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兩小時近6,000次閃電劃破夜空 新界東「電力」十足佔近一半
一道低壓槽昨日(4月30日)為廣東帶來大驟雨及雷暴,珠江三角洲一帶更有冰雹報告。本港昨晚有大驟雨及強烈狂風雷暴,多處地區錄得約30毫米雨量,天文台一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維持約1個半小時。黃雨生效期間,本港錄得近6,000次的雲對地閃電。
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昨晚9時至10時59分,短短兩小時內共錄得5,914次雲對地閃電,當中新界東共錄得2847次;港島區及九龍共錄得1,553次;新界西及大嶼山則分別錄得921及593次。
不少網民在多個社交網站Facebook群組分享拍攝到的閃電照片,從照片可見,閃電如同「穿雲箭」穿透烏雲,劃破夜空。
天文台曾撰文解釋,閃電是將雲裡面的電荷釋放到空氣、然後再傳到地面的一個過程。空氣原本是電的絕緣體,但由於雲裡面大量的電荷引起感應作用,令雲和地之間產生很高的電壓,導致空氣產生電離,然後成為導電體。一條電離空氣的通道會首先在雲層出現,然後一節接一節地衝向地面,每節的長度大約數十米。
至於為何閃電呈現出分叉的樣子,是由於大氣中的雜質和水份會令空氣在不同的方向產生電離,而閃電通道是依著電阻最少的路線伸展,所以閃電往往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的。有些時候,閃電通道的前端出現一條以上的導電路徑,令閃電通道依循這些路徑伸展,因此便會呈現分叉樣子。
另外,天文台亦曾撰文解釋如何探測閃電,指閃電除了產生光和聲音外,也會產生強大的電磁場。當閃電探測器接收了電磁波,它會自行計算出電磁波來源的方向和到達的時間,這些資料會連同接收站的號碼傳回中央電腦進行運算。而在中央電腦資料庫中,已存檔了不同接收站的準確地理位置以進行分析。此外,數據分析的要求是同時要有最少兩個接收站於數秒內傳回有效的數據,中央電腦才會啓動運算程序。因此,當中央電腦收集到越多不同閃電探測站的數據,閃電的位置和發生時間的推算便會越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