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廟宇瓦脊藏石灣陶瓷故事 雕塑家開班傳承:值得學習、欣賞的陶藝
【有線新聞】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石灣陶瓷產自嶺南地區著名民窯,與許多傳統技藝一樣逐漸式微。有陶藝雕塑家說,要造出栩栩如生的陶瓷,必須要掌握搓捏淘泥的技巧,細心修飾公仔的輪廓以及皮膚細節。
在香港不少廟宇建築屋脊上也會看到這些造型生動、精巧又傳神的陶瓷雕塑,它們是源於石灣陶藝的「石灣公仔」。石灣陶藝雕塑家盧世強:「你會見到有些瓦脊上面會有很多的公仔,一排排的人物,這些人物其實就是一組組,或者我們叫作一台台的戲。我們粵劇見到不同的曲目、講不同的故事,這裡在石灣瓦面上面,你就會見到這些一台一台的戲,每一組都會有它的故事。」
要造一個好的公仔並不容易,主要有3個步驟,包括「捏」、「貼」、「捺」。「捏」就是用陶泥捏出作品各部分的大致輪廓;「貼」就是用泥漿將各部分貼結成形;「捺」就是對細節精細修飾,例如捺出人像皮膚的皺紋。
盧世強:「完成這個完全人像作品就會等它們乾,乾透後就會上油,油就是陶瓷上面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配方就有不同的顏色。上油後,就會入窯裡燒。」近年盧世強加入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藉此希望將多年以來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學員劉彥希:「我覺得可能學習石灣陶瓷的過程,我們都是聚焦在人物雕塑上面,所以主要也學到多了如何觀察人體。有時你造人體的時候會看看自己,會想想那個關節是怎樣活動。」
盧世強希望學生可以藉著課堂融入自己的想法,創作更多不同的題材把工藝傳承,「香港也是中國一部分,亦都曾經有一班陶瓷的人當年來香港造石灣陶瓷,那不應該由它斷開,香港人也應該知道石灣陶瓷是值得學習、值得欣賞和傳承的一種陶藝。」