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智慧濕地結合創科與傳統技術 管理濕地生態
【有線新聞】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應用亦愈來愈廣泛。米埔自然保護區在兩年多前推出「智慧濕地」項目,希望利用科技更好地管理這個重要資源。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智慧濕地)李章遠:「十號圍今天要把水放出去,目前是1.94,我們要放至1.91就差不多。」員工:「我正在把板移走,多移走數塊板,很快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標水位。」
「智慧濕地」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保護區內增設傳感器,實時監測水位及水質的變化。李章遠:「如今有了我們系統之後,其實我們就可以在平板上方看目前的水位是否達到我們心目中的水位。以前我們的員工就要到每一個塘看一看水位是否適合,如果你們如今看到其實是一格一格,其實每一格就是5厘米,以及目前你會看到有一條索帶,這條索帶就是這一個基圍,最希望得到的水位高度。」
水質的好壞會影響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但傳統水質檢測的做法耗時,變相限制了檢查的次數。李章遠:「我們每一個月來到每一個塘一次,做以下這一個動作,放這工具到水內。但如今我們有了自動化系統,每一小時就有一次數據上存,多了很多數據方便我們的研究人員可以很精準,也都很準確地做他們需要做的研究。」
米埔自然保護區在兩年多前推出「智慧濕地」項目,在這裏工作了7年的蔡詠嶠是這個計劃的策劃人。他說,接觸過不同地方的管理模式,也讓他思考科技對米埔的重要性。蔡詠嶠:「可以見到米埔自然保護區是在80年代開始接管,在40多年前開始用的方法,其實我們用至近年都是一模一樣的方法。2022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機緣巧合下物色到一個合適的資助,就是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在這個資助保育計劃我們開展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智慧濕地」項目,當中主要應用物聯網的網絡建設以及監測的傳感器應用。」
雖然科技應用帶來許多好處,但蔡詠嶠也提醒不可以忽略傳統智慧,他期望兩者能夠做到相輔相成,更好地提升米埔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