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票價「可加可減」14年來僅去年減價 田北辰倡按通脹率調整票價
【有線新聞】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沿用14年,只有一次計到減價。機制下年完成第三次檢討,有議員認為應改變方程式,加入港鐵「盈利指數」或加價不可以超過通脹率一半。
票價調整機制是兩鐵合併後引入,沿用了14年,有9年都計到加價、4年凍結,去年首次計到減價。
票價調整機制每5年檢討一次,現行機制用到今年會檢討,檢討結果明年出爐。
上一次機制檢討諮詢,歸納到有意見認為票價調整要行會審批,方程式要加入利潤指數、服務表現指數,甚至要政府用港鐵股息抵銷加價,不過意見沒有採納。
當年提倡港鐵票價要行會審批的議員田北辰改變主意,新界西北﹙實政圓桌﹚田北辰:「行會審批出現政治操控,一是三、五年不加價,一加價便加數個百分點。過往人工升幅跑贏通脹,我就覺得大家一起接受,每年如果有通脹就加價,加價幅度少,是通脹的一半,如果通縮一定是減價。港鐵每年有股息給政府,在股息可以補貼其他行業,包括港鐵。」
有議員認為在現有方程式「加料」就夠,新界西南﹙民建聯﹚陳恒鑌:「如果一間公司賺錢的地方可能是物業、租值等,方程式又不可以反映,所以若方程式可以加入盈利指數,即是這間公司賺很多錢,可以扣減加幅令到方程式可能不用啟動。」
港鐵說正籌備檢討票價調整機制,會參考其他地方的機制考慮市民負擔力,同時兼顧港鐵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