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港鐵宋皇臺緊急出口沉降廿毫米 啟德公屋地盤停打樁 港鐵:沒影響鐵路安全
【有線新聞】啟德房委會地盤打樁期間,港鐵宋皇臺緊急出口的監測站錄得20毫米沉降,即時叫停打樁。港鐵說鐵路安全不受影響,要求復工前提供方案,減低沉降幅度。 觸發沉降的懷疑是啟德啟欣苑隔壁這個房委會地盤,星期一打樁期間,附近的宋皇臺緊急出口一個監測點錄得20毫米沉降,達到預設停工標準,30米範圍內的打樁工程都要叫停。 房屋局轄下獨立審查組、房委會建築團隊、屋宇署及港鐵已派員視察緊急出口,確認結構安全,沉降沒影響鐵路設施結構和鐵路運作安全。 房委會正制訂緩解措施及合適施工方法,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地盤復工前,相關部門包括房委會、屋宇署、機電工程署及港鐵會確保地盤實施了適當的緩解措施,以確保在復工時鐵路運作是繼續安全。」如果房委會建議調整暫停監測指標,獨立審查組會在諮詢港鐵及其他政府部門的意見後嚴格審批,並向公眾公布決定。 港鐵已要求項目負責人提供方案,減低工程帶來的沉降幅度,會在確保鐵路設施和營運安全不受後續工程影響後,才考慮讓承辦商復工。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醫管局提交維修保養報告 啟動法律程序追究承辦商責任 提擴大醫學工程師編制等23建議
【有線新聞】醫管局檢視醫療儀器及設施維修保養委員會提交報告,建議醫管局不能倚賴承辦商,要有監督責任制訂程序和驗收清單、擴大醫學工程人員編制去應付,亦建議由內部負責樓宇結構檢查。 因應早前多宗涉及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的事故,醫管局成立委員會,檢視三個月後提交報告,提出23項建議。醫管局不能單靠儀器或維修承辦商,要制訂監督程序訂定驗收標準及制訂驗收清單,由醫學工程人員負肩監督責任,即場督導或隨機檢查,目前醫管局有15名醫學工程師, 人員編制要擴大。 他們原本的採購工作建議由醫管局總部負責,醫管局檢視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事宜委員會主席溫文儀:「你想想如果七個聯網都要買一盞燈,思維上有七群人討論同一盞燈,我認為你們不用談,總部一組人談就可以了,變相工作可專注維修保養。」 報告提到每兩至三年檢測醫院樓宇結構一次做法不理想,建議不再聘請顧問,改由內部員工負責。溫文儀:「因為七個聯網負責樓宇結構安全的同事有740人,而我們最近三年前聘請的顧問人力資源都是20至30人,所以740再加上20至30人,自行做樓宇安全檢查是更到位。變相我們將責任交給自己同事,希望他們當這裏是自己的家。」 委員會又建議每間醫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猜猜我是誰|9婆婆墮騙案共失97萬元 消息:前區議員王進洋被捕 明日提堂
【有線新聞】消息指,前區議員王進洋涉及多宗電話騙案被捕,騙取9名婆婆共97萬元,明天在觀塘法院提堂 。 警方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拘捕一名28歲男子,消息指是前離島區議員王進洋,正扣留調查。一名90歲老婦早前收到不明來電,聲稱兒子涉及刑事案件被捕需要繳付30萬元保釋金,及後被捕男子上門收款,老婦交錢後才與家人聯絡,懷疑受騙報警求助。警方調查後發現被捕男子涉及全港另外8宗同類「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事主分別是71至93歲老婦,共損失67萬元。 觀塘警區刑事部署理總督察吳銘鋒:「被捕人一開始被詐騙集團聘請為收款角色,隨時間推演,被捕人的角色加重了,變成集團上線成員,安排下線成員收款。」 警方說詐騙集團在網上社交平台登廣告,以日薪1,000至1,500元招攬成員上門收款,警告即使只是收款角色,法庭判刑時亦會視為加刑因素。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立法會三讀通過院舍修例改善環境、人手 領牌須指明負責人履行法定職務
【有線新聞】立法會三讀通過院舍修訂條例,改善院舍環境及人手要求。 「贊成的請舉手。我認為議題獲在席議員以過半數贊成,我宣布議案獲通過。」 修例後規定高度照顧院舍要有至少1名護士或2名保健員照顧60名院友,亦要在8年內將院友的最低人均樓面面積由6.5平方米增至9.5平方米,中度及低度照顧院舍要增至8平方米。院舍領牌或續牌時要指明一位負責人履行法定職務,包括監管院舍的營運,亦會引入院舍主管註冊制度,加強問責。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兩電利潤管制|研降准許利潤、增事故罰則 惟須2033年後方生效
【有線新聞】政府將與兩電就《利潤管制協議》作中期檢討,範圍包括降低「准許利潤」,以及增加嚴重停電事故的罰則,但任何修改都要等到現時協議在2033年屆滿之後。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修訂協議的範疇,包括但不限於減低准許利潤、要求電力公司在能源危機期間分擔能源價格成本、檢視獎勵罰款機制及就重要停電事故加重罰則等。」 港島東(民建聯)梁熙:「這次檢討協議的獎懲機制會否考慮加入一個元素,就是引入核電,例如電力公司如果有序引入核電就有獎,但若不達標就有罰。」 謝展寰:「每一段時間電力公司須提交『五年發展計劃』,因需要政府批准,變相我們從而可提出要求本地給他們多少發電設施、多少新的設施、舊機組如何退役,然後如何增加發電。這方面我們可提出要求輸入內地清潔能源,我們已有框架,藉此可要求電力公司增加(核電)供應。」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林定國周四率法律界赴廣州和深圳 討論深化三地法律合作
