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塱原復育8公頃濕地 栽種稻米餵候鳥 漁護署:足夠彌償北都發展生態影響
【有線新聞】北部都會區發展如火如荼,保育人士擔心工程對濕地生態造成破壞,漁護署在上水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復育了一片給候鳥和兩棲動物棲息的濕地,指可以起補償作用。
禾花雀、黑翅長腳鷸,還有各類野生雀鳥,攝影發燒友出動超長鏡頭、腳架,大拍特拍。沿著雙魚河一路延伸,一大片荷花池又有工人在插秧。
佔地約37公頃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是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工程項目之一,園內分為訪客區、生態區及農業區。訪客區開放給公眾,遊人可以參觀濃縮版生境,包括蘆葦床、通菜田等。中間的觀鳥屋讓自然光射進室內,讓建築物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生態區主要透過種植濕田作物,例如栽種稻米,讓候鳥在遷徙季節有充足食物。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黃廣潮:「傳統來說塱原是種植稻米,所以在以往吸引不少黃胸鵐,俗稱禾花雀這種極度瀕危物種,每年10至12月南下過冬經過香港,我們種植稻米可以為黃胸鵐提供食物及休息地方。」
至於農業區鼓勵原區農民使用天然肥料,亦有部份劃作有機耕種,園內建設1.9公里的灌溉水道。這條是石頭、鐵籠建造而成的灌溉水道,於石頭之間的空隙 讓泥土沉積,為植物提供生長空間。
政府發展「北都」,保育人士擔心對附近生態造成無可挽回影響,當局一直強調發展不會破壞生態,又認為塱原這裡也可以起補充作用。黃廣潮:「收地後將這些不配合生境或停止耕作生境復育成為濕地,總共在塱原多了8公頃濕地生境,所以足夠彌償新發展區引致的生態影響。」
公園又提醒市民在觀賞或拍攝時,不要干擾野生動植物,共同出力保護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