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青花瓷改變中式陶瓷裝飾發展 製作強調紋樣、圖案 深得中外人士歡心
【有線新聞】中國陶瓷製作工藝有七千幾年歷史,到元代出現兩個重要的里程碑,分別是高嶺土的使用出現突破,及青花瓷工藝發展變得成熟。
這個青花蓮池紋盤口徑40.5厘米,體型龐大,不像中國傳統使用的飲食器皿,學者相信它是外銷品,主要銷往中東等市場。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文物主任)王冠宇:「青花出現的背景,源於當時頻密的文化交流,我們知道青花的胎產自景德鎮,但畫青花的鈷料其實由中東進口,我們相信有一些波斯工匠去景德鎮,參與了當時陶瓷的裝飾。在元代,我們配方有些突破,是『二元配方』的使用,即在瓷土中加入大量高嶺土,使瓷器在塑型時比較順利的同時,也可以在燒製過程中很少變形,大大提高陶瓷的燒製溫度,也使白度有所提升,這成為中國陶瓷燒製的很大優勢。」
青花瓷的製作強調裝飾紋樣和圖案,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陶瓷裝飾的發展方向。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文物主任)王冠宇:「它的裝飾非常繁複,這與我們過去陶瓷喜歡留白或欣賞釉色的效果,是反其道而行之,第一時間在視覺上搶眼,引向表面的裝飾上,這是受到中東的影響,而青花瓷這一特性也改變了中國陶瓷發展的軌跡,我們見到由元代晚期開始一直到明清,愈來愈多的陶瓷將焦點放在裝飾上。以往尤其是宋代,很強調瓷器的線條、形狀、釉色的光澤、色調等方面。」
繼青花之後,明清時期出現五彩和粉彩瓷器,都是以色彩和裝飾圖案,取得中外人士的歡心。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文物主任)王冠宇:「這種五彩的形成,是用釉下的青花配襯釉上的五彩裝飾。粉彩在技術上相於對五彩有一定優勢,使工匠比較想選用粉彩系統,讓他們比較容易把控顏色和線條等,我們開始模仿西洋的畫法,很強調光影的變化、明暗的不同,在傳統五彩中比較難以表現這些細節。」
中大文物館的陶瓷展,除了有這些工藝精湛的瓷器,還有新石器時代至宋代的陶瓷。王冠宇希望透過展覽,讓市民了解中國在陶瓷製作上的發展軌跡,及不同的工藝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