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5日
德國工程學生研單座位電動車 充一次電可駛逾2,500公里 破健力士紀錄
【有線新聞】德國一班工程學生研製單座位電動車,充一次電可以行駛超過2,500公里,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如果重新設計一架電動車,只需要載一個人,純粹追求續航能力的話,充一次電最遠可以走多少公里?可能有人會覺得車上面載多幾個電池,不就可以走更遠,但其實電池相當重,車身太重,行車會更吃電,所以電動車的續航力要整體配合。 在德國的慕尼黑工業大學,一班工程學生挑戰這個課題。首先車殼採用碳纖複合材料,身車重量只有170公斤,外形盡可能符合空氣動力學,風阻比市面大部分汽車更低。電池方面跟一般電動車差不多,但摩打以永久磁鐵代替線圈,提高用電效能。 一切準備就緒,電動車以滿電狀態開動,到第4日行走1,600公里已經追平舊紀錄,但電池仍然有電,於是電動車繼續走,最後行了6日才停下。總路程2,574公里,成為「電動車充一次電最長行程」最新的健力士世界紀錄,全程只是用了15.5度電。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4日
荷企研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 簡化單片雙葉式 風暴中可維持運作
【有線新聞】這個外型相當另類的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是荷蘭一間公司的新發明,它的安裝成本大減,還可以在風暴中維持運作。 風力發電機通常是三片扇葉,但如果簡化成單片雙葉式,生產及組裝也容易得多,成本只需原本的三成,而且同份量物料可以造更長的扇葉。這個構想來自荷蘭一間能源公司,簡化扇葉只是新設計的起點,另一個創意是發電機的支柱,角度並非固定、而是可以自由傾斜。 以往當風力太大,一般發電機為免受損必須停機,但新設計之下當風力增強,扇葉會和直升機一樣產生升力,將支柱拉直、令扇葉接近水平狀態,減少吃風面積,避免吹斷,是一種自動調節的安全機制,所以就算打風也不用停機,用盡每一秒風能。最後就是漂浮式設計,只是用鎖鏈及重物固定位置,部署於水深的海域也沒問題,適合用作離岸風力發電場。 廠商現時已經造出縮小版模型,接受風洞試驗,近日獲得日本一間船公司注資,預計未來兩年會於荷蘭海域測試。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3日
NASA測得一系外行星料有海洋 光譜存微弱「訊號」 或成生命證據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有甲烷及二氧化碳,推斷行星表面是海洋,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證據。 系外行星「K2-18 b」位於獅子座方向、距離地球120光年,在2015年被發現,當時已經知道它跟母星的距離屬於宜居帶,溫度適合孕育生命。近日再多一個正面線索,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以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K2-18 b」大氣層的光譜,發現當中有甲烷及二氧化碳,專家表示如果大氣層有這兩種成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大氣層下面有海洋,有生命的機會進一步提高。不過專家亦提醒,現時未知這片「海洋」的溫度,有可能是太熱,亦有可能完全結冰,要更多數據才可下定論。 另外有一點亦引起專家注意,就是大氣層光譜之中同時有微弱的二甲基硫訊號,這種簡稱DMS的分子於地球是來自藻類等浮游植物,被視為生命存在的印記,但由於訊號太弱,預計要觀測多幾年才可以了解這顆行星有多大機會有生命。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2日
美研植入式微型溫度計 實時監測移植腎臟 免驗血預知排斥反應
【有線新聞】美國的專家為腎臟移植病人發明植入裝置,實時監測腎臟的排斥風險,透過手機發預警讓醫生及早處理。 對於接受腎臟移植的人,就算移植順利、生活恢復正常已經好幾年,仍然有機會出現排斥。現時監測腎臟有否排斥主要是靠驗血評估腎功能,但是要到腎功能下降,代表排斥已經開始一段時間,可能錯過了挽救時機。 為了盡早發現排斥,美國西北大學的學者發明了這種植入裝置,是個微型溫度計,面積比手指頭更小,厚度只有五分之一毫米,將它植入到腎包膜底下可以持續量度腎臟的溫度。 排斥最早的徵兆是發炎,只要腎臟的半日平均溫度比正常高攝氏0.6度,基本上是個可靠的指標代表腎臟即將發生排斥。一旦裝置偵測到升溫,馬上以藍牙經手機發報預警。 動物測試顯示比起傳統驗血,這種方式可以早三個星期發現排斥,醫生及早處理,大大提高腎臟的存活機會。 研究的下一步是裝置的電池,因為耗電量低,原則上可以從體外無線充電,用家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再擔心太遲發現排斥。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11日
