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轉一圈|團隊研發「微針膠囊」取代打針 胃內溶解病人更易吸收
【有線新聞】食一粒膠囊就等於打一枝針,相信對害怕打針的人而言,絕對是良方。
受到魷魚等頭足綱動物獨有的排墨方式啟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諾和諾德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一種「微針膠囊」,可將核糖核酸藥物、蛋白質藥物,包括胰島素或疫苗等,提供新的體內注射方式。
膠囊只有藍莓般大小,裝載1毫米長的微針,分別有自動觸發噴藥或由腸胃科專家以內窺鏡方式調控噴藥,又按腸胃狀況可縱向或橫向噴藥,分別在膠囊內以保持壓縮狀態的二氧化碳或彈簧作觸發機制。其中一種是在進入消化系統後暴露在濕度和酸性環境下溶解,藥物跟著噴射出來,直達黏膜下組織,除了能更準確地直達需要藥物的部位,亦能夠最大限度減低對表面皮膚組織的傷害。
如藥物要噴射至胃壁上,擁有平坦的底部和高圓頂的膠囊就可以縱向依附在表面,精準地將藥物發射至正確位置。當需要將藥物注射至食道或小腸等長管狀器官內,另一種管狀膠囊就可以平衡地由膠囊左右兩側。橫向噴射藥物膠囊由金屬和塑膠製成,噴射藥物後可自然排出體外。
研究令經常需要注射胰島素等藥物的病人能更輕易地服用或吸收藥物,即使在家中也可使用,不用再處理針筒等醫療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