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大意義
- i-Cable
- 2022年07月17日
【小事大意義】最後的大愛(上) : 大體老師遺愛人間 以身體成全莊嚴醫學實習
【有線新聞】 沉默地躺在醫學院解剖台上的遺體,師生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這些捐贈得來的遺體,以身體成全莊嚴的醫學實習。醫學博大精深,對香港大學醫學生而言,大體老師更為他們提供了不可多得、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香港大學「大體老師」遺體捐贈項目統籌楊鑒博士指出,研究人體結構是作為醫學的最基礎學科之一,而大體老師的存在,更傳授醫學生比人體知識更重要和深邃的道理,楊鑒博士說:「直接面對生命和死亡 ,直接面對人體這種感受 …… 讓我體驗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價值。」 遺體捐贈對醫療專業的教育和研究,以及最終對改善人類的健康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縱使捐贈者曾染頑疾或曾做過手術,香港大學一般也會接受捐贈。捐贈者的年 齡亦沒有上限。然而,大學不會接受死於某些傳染病的捐贈者,如SARS和愛滋病,及接受過法醫解剖的遺體。另外,體重過重的遺體大學也可能不會接收。
- i-Cable
- 2022年07月12日
【小事大意義】兔奴講: 兔奴自發組成義工隊 出外救兔兼為棄兔尋家
【有線新聞 】Winky自小就想開辦收容所幫助流浪動物,直至養了第一隻兔子芝士後,她便發現香港對流浪兔的支援不多,便毅然創立「兔廬」出外救兔、暫託和為棄養及流浪兔尋家。 目前機構由一班義工自發幫忙,他們曾經連夜在山上搜救兔子、曾經直撃兔子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遍體鱗傷、曾經目睹病兔在眼前失救死去……縱使曾經失意,也無阻他們拯救被棄養的流浪兔,為牠們找到幸福和長久的新家庭。
- i-Cable
- 2022年07月10日
【小事大意義】黃昏入球:人到中年學踢波 山度士夥星級教練球場操fit老友記
【有線新聞】烈日在燃燒,一班人約黃昏的退休人士,鬥志未滅,在藍田茜發道足球場上,激烈奔馳。 「我的腳毛本來已經全掉了,踢波後竟然開始長回來!」 「記得第一次踢足球,我跌倒在地上,多次滾來滾去,本來都不想踢了,但發覺有三份一隊友,都是癌症康復者,那時候我60歲左右,看到他們接近70歲,就不能太失禮…」 67歲的麥當勞和65歲的輝哥,參加了賽馬會的「樂在耆足」計劃,日子有功,身心經歷了無法想像的變化,信心大增。中場休息時,大家憶述起當年香港球壇的經典時刻。 山度士教練直言:「做一個踢足球的人,第一件事最開心是有一套球衣,很開心很整齊出來 」
- i-Cable
- 2022年07月05日
【小事大意義】但願無遺憾:幼師轉做殯儀師 工作中體會生前意願重要性
【有線新聞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要做到死而無憾卻非易事。今年42歲的浩茵,3年前捨棄幼稚園老師的穩定工作,毅然轉行成為殯儀師。過程中她發現不少喪親者,要為逝去親人煩惱喪禮上的細節選擇。「他們(喪親者)很迷惘,不知道如何選擇陪葬品、穿哪件衣服出殯……」,浩茵認為若一個人生前向親人說出對喪禮的想法,也許便可減少親人在自己死後出現迷茫,甚至是遺憾的情緒。 浩茵自言這種想法,早在多年前置身於外婆的喪禮時已經萌芽,「當時的喪禮令我有些不開心,外婆本是天主教教徒,但親人卻幫她安排『打齋』那類道教儀式」。或許是這次經歷使然,浩茵在殯儀工作之外,積極推動生死教育,希望讓更多人關注生前意願書的重要性。長年做臨終關顧服務的社工梁梓敦認為,長者或晚期病患尤其有這方面需要,預早說出身後事意願,有讓其與家人之間好好地告別的作用,希望這個生死議題能得到重視。
- i-Cable
- 2022年07月03日
【小事大意義】小女孩救地球:走上街頭 小女孩向香港人解釋氣候危機
【有線新聞】「如果成人不採取行動保護地球,那便由小孩採取」10歲的Dhaanya說道。每逢周五放學後,她和9歲的妹妹Reaha都會走上街頭,利用自製道具,向路人解釋氣候變化的危機。 兩個小女孩更因咖啡連鎖店為植物奶收取附加費,認為這在懲罰對環境友善的顧客,在網上發起請願信。
- i-Cable
- 2022年07月03日
【小事大意義】補鞋匠:樓梯底下補鞋半世紀 子承父業為客修補回憶
【有線新聞】美孚樓梯下有一間佇立57年的補鞋舖,第二代店主蘇師傅承繼爸爸的手藝和缽,為街坊補過各式各樣的鞋子,又見證著香港補鞋業的變化。 雖然鞋子價格愈來愈便宜,比起補鞋更划算,但不少客人仍堅持修補舊鞋,因為蘇師傅為他們修補的不只是一雙鞋子,更是一份回憶。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小事大意義】蟲來唔會嘥(下):在家養殖黑水虻 家居零廚餘指日可待?