美研「機械蚯蚓」自帶鏡頭、感應器 「捐入」飛機檢查引擎 實時傳輸影像數據
【有線新聞】美國有生產商研發「機械蚯蚓」,可以自行「捐窿捐罅」進入飛機引擎內部拍攝,方便檢修所需。 飛機引擎需要例行檢修,但如果每每要拆開引擎才能檢查關鍵零件,便太過廢時失事,另外有時為了調查故障原因,亦需要保持引擎原狀,盡量避免拆開。遇上這些情況,現時通常靠這類工業用內窺鏡,但因前端鏡頭的重量而容易下墜,靈活度有限。 美國飛機引擎生產商「通用電氣航天公司」,宣布開發了這種檢查用的機械蚯蚓,身體好像蚯蚓蠕動,加上自帶吸盤,在不同的曲面也可以爬行,甚至「倒吊」也沒問題。檢查功能方面,機械蚯蚓除了基本鏡頭,還加裝了感應器,可以找出機件表面的裂痕、侵蝕,甚至偵測氣體洩漏,實時傳輸影像和數據。廠商表示希望這款機械蚯蚓可以成為檢查飛機引擎的常規工具,下一步是研究為機械蚯蚓加入修復能力。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08日
北美斑衣蠟蟬蟲災恐蔓延 美國大學研「剋星」機械人 AI辨識卵群無害撲殺
【有線新聞】近年北美洲有一種外來的害蟲,令農民苦不堪言。美國有大學研發出針對性的防蟲機械人,減少牠們的繁殖。 眼前這隻有黑白班點、後翅有部分呈紅色的是斑衣蠟蟬。不要給牠外表騙到,牠是惡名昭彰的害蟲,以廣泛的農作物為食物,包括葡萄及蘋果,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每年就可能造成三億美元損失。斑衣蠟蟬原產自中國和越南,2014年傳入北美,本來於當地缺乏天敵,但現在牠終於有「剋星」。 卡內基美隆大學一群學生用微型電動拖拉機作基礎,研究出這部機械人,懂得自動穿梭田野和森林之外,身上安裝了機械臂,還有人工智能鏡頭。事先學習過700幅斑衣蠟蟬卵群照片,當鏡頭辨識到有卵群,就會伸出機械臂末端的旋轉刷將卵群刮走。機械人最高時速約為9公里,每次充電可運行3至8小時。 斑衣蠟蟬通常在樹木、戶外家具和生鏽的金屬表面產卵,每個卵群大約有30至50個卵,每年在秋季產卵,春季孵化。 斑衣蠟蟬目前集中在美國東部,但據預測牠們將蔓延到整個美國,由於機械人是從源頭消滅蟲卵、不需要用殺蟲劑,可以減少化學污染。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05日
歐洲太空總署發現最閃亮系外行星 雲層由玻璃、金屬組成 表面反光率達八成
【有線新聞】行星本應是暗淡無光,但歐洲太空總署發現一顆至今人類見過最閃亮的系外行星。 行星本身不會發光,但因為多少會反射太陽的光,令它們仍然有機會被看見,例如地球表面會反射三成太陽光,所以只要距離不太遠,在太空仍然見到地球,不過對於今次的主角三成反射率只是小巫見大巫。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系外行星距離我們262光年,當時給它的編號為LT9779 b,它環繞自己的發光母星公轉,但軌道非常近,所以很快公轉一圈,它的「一年」只是等同地球的19小時,與母星很近令它受到強光照耀。 而歐洲太空總署的探測衛星進一步發現這顆行星的反光能力極高,表面反光率高達八成,有如一個鋪滿鏡的球面,是已知最閃亮的系外行星。天文學家估計因為它的表面溫度達攝氏2,000度,連礦物也足以汽化,所以這顆行星的雲層不是水,而是玻璃及金屬,例如鈦,令表面異常反光。要驗證這個理論,下一步是以哈勃甚至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它的大氣成分。
- 有線新聞
- 2023年09月04日
研究揭柏金遜患者眼部神經先衰退 AI辨識提早找出潛在患者
【有線新聞】英國有研究發現柏金遜症患者早在臨床症狀出現前7年視網膜已經有細微變化,透過人工智能偵測可以提早找出潛在患者。 這位女士正在做的不是一般視力檢查,而是眼球結構斷層掃描,能夠清晰呈現角膜、視網膜及視覺神經,可以用來診斷多種眼疾包括青光眼及黃斑病變,但掃描可能看到的不只是眼疾。倫敦大學學院的專家和一間眼科醫院合作,以AI人工智能分析超過15萬幅40歲以上人士的眼球掃描影像,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最先衰退的是眼部神經,視網膜神經細胞層會變薄,肉眼難以察覺這種微妙變化,但是經過大數據訓練的AI就能夠辨識,甚至早在柏金遜症出現臨床症狀前7年,AI已可偵測到眼球掃描影像異常。 學者表示這次是至今最大規模的柏金遜症視網膜掃描研究,證明眼球掃描有望成為檢測工具,及早篩查柏金遜症的潛在高危一族。
