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逝世|任內落實中美建交 遇伊朗人質危機黯然下台 卸任後致力斡旋國際衝突
【有線新聞】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享年100歲。特任內燙手山芋接二連三,面對能源危機、經濟衰退,又未能妥善處理伊朗人質危機,連任失敗,只是做了一屆總統。卸任後致力斡旋國際衝突,成就比做總統更出色,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卡特1977年入主白宮,在中東局勢緊張、美蘇冷戰持續、能源危機下,當務之急是重建美國人因水門事件對政府崩壞的信心。卡特:「只有在國內強大,我國國力才能昭彰海外。」
出身南部、家族經營花生農場,海軍服役後從政、曾任佐治亞州州長,再擊敗爭取連任的福特入主白宮。任內四年,力圖革新,創建能源部、研究節能減碳,推動多項能源新政,降低美國對進口石油需求,對往後美國能源政策有深遠影響。政策高瞻遠矚,但坦率、重操守,不愛走後門作政治交易的個性,與議會陋習格格不入。即使當時國會兩院均由民主黨控制,政策仍往往遭到阻撓,沒大作為。他亦無力扭轉國內經濟衰退,實施緊縮政策無助解決高通脹及失業率高企。
外交方面,一度寫下亮麗一頁。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仍然敵對,卡特積極斡旋以色列與埃及的糾紛,促成兩國簽署「大衛營協議」;一度與當時的蘇聯簽署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互相承認,並於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同時宣布與台灣斷交,並以《台灣關係法》作為往後美台關係基礎。
卡特為人誠實正直,但團隊及家族多次傳出負面醜聞,拖累其民望。卡特將眼下問題,歸咎國民不夠團結,「這是信心危機,重塑對美國的信念與信心是當前重中之重,是這一代美國人的真正挑戰。」被批評是諉過於人、民望大插水。
1979年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人質事件是卡特總統生涯最大污點,數十名美國人被挾持,經談判、制裁均無轉機。半年過後,卡特決定以秘密軍事行動營救,但行動失敗,兩架美軍軍機在沙漠風暴中機件失靈墜毀,八名軍人陣亡。卡特:「是我決定嘗試營救,當營救有困難,是我決定取消行動,責任完全在我。」同一年,卡特競選連任失敗,輸給共和黨的列根。人質在卡特卸任當日獲釋,持續444天危機結束,卡特亦黯然下台。
短短四年未能成就的推動和平及改善人權任務,卡特離任後從未稍懈,成立卡特中心,以前總統身份致力斡旋國際衝突。90年代到訪平壤,獲金日成政府同意拆除核設施,化解當年北韓核危機;他亦是60年代美國與古巴斷交後,首個到訪古巴的美國政壇元老;又促成前南斯拉夫內戰短暫停火;推動全球人權、民主貢獻良多,0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卡特貫徹樸實作風,離開華府後搬回佐治亞州的單層平房舊居,過簡單生活。與妻子羅莎琳結婚70多年來一直恩愛,育有四子女。卡特亦是最長壽的前總統,91歲患過腦癌,但腫瘤很快消失,近年健康轉差多次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