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炳江專訪|稱公社科取代通識非「開倒車」 指社會出路少致重文輕理、非制度問題
【有線新聞】衞炳江又在專訪提到,以公社科取代通識科並非「開倒車」,對於有批評指教改後的高中學制重文輕理,不利培訓創科人才,他認為是社會出路較少所致。
落實「三三四」學制是回歸25年以來學界最大改變之一,告別填鴨式教育是千禧教改目標,學生要必修通識,不過19年反修例風波後,通識科被公社科取代,不再提批判思考。
衞炳江:「我就不同意是開倒車,我兒子在香港讀中學,看到他讀通識科,八股文、三正三反、做個結論,這個未必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通識又無教材,很受通識科老師主觀看法影響,這個批判是否好的做法,我個人都有異議。」
改革後的課程不再分文理科,衞炳江認為符合世界潮流,但近年修讀數理科的人的確減少,他覺得問題不在制度。衞炳江:「社會轉變得很快,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說香港不需要做創科,不需工程,這些會在內地做,你讀理科的出路相對沒文科那麼好,STEM科目於過去30年不太受歡迎。現在情況較好,香港750萬人的社會,這個市場就太小,但越過深圳河之後就有14億人,祖國很大的社會。」
回歸後每間大學都講求國際化,偏偏非本地生中,內地生長期佔最多,近十年維持於七至八成。衞炳江:「國際化是否等於聯合國化?有很多不同的種族就是國際化,我認為不是,絕對希望多些非本土生,為甚麼我們一直不太能改善這個問題?我想是香港的形象出現問題,如果我要做科研、做研究,都不會第一時間想起香港。」
要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和海外學者來港,衞炳江認為大學除了與內地及國際院校多辦大型科研計劃,更要做好定位,好像浸大,視覺藝術聞名,將來更要涉獵藝術科技,與潮流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