- i-Cable
- 2023年09月01日
3D打印仿製「魷魚圈」 氣炸後外脆內煙靭 研究團隊冀減過度捕魚
【有線新聞】這款3D打印的仿製海鮮口感和營養成分都和真的海鮮差不多。 這些由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魷魚圈」都不是由真的魷魚製造。這些黃色「墨水」是由微藻蛋白和綠豆蛋白製成,前者有略帶魚腥味,能夠更好模仿魷魚的味道;後者則可以幫助製作澱粉麵條。將其與含有奧米加3脂肪酸的植物油結合起來,就可以加入海鮮原有的營養。 研究生普爾尼瑪.維賈揚:「我們嘗試了氣炸過的魷魚圈,外層明顯鬆脆,而內裏有點煙靭,這近似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真正魷魚圈。」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指,世界各地的民眾每日食用大量海鮮,過度捕撈導致野生魚類數量大減,缺乏可持續性;加上海洋污染都促使消費者轉向仿製品。 研究人員說現時的海鮮仿製品通常不包含蛋白質,研究小組最近使用豆類蛋白質,希望令產品有更接近海鮮的口感和更好營養。
- i-Cable
- 2023年08月31日
澳洲毛鼻袋熊長時間地底生活 被列極危物種 保育人員首用「透地雷達」透視巢穴
【有線新聞】澳洲有種瀕危的袋熊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地底,為了掌握牠們的情況,當局首次使用「透地雷達」透視袋熊的巢穴。 小心翼翼爬出地面,如果你覺得牠有點畏首畏尾,那是因為牠是穴居動物,每次「見光」也是一次冒險。 澳洲獨有的毛鼻袋熊是全球體型最大的草食性穴居動物,強而有力的爪不是用來獵食,而是用來挖地道,牠們上世紀曾經廣泛分布於澳洲東部,但因為棲息地減少,現時在野外只是剩下315隻,被列為極危物種,比瀕危再嚴重一級,隨時有可能滅絕。 現時碩果僅存的毛鼻袋熊全部生活在昆士蘭的保護區,當地保育部門希望了解牠們多點,但牠們每天有18個小時也是躲在地底,所以保育人員最近引入科技協助,動用透地雷達以無線電波透視地底情況,將地底3.5米深的毛鼻袋熊巢穴首次繪畫成立體地圖,一窺錯綜複雜的地道結構。保育人員表示這種方法可以在不驚動毛鼻袋熊的前提下掌握牠們的習性和最新情況,制訂最有效的保育措施。
- i-Cable
- 2023年08月30日
澳洲引入人工智能山火偵測偵測系統 助識別火頭 制定滅火方案
【有線新聞】全球暖化之下,各地山火變得更頻密,澳洲引入偵測系統,以全景鏡頭配合人工智能,於起火初期識別火頭,盡快通知消防部門。 山火是季節性現象,每年有數個月特別多山火是正常,但受全球暖化影響,山火季節開始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火勢更猛烈。澳洲是其中一個重災區,損失的不只是經濟,於2019至2020年度的山火季,當地有30億隻動物因為山火喪命或者失去家園。為免損害逐年擴大,在澳洲林業重鎮「綠三角」,當地政府首次引入一款人工智能山火偵測系統,以14座觀察站覆蓋整片樹林,每個站配備360度全景鏡頭,24小時由AI監視所有畫面。透過辨識升起的煙就知道有新火頭形成,只要有至少兩個鏡頭拍到,就足以在地圖鎖定火頭位置,馬上通報消防部門,第一時間派人處理,防止火勢失控。AI會根據風勢評估山火的蔓延方向及速度,協助消防人員制定滅火方案,整個系統耗資約5百萬港元,已經在8月開始的新一季山火季投入運作。
- i-Cable
- 2023年08月29日
世上最大口 非洲食蛋蛇「巨口」稱冠 鯨吞比頭大四倍以上的蛋
【有線新聞】蛇可以生吞比自己大的獵物,但哪種蛇才是冠軍?美國有學者找到答案,原來是非洲一種吃蛋的蛇。 提起吞食大型獵物,很自然想起蟒蛇,整隻豬也可以一口吞下肚,不過蟒蛇的體型也很巨大。如果以自身比例計,有種蛇的吞食能力比蟒蛇更強,就是這種「食蛋蛇」。原產地是非洲西部,顧名思義是一種專吃蛋的蛇,目標包括森林之中各種雀鳥的蛋。為了專攻吃蛋,這種蛇放棄了大部分牙齒,無法吃一般動物,但能夠在不破壞蛋殼下生吞大大小小的蛋。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學者發現如果以比例計,食蛋蛇才是世上最大口的蛇,足以生吞直徑比頭部大4倍以上的蛋。食蛋蛇將蛋生吞之後蛋殼會在體內被壓破、消化及吸收蛋液,最後將蛋殼吐出。學者解釋食蛋蛇的下顎骨是左右分開,以具彈性的皮相連,所以可以張開這麼大。因為蛋的熱量一般比動物低,所以必須吞更大的蛋才可以滿足生存需要,令這種蛇演化成吞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