聽力是順利交配必須。 倫敦大學學院的專家在分析蚊的基因表現時,發現主宰牠們聽力的關鍵,是稱為「章胺」化合物。章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負責調校雄蚊聽覺天線的硬度,就像收音機追台般,找到雌蚊拍翼聲的頻率。專家認為如果可以循這個方向,發展干擾雄蚊聽覺的防蚊藥,例如癱瘓雄蚊的章胺受體,就可以大規模抑制蚊的繁殖,減少疾病傳播,下一步專家會先嘗試找出,令傳播瘧疾的蚊無法交配的成分。
- i-Cable
- 2023年08月14日
德美研3D動態顯示器 藏過百柱形傳動器塑造形狀 可用於醫療及遊戲
【有線新聞】美國與德國的專家發明了一款3D顯示器,它能顯示凹凸形狀,讓用家摸到文字和圖案。 如果提起「3D顯示器」,你可能想起某種立體投影機,而不是這塊單色板。它是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與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合作的成果,一般顯示器的像素是一格光點,但它的一百個「像素」是一百條伸縮自如的柱,每條柱有獨立傳動器,所有柱的高度由電腦中央協調,呈現靜態或者動態的立體形狀,雖然暫時「解像度」很低,不過這種立體摸得到。 而且你不只可以摸,它還可以和你有互動,因為每條柱也有壓力感應器,就算只有五克的壓力也偵測到,然後以各種反饋回應用家,可以作為某種遊戲輸入裝置,用於擴增實境或虛擬世界。 另外每條柱也能夠以不同頻率震動產生搖晃,甚至輸送帶的效果移動各種物件,可以用於互動教學。如果顯示凸起的文字及圖案,它可以是失明人士的溝通設備。研究人員正嘗試發掘其他應用,例如模擬腸道蠕動,測試腸道手術用的機械人。
- i-Cable
- 2023年08月10日
南韓學者研究攝入微塑膠風險 足以引致大腦發炎、腦細胞死亡
【有線新聞】塑膠微粒污染環境,對健康也有影響,南韓有動物研究發現攝入塑膠微粒,可能會觸發大腦發炎。 塑膠垃圾長期日曬雨淋,加上風浪沖刷,會逐漸碎裂成塑膠微粒,除了污染海洋及泥土,亦會進入食物鏈,已經有證據顯示人類會經日常生活攝入塑膠微粒,問題是潛在健康風險有多大。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的專家透過反覆模擬自然條件,產生不足十分一毫米的塑膠微粒,容許老鼠每日一次、連續攝入一星期,結果發現老鼠體內有個別炎症性蛋白表現水平高了,涉及神經退化及細胞死亡,顯示老鼠大腦有發炎跡象。 另外專家亦以人類大腦細胞於實驗室環境測試,發現如果受塑膠微粒刺激,人類大腦細胞一樣有發炎反應。專家認為結果反映塑膠微粒足以引致大腦發炎及腦細胞死亡,是首次有蛋白層面的證據顯示塑膠微粒對於大腦是一種毒素。
- i-Cable
- 2023年08月09日
NASA改良太空水循環裝置 收集呼氣水份、揮發汗水 尿液也可真空蒸餾
【有線新聞】要實現長途太空旅行,食水補給是個大問題,美國太空總署研發了一種裝置,可以將人類用過的水循環淨化,甚至將汗水及尿液變回飲用水,現時正於國際太空站測試。 人類單是為了維持生命,每日已經要消耗至少5公升食水,如果加上梳洗及清潔,需要的水就更多。而水是一種相當重的物資,對於國際太空站工作的人,以火箭補給食水成本相當高,所以太空站一直有水循環裝置,能夠將93%的水淨化再用,減輕物資補給的負擔。 美國太空總署宣布近年逐步改良了水循環裝置,太空站的通風系統會收集太空人呼氣中的水份以及揮發的汗水,就連太空人的尿液也不放過,經過真空蒸餾系統,加上鹽分排除處理,將尿液中的純水再次分離,多管齊下的結果,現時水循環裝置可以將太空站98%的廢水變回飲用水。將尿液淨化飲用心理上未必容易接受,但負責的太空總署專家表示,經循環裝置處理的食水甚至比地球上的水更加潔淨。 將食水循環率推到極致對將來的太空事業是必須,譬如人類如果要去火星,一程時間要半年以上,途中甚至不可能有食水補給,98%的食水循環率是實現長途太空旅行的基本門檻。