【有線新聞】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星期四率團訪問廣州和深圳。 林定國率領法律界二十人代表團訪問廣州及深圳,討論深化香港與深穗兩地法律合作,會拜訪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國際仲裁中心、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等。大律師公會主席杜淦堃及律師會會長陳澤銘擔任代表團副團長,這次是林定國上任後首次訪問大灣區城市。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西貢塌樹毀五車 無人受傷
【有線新聞】西貢有塌樹壓毀五輛車,無人受傷。 約20米高、直徑半米的大樹,壓中五輛私家車,有私家車車頂凹陷,擋風玻璃爆裂,消防員到場把樹幹鋸斷移除。上午11時半左右,西貢孟公屋路圍心村,停車場一棵大樹,懷疑受大雨影響,連根拔起塌下。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工作暑熱警告|建造業總工會促檢討免反覆懸掛 倡政府帶頭設增施工時間
【有線新聞】工作暑熱警告上月推出,勞工處上周五一日內三度發出,建造業總工會要求盡快檢討。 工會指暑熱警告反覆懸掛,令前線工友無所適從,建議天文台增加「暑熱指數」監測站,提高準確度,並採用預報機制及早通知前線人員作出安排。工會說承建商可能為了趕工,不讓工友休息,限制《預防中暑指引》執行成效,建議政府及發展商等帶頭在工程建築期加入「酷熱天氣期」和「雨水期」等,給予更多施工時間,避免因趕工導致工業意外。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公務員加薪|華員會建議高層公務員跟隨中低層加幅 稱政府財政可負擔
【有線新聞】政府約見公務員職方代表,就加薪方案聽意見。 四個公務員評議會早上到政總與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見面,行會星期二建議中、低層公務員加薪4.65%,高層加2.87%。代表基層公務員的第一標準薪級公務員評議會說加幅高於通脹率、感到滿意。 華員會就指政府主要的考慮是財赤問題,認為要顧及疫情凍薪時的累積通脹,反建議高層公務員都應跟隨中低層加幅加薪4.65%,以激勵士氣。 華員會會長利葵燕:「高級公務員人數不算很多,如果提出高中低層劃一4.65%,政府財政負擔上完全做到,得到的效果可能比付出多很多倍,可以說令政府有清晰信息。公務員薪酬調整政策,公務員可以共享,跟政府共渡難關,在這方面可釋出非常清晰信息,稍後會把反建議提交予政府重新考慮。」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六四34周年|警方要求撤回譴責六四執法聲明 記協: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
【有線新聞】警方要求記協撤回譴責六四執法的聲明,記協重申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 針對記協前主席麥燕庭六四在銅鑼灣採訪時被警方帶走,記協日前發聲明批評警方無理拘留新聞工作者。保安局及警方隨後發聲明譴責記協抹黑執法行動,警方要求記協撤回聲明。記協主席陳朗昇回信促請警方一同釐清事實,不希望新聞自由受到限制。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政府申禁《願榮光》 葉劉淑儀:完全無損言論自由
【有線新聞】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認為,政府申請法庭禁制令,禁止傳播《願榮光歸香港》,不影響言論自由。 葉劉淑儀:「我認為跟言論自由無關,因為政府的申請只涵蓋『榮光歌』,即是在唐英傑案中,法庭已經畫出清晰紅線,裁決指出當中字眼是煽動、顛覆、煽動分裂國家、是seditious word。法庭已經裁決,不是一般表達,所以我覺得完全不影響市民的言論自由,當然禁制範圍多大、如何執行,要視乎法庭裁決。」
- i-Cable
- 2023年06月07日
關注精神健康|精神科醫患比例1比750 病患家屬批覆診公式化:自生自滅
【有線新聞】目前有近30萬精神病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精神科醫生不足400人。有病人及照顧者反映覆診流於公式化,十年前開展個案管理計劃,成效亦受質疑。 精神病患者家屬陳先生:「入面有刀、大型的利器,因為太太試過搵刀斬我,要用個箱鎖起。」因為太太十多年前患上思覺失調及抑鬱症,陳先生照顧太太份外小心,由於壓力大自己亦患上抑鬱症。多年來夫婦出入精神科門診,總會感覺十分無助。 陳先生:「(覆診時)最多三句起、四句止,多數是問過得好嗎?我認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察覺,根本醫生都沒有看你一眼,只是聽你說,然後便開出藥單、離開,應該是屬於自生自滅。」 參考醫管局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有超過29.6萬名精神病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單是專科門診,就有超過71萬求診人次,但精神科醫生只得380多位。 社工認為醫生病人比例不理想,診症容易變得流水式。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阮淑茵:「人的精神健康狀態是如中醫般需要望聞問切,要看他整個人的狀態,最近發生甚麼事。如醫生沒有時間去了解這些情況,便不知道他們的狀態如何,而未能對症下藥。相反病人亦會覺得醫生不了解其情況,處方的藥物都未必有信心。」 醫管局自2010年起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