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粵港澳合辦絲綢外銷展 冀巿民認識中國海上絲貿影響力
【有線新聞】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明清以後中西貿易蓬勃發展,絲綢更作為大宗商品,經粵港澳灣區出口,香港藝術館期與廣東省,以及澳門博物館合辦絲綢外銷展,讓巿民認識兩岸三地在中國海上絲綢貿易發揮的影響力。
這一幅11聯的屏風以八仙賀壽為主題,漢鍾離、韓湘子、呂洞賓、藍采和,還有壽星公以及太獅少獅,造型全部都栩栩如生,它們都是工匠在白色緞綢上彩繡的圖案,在清代,這類絲綢制成的室內陳設,是最受歐洲皇室貴族追捧的外銷商品。
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林向盛:「整件繡品都充滿著傳統廣繡的特色,圖案很飽滿,題材方面都是以中國的吉祥圖案為主,最特別是壽星公額頭上看到蠶絲的光澤,因為它運用了一種技法,運用了大量的絲終繞到圈曲的狀態,看起來好像唱片般閃閃發亮,因為有不同技法,整件繡品的人物圖案神情看起來很生動。」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古人很早就已經懂得養蠶取絲,蠶絲細長堅韌,質料冬暖夏涼,無論是素色還是色彩艷麗的綾羅綢緞,都是製成各類織品的上乘材料,就好像這件女褂,紅緞上繡有牡丹、玉蘭、蝴蝶等紋飾,下擺以海水江崖為紋,用上是俗稱三藍繡的刺繡技巧,以不同深淺藍色的絲線展現漸變的效果。
清代朝廷更特別聘請畫家,繪畫耕織圖紀錄整個絲綢生產流程發放予各地方民眾,推動整個農耕及養蠶業發展,絲綢外銷亦令白銀源源不絕流入中國,當時粵港澳三地在絲綢貿易都各有角色,而香港就是粵港澳三地,最遲開埠、發展的地方。
林向盛 :「1841年香港開埠並進行首次土地拍賣,商行和各類西式住宅開始湧現,1842年清政府實行五口通商,廣州原有的對外貿易優勢出現變化,很多在廣州十三行原本開設的外銷商店都陸陸續續遷移到香港皇后大道中一帶,隨着貿易中心轉移,香港都成為對外貿易的核心地方,在之後的歷史發展亦擔當重要角色。」
香港藝術館期望透過與廣東省及澳門博物館合辦絲綢外銷展,讓巿民認識兩岸三地在中國海上絲綢貿易發揮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