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公屋加租|議員冀分兩階段減輕負擔 何永賢:市民已習慣兩年檢討一次
【有線新聞】房委會建議公屋加租一成,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開會討論,有議員希望房委會考慮分兩階段加租,減輕住戶負擔,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說,市民已習慣兩年檢討一次的頻率。 立法會港島西議員陳學鋒:「檢討兩年一次,但加租一次過加,其實有沒有條件分開加,比如每年加5%,可能大家接受程度會好一些。」何永賢:「其實加租如果說兩年一次,還是每年加一些,其實效果是一樣的,如果我兩年一次,即是有一年是一點都不加,變相可以安樂,一年是完全沒有變化,可能是策略不同的感覺,我們思考一下,不過我覺得大家都習慣了是兩年一次。」 有議員希望房委會「派多粒糖」,將三個月的寬免期延長,何永賢說三個月加幅有寬免,已減少5.7億元收入,房委會未來有多個建屋項目,必須考慮財政平衡。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三層應急機制運作近半年 首5個月收254宗嚴重個案轉介
【有線新聞】政府去年底推出三層應急機制,識別及支援有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截至今年5月底,共收到200多宗校長轉介個案。 醫務衞生局指三層應急機制成立5個多月,已收到254宗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個案,為校長而設的電話諮詢熱線就有93宗求助。同樣於去年年底推出的情緒通熱線18111,平均每日接聽約360個來電,共轉介了250宗個案。 關愛隊將於今年第三季接受精神健康支援培訓,當局亦會與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作,在6個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推出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下學年推新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包括調整各科課時比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等
【有線新聞】教育局公布新編訂《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下學年推行。 指引因應常識科分拆成人文科和科學科,調整各科課時比例建議。亦有建議配合去年底更新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改善學校評估和課業政策。教育局說具體建議包括長假期安排自學任務代替書寫課業,避免長假期後安排測考,每學年最少蒐集一次持份者意見,設機制評估家課量,相信可以創造更多空間促進學生身心均衡發展,會支援學校落實指引更新重點。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愛國教育|政府:暫無計劃立法 議員憂活動多、年輕人未能吸收
【有線新聞】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討論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政府說暫時沒有計劃就愛國主義教育立法,有議員關注現時愛國主義活動多,年輕人未必能有效吸收。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狄志遠:「有時吃得多不代表吃得好,吃滯了,反而有反效果,特別是年輕人經常看到這麼多活動、疲於奔命。」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質和量是並重,量也是需要,問題是有數量也要提高質量。」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陳永光:「發現部份愛國主義教育流於形式,例如有活動只是拉着寫上愛國主義的橫額,拍一張照片就當作愛國活動。」曾國衞:「愛國主義教育是多元多樣,可以有不同形式、內容和做法,可能是口號、形式上,只要能夠達到這個效果也是值得去做的,不會特別說這方面就一定不好。」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HK Express促視障人士落機 再發聲明稱不涉歧視 認執行民航處指引有不足
【有線新聞】香港快運就客機起飛前要求兩名視障乘客下機再發聲明,承認執行民航處指引有不足,強調不涉歧視。 快運說根據指引,如果乘客無能力自行前往緊急出口,或者穿戴緊急求生設備,要有照顧者陪同,事件中地勤及機組人員對兩名視障乘客情況有不同判斷,謹慎起見未能讓兩人乘搭原定航班。在再評估並講解緊急逃生安全程序後,確認兩名視障乘客可獨自安全乘坐客機,隨即安排同日另一航班。快運再就事件致歉指會積極改善培訓,又向兩人全數退還費用,並額外提供一套機票,但未獲當事人接受,快運會繼續溝通,希望妥善解決事件。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醫衞局成立基層醫療署 重新檢視普通科門診服務範圍等
【有線新聞】醫務衞生局轄下基層醫療署正式成立。 基層醫療署承接現有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工作,將與醫管局重新檢視普通科門診的服務範圍,重整健康中心服務,並強化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服務樞紐、個案經理的角色,研究設立社區藥物名冊及社區藥房計劃。又會建立更加有系統的病人轉介機制,制定標準及協定護理流程,同時設立名冊,列出基層醫療專業人員資歷和培訓要求。 當局又成立委員會向基層醫療署提供建議,主席由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擔任,任期為期兩年。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消委會|揭搬屋公司存客戶資料達十年 私隱公署循規審查
