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部分政府基本功能重疊 學者議員倡整合、加強監察顯問責性
【有線新聞】目前政府有42個基金項目在收入帳目以外下運作,一些早年成立的基金功能與後來成立的重疊。學者及議員都建議政府加強管理基金,整合資源。
政府因應不同特定目的,例如支援業界、市民或推動不同領域發展設立了不同基金,除了土地基金、獎券基金、新冠疫情時設立的防疫抗疫基金、協助扶貧工作的關愛基金外,2008年成立的「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至今仍在政府基金名單上。根據政府網站,災區重建工作在2016年已經完成,直至2024年3月31日基金結餘還有7,100多萬。1970年已經設立的「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旗下有幾個子基金,當中這三個在上個財政年度的支出是零,不過有個名稱相似的「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就仍然有批出款項。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應該主動挖掘是否有基金「沉底」,建議將功能重疊的基金合併,令資源得以善用。選委會界別林筱魯:「將錢調動去另一些在服務覆蓋範圍內能完全覆蓋的,如果能覆蓋的就更好,即使表明原本的基金可能有重疊。如果沒有的,好明顯就是說可能人們都不太知道,或者在某個板塊不要說完全沒有需要,都是有需要,不過需求可能下跌。將它納入另外層面較闊的基金方便管理,最少減省人手資源。」
有經濟學者建議政府可以透過建立中央資料庫協調基金管理及提高透明度。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原來發覺有這樣的基金可以幫人的話,這個是正面的,也可以讓人知道有些基金可能長期沒用的,這個會否是給予市民關注或者給予政府關注。所以政府有個長期以來的老問題,就是有不同的局,不同的署,但沒有一個協調。」
李兆波又說,各政策局或部門要加強監察基金,提高問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