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氣流襲港|多區空氣污染指數爆錶 梁榮武解釋原因、提兩健康建議

【有線新聞】受東北季候風相關沙塵氣流影響,本港空氣質素惡劣,維港海面一片灰濛。今日(14日)下午,多區一般及路邊監測站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9至10,屬「甚高」健康風險水平,其中屯門、銅鑼灣、大埔、北區更錄得最高10+「嚴重」水平。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今早在電台節目表示,屯門風力較弱,污染物難以稀釋及擴散,北風繞過青山或致氣流匯聚,使屯門空氣污染尤為嚴重。
梁榮武形容情況巧合 對上一次2010年發生
梁榮武表示,沙塵氣流在香港並不常見,對上一次發生在2010年,當時情況更為嚴重。他估計沙塵暴源頭或是戈壁沙漠、內外蒙古等,指近年蒙古的畜牧業活動增加,牲畜增加後草原消耗加快,荒漠化情況較以前明顯,然而一般情況下較常吹往韓國及日本。而沙塵要影響到香港有幾項因素,包括風向、沙塵暴規模等,「第一風要夠大,第二路徑要吹至我哋呢邊」。
他形容今次情況巧合,內地的冷鋒形成高壓脊,同時在華南附近又有低壓區,兩者產生溫帶氣旋,如同颱風與季候風有疊加作用,令內地出現大風將沙塵吹至本港。不過,梁榮武預料周三(16日)本港轉吹偏東風,空氣污染情況會逐漸改善。
口罩難隔臭氧、二氧化氮 梁榮武:唔出街最好
至於市民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受到影響,梁榮武坦言「唔出街就最好」,指戴上口罩亦只能隔走部分懸浮粒子,沒法隔開臭氧和二氧化氮,「除非你戴個潛水氧氣樽」。不過他仍建議市民外出戴上口罩,指懸浮粒子雖對短期健康影響不大,但「入咗個肺就出唔返嚟」,認為最好避免。至於家中關窗可有助減少污染物入屋,但長期緊閉窗門亦會導致家中氧氣不足,認為並非好事,市民要做好平衡。
另外,天文台昨日發布天氣隨筆,指今次東北季候風的強度在4月較為罕見,除了為中國多個城市帶來大風天氣外,亦將北方的沙塵往南輸送。而根據衛星圖像可見, 4月11日在內蒙古出現氣溶膠光學厚度較高的地區,當地亦有沙塵暴報告,即沙和塵被強風或湍流揚起令能見度下降至1,000米以下。而4月12日的衛星圖像顯示,氣溶膠光學厚度較高的地區已在長江流域一帶。由於空氣中的沙粒或塵粒濃度會隨著南下過程有所稀釋,地面觀測報告為對能見度影響較少的「沙塵天氣」,即能見度在1,000米或以上。而沙塵一路往南傳輸,在4月12日晚上到達廣西,並於昨日到達廣東沿岸的上川島。
天文台料周三情況有改善
天文台預料,乾燥的大陸氣流及沙塵天氣會在未來一兩日繼續影響廣東,加上本地風勢微弱,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較容易積聚,本港部分地區能見度仍然較低。根據現時評估,星期三本港會轉吹偏東風,該區沙塵天氣的情況會逐漸緩解。
天文台過往亦曾解釋,沙塵暴是一種天氣現象,通常是指強風或湍流吹過鬆散的沙土,捲起大量的沙粒或塵粒,使空氣變得混濁,令能見度大大降低。在東亞地區,大部分沙塵天氣源於中國西部、中國北部和蒙古,並主要發生在春季,一般於三月至五月之間。中國北方的沙塵可受氣流帶動向東移至日本、韓國和北太平洋等地區。當沙塵暴移動時,當中的沙粒會逐漸沉降,其微粒濃度亦隨之下降。由於香港距離北方的沙漠有數千公里,沙與塵抵達香港時已失去了沙塵暴大部分或全部的特徵。因此,北方地區發生的沙塵暴所引致的惡劣情況在香港出現的機會甚微。
翻查紀錄,在2010年3月,內地出現近年其中一次最嚴重的沙塵暴。在3月18日,受到強風影響,沙塵暴在蒙古形成。在隨後數天,沙塵暴擴展至中國北部、中部及東部地區,甚至韓國和日本亦受影響。3月21日當沙塵經台灣海峽抵達廣東沿岸地區時已失去了沙塵暴大部分的特徵。沙和塵使本港大部分地區的能見度下降至2,000至4,000米之間,廣東沿岸地區普遍有煙霞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