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百科|美元的命運—特里芬難題?
【有線新聞】特朗普全球徵關稅政策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動搖到市場對持有美債,以至美元的信心。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左右住環球經濟命脈,但貿易壁壘導致「去全球化」趨勢增強,令到「去美元化」的議題亦同時被市場討論。
美元用作國際結算貨幣,實際上對美國本身的貿易帳同資本帳,以及美元供應擴張、同美元匯價的穩定性都造成內在矛盾。而問題最早在1960年代,以「金本位」為主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未崩潰之前已經被討論,稱之為「特里芬難題」。
當年經濟學家「特里芬」提出一個兩難的問題,就是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各國將貨品銷住美國,從而吸納美元,貿易帶動美元需求持續上升,導致美元匯價一直被高估。
強美元後遺症是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本土製造業缺乏競爭、造成生產外流,同時亦導致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但若果要美元貶值去提升出口競爭力,其匯率穩定性被質疑、市場缺乏信心,就難以再保持世界貨幣,形成要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就要忍耐貿易逆差的兩難局面。
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米蘭向特朗普提出的關稅建議,正正是想透過非經濟手段意圖化解「特里芬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