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台小巴|四年僅三車落地 營辦商嘆修車難、乘客少 團體批政府欠支援
【有線新聞】四年間只有三輛低地台小巴落地,使用率低。營辦商解釋因為車款不普及,外國供應商都沒大量生產,訂零件維修就要停駛幾個月,歸咎政府支援不足。
好像這輛車54M去瑪麗醫院,這輛低地台車停駛兩、三個月,因為沒零件仍然泊在廠。四年前響應政府花180萬元買全港首輛低地台小巴,但莫說買車難,維修車也難,進智公交行政總裁陳文俊:「零件不足、冷氣不足夠,我們試過因此換冷氣機,換了三個月,這種車種是試驗車,根本不是可以大量投產的車,如果同一款車便不會再試了,如果試了兩年車輛證明不可行,錢是否『煲湯』呢、付諸流水,對新線來說營辦商都很慘。」
另一方面慘在少輪椅人士預約,陳文俊:「其實來來去去都是一至兩名乘客,每次看醫生後要等,取藥時間不同,變相爽約的機會很高,我們的車較正常少行三分一轉,可能只行駛20轉車。」陳文俊建議政府津貼輪椅人士乘無障礙的士或復康巴士,較推行低地台小巴有效,又可以「點對點」往返醫院。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為方便使用輪椅人士,提供低地台小巴服務。」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希望業界將來大量增設這些低地台小巴。」
低地台小巴試驗計劃推行四年多,只有三輛車行駛,分別行走三間醫院,有團體批評政府無遠見,香港復康聯盟總幹事陳希隆:「不可能將所有責任放在小巴營辦商,例如法例有沒有地方拆牆鬆綁,令更多車種引入到港;會否有車輛購置的津貼呢?例如改裝現有車輛,令其符合無障礙水平。」
運輸署說,初步檢討低地台小巴計劃,知道小巴行車時間較長,或者沒那麼穩定,營運開支及維修保養費較高,會繼續與持份者研究如何推廣無障礙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