【有線新聞】消委會發現有搬屋公司保存客戶個人資料長達十年,私隱專員公署會跟進。 消委會在5月至6月用問卷訪問過百間搬屋公司,只有20間回應,當中一半沒有訂定私隱政策,可能記錄消費者索取報價時提交的相片和影片,包括個人或家庭成員容貌等資料。其中一間表示會保存長達十年,私隱專員公署已展開循規審查,主動聯絡這間公司跟進。 另外消委會說搬屋公司很多時採取「全包價」,最終以超出預期數量為由要求額外收費,建議雙方在合約訂明,減少不必要爭拗。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廠商會「品牌選舉」接受報名 8月底截止
【有線新聞】為表彰本地傑出品牌和激勵企業精益求精,廠商會和旗下的品牌發展局合辦的「品牌選舉」,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8月31日截止報名。 選舉分兩個比賽,創立少於八年的新晉企業可參加「新星選舉」,決賽12月舉行;而創立八年或以上的企業可參加「名牌選舉」,入選企業將在年尾工展會接受公眾投票,再於明年1月進行決賽。明年2月舉行頒獎典禮,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禮。 今屆選舉還邀請商經局副局長陳百里、工業貿易署署長擔任評審團。 廠商會近年推動ESG理念,即「環境、社會、管治」。廠商會說,ESG是良好品牌形象的必要元素,所以選舉亦將企業的ESG表現納入評審準則。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保華建業爆欠薪|路政署外判員工到勞工處求助 指大判、二判拖欠工程費
【有線新聞】保華建業懷疑再涉及欠薪,有路政署外判工人申訴過百人遭拖欠最少一個月工資,有人更4月至今無出糧,已向勞工處求助。 幾十名穿著路政署定期合約制服的工友去到勞工處追討欠薪,職員協助他們填寫資料。這批工人是路政署外判工程的三判「仁利工程」的員工,負責港島區道路管理及維修工程,有工友報稱大判保華建業以及二判公司沒有支付工程費予仁利,令仁利上月無法出糧,涉及大約100名工友,拖欠每人最少兩萬元工資,個別員工更自4、5月起沒有出糧。 分判商工人:「我們做的是政府合約,我就奇怪為何政府合約都這麼賴皮,路政署怎麼搞的?希望可討回公道,讓我們有糧出、有錢交租、有錢吃飯。」 保華建業承接至少22項政府工務及公營房屋工程,其中觀塘安達臣道房協的「朗然」地盤5月底已有工人追討欠薪、申訴多個月無出糧,6月亦有分判商工人聲稱遭保華拖欠工資,向勞工處求助。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過去4年42名政府人員因貪污定罪 楊何蓓茵:15人革職或迫令退休、3人被嚴厲譴責
【有線新聞】2023年涉及政府人員貪污投訴佔投訴總數近25%,有關政府部門的貪污投訴較2022年下跌15%,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指一般九個月內能完成內部調查。 楊何蓓茵:「我們都很注重處理紀律個案的效率,所以我們現在都嚴密監察。我們其實有些新的內部制度,監察部門處理的時間,及他們最後的懲處和違規、違紀的事項是否相稱。一般來說如果需要正式紀律聆訊,我們在部門完成調查到正式完成紀律聆訊,大部份個如果我沒有記錯都是大約在九個月能夠完成。」 2019至2023年有42名政府人員因貪污被定罪,楊何蓓茵指當中15人被革職或迫令退休,3人被嚴厲譴責,10人在定罪的時候已經離開了政府。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仁濟女童縫針後心臟驟停|現留醫ICU 醫管局:沒隱疾、已向家屬致歉 將更新醫療程序指引
【有線新聞】在仁濟醫院縫合頭部傷口後,心臟驟停的女童心悅仍然留醫深切治療部,情況危殆,醫管局首次就事件致歉,指心悅現時需要很多治療支持,又指經檢查未發現她有隱疾,不會排除任何成因。 事隔一個半月,醫管局再召開記者會,首次與院方公開致歉。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就今次不幸事件對她家人是十分困難、是十分艱難的時候,所以在此想再鄭重向心悅、她家人以及大家表達我們的歉意。」 多次被問到事件成因是否涉及人為失誤,醫管局說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高拔陞:「基因檢查結果屬陰性,我們暫時在臨床檢查未發現心悅本身有特別病症、病況,導致發生這次不幸事件,我們也理解較早前警方已從不同方向調查事件,我們會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心悅現時情況仍然危殆,剛過5歲生日,她5月撞傷頭在仁濟醫院縫針時,因為掙扎、由病人助理用手固定,完成後發現心跳停頓,要急救18分鐘才恢復,現時仍在瑪嘉烈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需要很多方面的治療支持。 高拔陞與院方記者會前已經向心悅父母講解最新情況,強調會盡一切所能支援他們。高拔陞:「在醫院一名小朋友接受治療,出現這種不幸情況,醫院一定有責任,所以為何我們認為發生了這種不幸事件,我們應該向家
- 有線新聞
- 2024年07月15日
警兩個月接12宗假冒技術支援騙案 受害者多能以英文溝通 最大一宗失款近千萬
【有線新聞】警方近兩個月錄得超過12宗假冒技術支援騙案,損失金額超過1,700萬港元,騙徒會利用網上廣告,讓受害人誤以為自己的電腦被入侵,繼而遵從指示轉走銀行存款。 「微軟安全警示,您的Window已被封鎖,因電腦受到病毒感染,病毒正攻擊微軟伺服器,請馬上聯絡技術支援,不要關閉電腦。」上網突然聽到系統聲音警示相信任何人都會嚇一嚇,甚至根據指示打電話到技術支援中心求助,不過這些可能只是騙徒的彈出式廣告,令瀏覽器進入全熒幕模式,受害人無論按頁面任何位置都無法離開。 打電話後,騙徒會偽裝技術支援人員和執法人員,以配合調查或保護存款等藉口,要求受害人將銀行存款轉移到傀儡戶口,或者以遠端程式控制受害人電腦,下載電腦檔案甚至銀行資料。 警方過去兩個月已收到12宗類似騙案,涉款1,700萬港元,部分受害人是外籍人士,最大單一案件損失接近1,000萬。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陳純青:「(受害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對英語有充分的溝通能力,原因我們分析是因為現在大眾用的作業系統都是英語為主。」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騙徒會營造出緊張氣氛,令受害人一步步跟從指示去做,就像這宗案件,她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