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搜查|黃大仙後巷地渠長年倒灌 臭氣沖天、驚現地陷 區議員倡政府介入「先維修後收費」

土瓜灣馬頭圍道一條後巷長年出現污水倒灌,更布滿雜物,膠凳、石油氣罐隨處可見,現場衛生環境惡劣。事隔近兩年,後巷情況不但沒改善,反而每況愈下。
土瓜灣後巷污水倒灌 遍地污水雜物
自約兩年前起,土瓜灣馬頭圍道71號至105號的後巷開始有污水及糞水倒灌,但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現場情況反而變得更惡劣。記者日前聯同區議員視察現場,發現後巷布滿雜物,膠凳、石油氣罐隨處可見,亦有泥頭及棄置電單車,遍地污水亦滋生不少蚊患鼠患。其中污水倒灌範圍佔了差不多半條後巷,附近更有地陷現象出現,渠道下陷導致水土流失,連帶弄至水管爆裂及渠道淤塞,還可能導致煤氣洩漏的問題。
儘管事件有區議員跟進,但後巷涉及私人業權,加上處理牽涉多個政府部門,令問題拖延至今也未曾處理。九龍城區議員林博指,該後巷業權分散,涉及地盤、三無大廈居民、也有法團及不同大廈的業主擁有後巷及地渠。多方暫時未能統一共商如何維修及處理問題。

臭味阻做生意兼擾民 業權分散難維修
有附近餐廳老闆表示,後巷污水倒灌引起的臭味問題嚴重影響生意,又收到顧客投訴會聞到有臭味傳入店舖,從而影響生意,甚至客人想用廁所都不太方便,因為擔心使用後會倒灌,令臭味傳至樓上。更甚的是,有時附近老人院及街坊家中也出現渠道倒灌的情況。當樓下有淤塞,連帶樓上逐層樓出現倒灌,所以當區法團及居民需要定期通渠,才能解決短期問題,但就算即時通渠,找吸糞車來處理,但再隔一兩個月又會再倒灌。因為目前最大難題是仍未找出倒灌源頭,可能與地盤工程有關,會否有部分黃泥水或砂石湧過來,或會否因為大廈喉管開始老化、出現損毀而有堵塞出現,後巷也有兩個渠道出口往馬路,分別往庇利街及馬頭圍道,政府部門暫時未能找出淤塞源頭。

區議員倡政府介入維修
區議員建議政府可以「先維修後收費」,因為後巷要統一業權再進行維修非常困難、需時較長,所以希望政府可以將整條喉管更換及井渠重新做過,再向相關持份者收回費用,就會較快捷及容易即時解決問題。他又稱會約見相關部門處理問題,包括市建局通回他們新建的渠道,食環署幫手清潔後巷環境等。
食環署回覆指,由2023年至今年2月,曾接獲五宗有關後巷地下渠管倒灌導致衛生問題的投訴,署方亦於3月10再次派員到有關地點巡查,發現部分位置有垃圾堆積,地下渠管亦再次出現倒灌及淤塞,署方根據《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向相關人士發出「妨擭擾事故通知」要求在指明期限內清理垃圾,並就渠管淤塞問題轉介相關部門跟進。

78 HOY資訊台:《一線搜查》
播出日期:逢周一至五
播出時間:晚上8時77台首播、10時半78台重播
WhatsApp報料熱線:68960931
節目重溫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