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唐代詩人杜甫以詩入史 學者︰作品影響遍及東亞、展現傳統中國價值觀
【有線新聞】唐代詩人杜甫以詩入史,學者指其作品影響遍及東亞,有劇團以讀劇和朗誦等形式演繹「詩聖」的生平和重要詩作,讓大眾從文學認識中華文化。
新域劇團創辦人蔡錫昌:「杜甫一生也忠君愛民,天寶之治之後其實民間很多戰爭,所以杜甫也親眼目睹很多民間疾苦,所以他寫了很多詩詞來反映時弊。」這場由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主辦、本地劇團策劃的演出,早前以劇本選段、詩歌朗誦等方式,重新演繹「詩聖」杜甫的作品。
新域劇團藝術總監盧偉力:「香港在中國和世界扮演很特別的角色,如果我們在香港戲劇舞台上做文化中國的題材,不單讓本地觀眾有機會了解,甚至可以讓國際的觀眾有機會了解到。」
生於唐代書香世家的杜甫,仕途失意,生活清貧,後來攜眷到四川搭建茅屋「成都草堂」,寫下240多首傳頌千古的作品,成就創作生涯的巔峰,詩中的字裏行間都展現著儒家的贖世精神。在《詩聖杜甫貳•零》中飾演杜甫的白耀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窮人沒房屋居住,真是慘、真是慘,如果能有多些大廈興建給他們就好了,這種悲天憫人的基調很強。」
擁有過千年歷史的杜甫故居於1960年代,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發展成為「杜甫草堂博物館」。2019年底,中日韓領袖在四川出席三國合作20周年紀念活動時,亦曾到草堂參觀。學者指杜甫的作品在東亞廣受歡迎,吸引不少日韓學者研究。
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黃自鴻:「律詩,我們知道中國詩歌來說是要求最多的一種詩歌體裁,因為必須要五言或者七言,必須八句、符合平仄和對仗。杜甫在各方面,在律詩這詩歌體裁做得很好,亦可以說對於後世的人如果要學習律詩,一定會選擇學習杜甫。」黃自鴻指杜甫的作品展現傳統中國價值觀,後世能夠從中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加深對古典中國文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