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增1,327宗確診 多六校有班別須停課 松山府邸彩霞居五院友染疫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1,327宗確診,輸入個案佔141宗,多一名患者離世。再有6間學校個別班級須停課一周,衞生防護中心指現時的停課指引有效,暫時毋需擴大。 由上星期五至星期一上午,學校呈報了408宗個案,其中荃灣柴灣角天主教小學5C班有5名學生確診、3D班亦有3名學生中招;天水圍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早前已有班級要停課,1B班新增2人確診,累計有3人,它們連同另外有4間學校個別班別要停課一周。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暫時觀察到一些學校的傳播不是全校蔓延,星期一早上測試陽性個案都是一百零多宗,總共每日做這些測試的人士有70多萬名學生,個別學校班別之間有一些接觸,需要再多一、兩班學生停課,我們暫時認為這措施是比較有效。」 新增的1,186宗本地個案,有8宗來自4間院舍,其中佐敦谷松山府邸彩霞居時隔3個月再有5名院友確診,44名緊密接觸者需要檢疫。衞生防護中心指每日確診宗數正慢慢上升,張竹君:「現時可能是例如10日、14日才翻一翻,升到多少或何時才會停,這類東西我們暫時非常難估計。」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如果突然間有大量病人需要入院,各聯網可以在數天內迅速調動數千以上病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四立會議員辭職加入下屆政府 政制局稱補選安排適時公布
【有線新聞】四名立法會議員辭職加入下屆政府班子,政府說會適時公布補選安排。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政府會有相關安排、政府會適時公布,選舉委員會依據法例按照當時情況作出安排,謝謝。(有沒有時間表?)這個屆時會安排,謝謝。(你會否留任下屆政府?)多謝關心。」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南丫海難死者家屬入稟高院 再要求召開死因庭尋真相
【有線新聞】三名南丫海難死者家屬入稟高等法院,要求為其中四名死者召開死因研訊。 十年前的南丫海難有39人罹難及近百人受傷,死者家屬一直要求召開死因研訊,死因裁判官前年已決定不會召開,並裁定死者非法被殺。 三名死者家屬入稟高院,要求死因裁判官重新考慮為其中四名死者梁家杰、趙少琼、徐志偉及徐凱盈召開死因庭,申請獲代表21名死者的23名家屬,以及2名生還者聯署支持,希望為事故尋回真相。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故宮博物館互動影像說詩畫 躺龍椅飛越紫禁城 急趨近隨時驚擾畫中馬
【有線新聞】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星期三開幕,市民除了可以欣賞北京故宮文物,還有本地大學團隊獲邀,利用影像呈現中國書畫及皇帝的故事。 常說皇帝後宮佳麗無數,其實也有長情一面,乾隆經常夢到去世的髮妻富察氏,寫了《夢》,抒發對枕邊人的思念,市民之後可以在香港故宮一邊聽這首詩,一邊躺在這張有清朝紋樣的「龍椅」,看著天花板的投影,見到兩人的畫像,還會有動畫帶你飛越紫禁城上空。 這些多媒體作品是香港故宮邀請浸會大學創作,希望利用數碼方式呈現古代書畫,浸大視覺藝術院首席教授邵志飛:「古時的物件可能有點神秘,因為它屬於另一個文化,是跟我們的文化非常不一樣的。為了讓人更容易理解古時物件,我們需要『翻譯』作品,以新媒體作為翻譯的中介,這是一個有效的詮釋方法。」 不只是單向地播放影片,這些裝置還會感應觀眾動作,畫中物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這些取自清朝書畫的馬,展出時只要你慢慢走過去,有些馬可能會停留、望著你,走得太快就可能嚇走牠。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梁美芬稱「香港從不是殖民地」非新說法 政制局認同:市民理解有落差
【有線新聞】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在立法會一個委員會上說,「香港不是殖民地」不是新的說法,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認同市民的理解有落差。 梁美芬:「(香港)回歸前並不是殖民地的地位,引發了一些外國傳媒抹黑、攻擊香港的言論,其實關於殖民地的討論不是一個新的說法,了解國際法的人都知道,1972年聯合國決議很清楚已經將澳門和香港剔出殖民地名單。基本法第一條和序言寫得很清楚,國家是恢復行使主權,不是收回主權,主權從來沒有丟失。」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在這場合再一次說,香港以前不是一個殖民地,回歸前也不是,這其實很多時在回歸前或坊間市民的理解有落差。」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售貨員認去年Telegram煽惑示威堵路 還柙候判
【有線新聞】一名電訊公司售貨員,去年在Telegram煽惑他人參與示威集結及堵路,他承認兩項煽惑他人罪,押後至下月5日判刑。 九龍城裁判法院案情指,39歲被告去年11月在Telegram呼籲他人參加示威,又呼籲司機慢駛等阻塞交通,以抵制疫苗接種等抗疫措施。他承認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及導致公眾地方遭受阻礙兩罪,辯方求情時指,被告並非群組創立人,亦主動取消示威活動,無證據顯示群組影響力大,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希望輕判。裁判官等待索取背景報告才判刑,被告須還柙。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長者津貼9月起合併 合資格長者月領3,915元 料逾64萬人受惠