- i-Cable
- 2023年08月07日
美能源部再由核聚變獲淨能量增益 相當於投入能量7成
【有線新聞】美國能源部的實驗室再次從核聚變獲得淨能量增益,而且增益比例有進步,距離商業應用又近一步。 美國加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這幢看起來很普通的建築物,其實是一座巨型的點火設施。所謂「點火」不是指明火,而是將192台激光全部向同一目標發射,而且必須調校所有激光同時聚焦一點,產生攝氏1億度高溫,點著氫的同位素、產生核聚變,192台激光的能量需求極高,但如果可以維持溫度及壓力,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就會高過投入點火的能量,這就是太陽發光的機制,亦是核聚變發電的關鍵。 點火設施於去年12月首次成功獲得能量淨增益,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三名專家表示,點火設施於7月30日的點火實驗再次從核聚變獲得能量淨增益,上次獲得的增益相當於投入能量的五成半,今次再進一步增益達到投入能量的七成。 核聚變不會產生核廢料,是理想的綠色能源,但科學家估計核聚變發電要經濟上可行,能量淨增益需要達到30至100倍,所以前面的路仍然很長。
- i-Cable
- 2023年08月04日
日本專家發明新型萬能膠 用特定紫外線照射即「解鎖」 事後更可重覆黏貼
【有線新聞】萬能膠用途廣泛,但是一不小心黏錯就很麻煩,日本有專家發明了一種用光「解鎖」的萬能膠,只要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照射就可以令萬能膠分開。 萬能膠可以令兩個表面黏實,日常拉扯是分不開,如果「反悔」、惟有用溶解液。但這種新型萬能膠只要一個簡單工序,就可以令黏力慢慢失效。它是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的新發明,是一種有「開關」功能的萬能膠,主要成分是咖啡酸,透過照射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可以改變分子排列方式,切換成黏實和黏不住的狀態。將它塗在想黏實的表面,然後以波長365納米的紫外線照射,黏力才會正式開啟。如果想分開不需要溶解液,只要用波長254納米的紫外線照射,黏力就會解除、不會傷及任何表面。 黏力開啟時、能抵受40公斤的拉力,測試顯示就算濕水也沒問題,而且開關狀態可以不斷逆轉,即是「解鎖」不會令萬能膠報廢,只要再次用「上鎖」波長,就可以重新黏貼於另一個位置。除了方便靈活,學者亦提到另一種應用,例如將來各種產品如果用這種萬能膠黏合,產品壽命完結時就可以簡單解體,各種零件回收再用。
- i-Cable
- 2023年08月03日
秘魯發現新品種史前鯨魚化石 體重逾300公噸 或成地球歷來最重動物
【有線新聞】科學家於秘魯南部發現新品種史前鯨魚的化石,推算體重超過300公噸,比藍鯨更重,可能是地球上歷來最重的動物。 說起地球上古往今來最重的動物一般會認為是藍鯨,但是這條新發現的史前鯨魚有可能挑戰其地位。科學家早於2010年已經在秘魯南部的沙漠發現這種古鯨的化石,經過多年考證後確認化石包括13塊脊椎骨及4塊肋骨,令專家最驚訝的是每塊脊椎骨都重100公斤以上,比一般同尺寸的骨更加重,立體掃描後得知原來這種古鯨的骨是實心,骨質密度特別高。所以雖然牠的體型不及藍鯨,但體重比藍鯨重,最重的藍鯨大約200公噸,但推算這條古鯨在生時重340公噸,是已知地球存在過最重的動物。 根據化石附近沉積物的年代,牠生活在大約3,900萬年前,主要在近岸淺水處覓食,牠的存在顯示這個噸位的巨大生物可能比專家想像中更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