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倡透過熊貓推廣香港形象、建長遠經濟效益 學者:從影視文化入手
【有線新聞】港產大熊貓龍鳳胎正式亮相,有經濟學者認為推動熊貓知識產權化,發展文創商品,透過熊貓推廣香港形象,可以建立長遠經濟效益。
熊貓經濟成熱話,周圍都見到牠們蹤影,主題食宿、旅行團,還有嘉年華。中央贈港的安安、可可,加上在香港出生的家姐、細佬,香港一共住了6隻大熊貓。有學者認為熱潮短期能夠推動經濟,但難以持續。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殷偉憲:「不應該以熊貓經濟為一個目的,因為最大的問題是當一件事突然間好像炒得很熾熱的時候 ,每個人都用湧去去說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就沒有考慮到究竟這件事的成本效益,還有是不是真的長遠發展。因為長遠發展的時候,當政府或者鼓勵私人市場也好,將部分的資源撥了去這個部門的時候,等於是忽略了其他部門的發展。」
殷偉憲認為在審慎理財的原則下,政府應該思考透過熊貓推廣香港的形象,務求帶來更長遠的效益,他認為推動熊貓知識產權化,發展文創商品是其中一個,建議從影視文化入手。「最近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鼓勵很多香港的電影在內地發展,或者怎樣資金互相運用。在他們長大前的時候是最可愛的,這個可以拍到一些特別紀錄片,因為最特別的地方是很難得有一對香港自己的地方出生,不需要回到他原居的四川,這個是國家給予香港很特別的禮物,怎樣把握這對嬰兒是很重要的。」
殷偉憲又指照顧大熊貓的成本不小,建議海洋公園要考慮擴闊收入來源,提升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