【有線新聞】物流司機Joe在送貨時接觸到不少過期食品,覺得很浪費但又無可奈何。偶然在網上瀏覽到「川上生物科技公司」有志養殖黑水虻去進食廚餘,便自行聯絡負責人陳嘉銘。發現黑水虻不論是果皮、豆渣、枯葉,甚至剩飯剩菜都來者不拒。至今已經自行養殖了幾個月,但又發覺養殖黑水虻不如想象中簡單……
- i-Cable
- 2022年06月26日
【小事大意義】蟲來唔會嘥(上):黑水虻助廚餘再生 連糞便也有妙用!
【有線新聞】香港平均每日產生3000公噸廚餘,除了送去堆填區或焚化爐外又有何出路?陳嘉銘於2017年在粉嶺的農莊做義工時,接觸到黑水虻的養殖技術。特地到台灣向養殖戶取經後,成立「川上生物科技公司」,在上水設立本港首個黑水虻養殖場。現時廠房中的黑水虻每日能進食1公噸廚餘,而黑水虻幼蟲的糞便更能製成肥料,受本地農夫歡迎。
- i-Cable
- 2022年06月21日
【小事大意義】伸手、互助、重生:兩代難民帶領難民社群走出困境
【有線新聞】一個在半世紀前當過難民 ,現在以牧師身份為難民提供精神上給予支持;一個來港後當了18年難民 ,獲得工作許可後,走上街頭支援其他難民。兩個全心奉獻給難民社群的有心人,如何以自己雙手為難民帶來一點曙光?
- i-Cable
- 2022年06月19日
【小事大意義】 有貓有我在 : 為浪貓尋領養16載 善心女冀開貓舍救助老弱
【有線新聞】貓奴為了主子,可以去到多盡?今年55歲的MiMi,自16年前開始為多隻流浪貓尋領養,高峰時期曾經同時照顧30隻浪貓。其中下半身癱瘓的貓「桂花」,需要她每日親自放糞便,並且不能假手於人。如此生活模式下,MiMi自言難以出遠門,亦僅以彈性時間工作的兼職維生。 即或如此,MiMi未有後悔為浪貓犧牲,更積極為不同性格的浪貓尋找合適領養人。不過再費煞心思亦免不了有退貓的時候。她憶述曾經有貓隻被退養後性格大變,再不願意接納他人關顧,甚至最後鬱鬱以終。可幸MiMi步伐未有就此停下,她仍然相信可以為浪貓找到好歸宿,也盼望未來建立貓舍,讓更多人踏入貓義工行列,幫助老弱傷殘的浪貓。
- i-Cable
- 2022年06月14日
【小事大意義】龍虎山森林浴(下):森林治療嚮導陪你深山走一回
【有線新聞】平日遠足行山,我們以目的地為終點,排除萬難,不怕艱辛,但我們與大自然的連結,究竟有多少?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森林治療嚮導Joanne,親身帶領我們,進行了一次森林浴示範之旅。原來大伙兒只需放慢腳步,甚麼都不用做,隨心讓自己的身體感官,接受森林的「洗禮」。 嚮導還邀請大家一同尋找山中「寶物」,和大自然的景物「交朋友」,究竟是如何做到?參加者又有甚麼切身體會?為何嚮導會說:森林浴可隨時發生?
- i-Cable
- 2022年06月12日
【小事大意義】龍虎山森林浴(上):港島西鬧市後花園緣何變身「森林浴場」?
【有線新聞】淙淙的溪水,茂密的叢林,構成龍虎小澗的隱世美境。 龍虎山是香港24個郊野公園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只得47公頃﹔但麻雀雖小,山中除了生態豐富,有過百種雀鳥和蝴蝶,也有不少富歷史價值的建築——如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建築群,乃西半山歷史最悠久的山居之一,由1890年屹立至今。 除力推環境保護、永續生活,中心近年希望通過森林浴,幫都市人與大自然「連結」,舒解抑鬱、焦躁的心靈。這一切背後,初心是什麼?森林中,究竟有甚麼神秘「法器」,可令人暫時忘卻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