【有線新聞】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在9月1日合併,合資格長者每月可獲3,915元。 目前約5萬名領取普通長生津的長者毋須再申請,亦可以在9月起每月獲發3,915元,比原來的津貼多995元。長生津合併後,資產限額亦會劃一,單身人士為37.4萬元,夫婦則為56.8萬元。新安排適用於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合共超過64萬名長者可以受惠,本年度開支達314億元。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任內公屋輪候時間升 陳帆稱已盡力 指第五波源頭仍在調查:現不宜談論
【有線新聞】距離政府換屆還有一個多星期,超過一半局長都無法過渡,包括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 任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6.1年,即將卸任的陳帆說已盡最大努力滿足社會對住屋的需求。陳帆:「但時間始終有限,我們做了多少,我相信大家見得到,也知道,我希望交給大家自行判斷。所有工作都有進步空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我們在餘下日子都會堅持下去,做到最後一刻。」 要繼續努力的還有國泰「客機去貨機返」的調查,政府年頭指會徹查國泰有無違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可以向各位保證,是不會、不會不了了之。」但任期只剩不足兩星期,調查結果則仍未有,林鄭月娥:「我要交給運房局回答你。」 陳帆:「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當下我不適宜作公開談論,謝謝。(會否在任期完前有交代?)因有關工作仍在進行中,真的不適宜在公開場合討論。」調查結果不能在現時交代,陳帆則公開讚揚拆局後的兩位新局長林世雄及何永賢是負責任的專業人士。 同樣不會過渡至新一屆政府的有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聶德權:「過去五年出任政治委任官員,深感使命光榮、銘記於心,所以我在此祝願新一屆政府一切順利。」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聶德權稱新聞處處長屬內部招聘 遴選到尾聲 議員倡聶換身分服務香港
【有線新聞】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不會過渡至下一屆政府,有議員在一個委員會上在問及新聞處處長懸空時,建議聶德權以新身份服務香港,聶德權未有正面回應。 金融界陳振英:「關於新聞處處長,現時還未有公布,官方組織其實在新聞工作上都做得比較好,一個是警務處,另一個我熟悉的是金融管理局,他們對外發放訊息都做得較貼地。想感謝聶德權局長,知佢很快就享受人生。」 選委會界別(新民黨)黎棟國:「希望聶局長不要休息太久,其實香港這個社會仍然有許多地方可以發揮。不知你是否有興趣考慮參選立法會議員?」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新聞處處長都是內部招聘,即除了新聞處同事外,整個政府中不論來自一般職系、專業部門或者紀律部隊都可以,有關遴選進行當中,都去到尾聲。」 聶德權又說,大部分首長級公務員以內部晉升方式選拔,是為了提供晉升階梯挽留人才、維持團隊穩定,當局亦會盡可能安排部分職位開放招聘。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六合彩回歸金多寶下周一攪珠 頭獎一注中可獲八千萬元
【有線新聞】下周一攪珠的六合彩頭獎,高達8,000萬元。 馬會表示,下周一攪珠的六合彩回歸金多寶,將有6,000萬元金多寶,估計頭獎基金高達8,000萬元,明日的六合彩攪珠後開始發售。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每百港男一個家庭主夫 全職爸爸Patrick:和孩子一起成長 遠大於金錢回報
【有線新聞】全職照顧家庭的男性,回歸前全港只有7,600人,20年後變成4倍,2016年有近32,000人,每100個男士才有一個家庭主夫,但同一年每100個女性就有14個家庭主婦,總共有51萬人,對比之下全職照顧家庭的男性仍然是少數。 兩個兒子和太太還未起床,Patrick已經煮好早餐,他5年前辭掉在銀行的工作,全職照顧小孩。
- i-Cable
- 2022年06月20日
調查:第五波疫情近四成港人體重升近一成 WFH進食多、運動少為主因
【有線新聞】有調查發現,第五波疫情下,近四成成年港人的體重上升近一成,主要是因為疫情下要在家工作及減少做運動。 第五波疫情下,健身室、游泳池都曾關閉。運動少了,隨時胖了也察覺不到。市民傅先生:「(重了多少?)沒有量度,身形上變化見到(胖了)。出戶外較麻煩,因為要戴口罩。」市民黃女士:「吃多了食物、零食吃多了,不是太好。」 不只他們,香港肥胖學會委託民意研究所上月訪問了559人,發現近200人體重較疫情前增加近一成,假設一名體重60公斤的人,疫情時增磅六公斤,香港肥胖學會副主袁美欣:「很多人用食物減壓,另外因為要居家避疫或在家工作,運動方面減少了很多。除了病毒清零,發覺很多人運動清零。」 做運動的人又如何?調查發現人體內的生存機制,會令正減肥的人食慾增加,減慢新陳代謝。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徐俊苗:「可能做完運動,一個本身肥胖的人士會覺得比平常人更累,更容易在剩餘的空閒時間坐多一些、休息多點。不太運動、沒精神,會間接、不經意令基礎代謝率減少。」學會建議市民正視肥胖問題,有需要時尋求醫療團隊幫手,由生活習慣入手,或者用藥物等治療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